經濟日報:疫情未改中國經濟穩健發展格局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是大局,必須確保疫情不反彈,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要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進復工復產達產,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

今年一季度極不尋常,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不過,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和襲擾,對我國經濟運行的影響是暫時的、短暫的、可控的,不會撼動國民經濟保持健康平穩運行的雄厚基礎。我們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條件穩住中國經濟基本盤,並在穩的基礎上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儘管一季度我國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放緩,但我國經濟總量規模龐大的優勢仍然充分體現。例如,一季度工業增加值接近6.5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7.8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8.4萬億元,糧食生產形勢較好,農產品供給基本穩定。而且,儘管許多企業處於停工停產的狀態,但面對口罩等疫情防控重點物資階段性供給短缺的局面,央企、國企、民企等一大批企業迅速復工復產、轉產擴產,供應鏈優勢加速釋放,有力地促進了防護物資生產能力的迅速擴張,在短時間內滿足了快速攀升的應急需求,顯示出我國經濟具有強大的供給能力、適應能力和修復能力。

其次,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眾志成城、頑強拼搏,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經濟社會運行逐步趨於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經濟運行也會走得更加穩健。我們看到,進入2月中下旬以來,在全國各地區,一批批重大項目集中籤約、開工,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紛紛開工上馬、穩步推進。目前,復工復產正在逐步接近或達到正常水平,應對疫情還推動了許多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從按下“暫停鍵”,到井然有序地迅速復工復產,既是綜合國力實力優勢的彰顯,也是經濟發展強勁韌性的充分體現。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總量規模持續擴大,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優勢不斷顯現,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並不會因為疫情而發生改變。這些年來,我國經濟不斷攀登著新高度,GDP總量接近100萬億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經濟總量的持續擴大,意味著綜合競爭優勢在增強,也意味著抵禦短期衝擊、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在經濟總量持續擴張的同時,經濟結構調整升級步伐不斷加快,第一、二、三產業加速邁向了高質量發展。此外,我國社會事業穩步發展,民生福祉持續增進,人民群眾生活質量進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條件更加成熟。

當前,疫情正在全球蔓延肆虐,世界經濟前景堪憂;國內受疫情影響,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任務艱鉅繁重。因此,我們必須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大“六穩”工作力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日報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