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長說丨竇桂梅:面對教育,校長、老師、家長需要怎樣的成長

名校長說丨竇桂梅:面對教育,校長、老師、家長需要怎樣的成長

名校長說丨竇桂梅:面對教育,校長、老師、家長需要怎樣的成長

全文長 53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7 分鐘


名校長說丨竇桂梅:面對教育,校長、老師、家長需要怎樣的成長



精彩導讀


從兒童成長的價值性、週期性、挑戰性、融合性,在從知識學習與運用,到無邊界的立體學習流程時間與空間再造,千方百計“把兒童的成長當做最高榮譽”的時候,才是我們學校存在的意義所在。



作者簡介

竇桂梅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黨總支書記、校長


校長領導力的養成


一、校長的自我領導力


“一個校長的自我領導力就是不斷地努力讓專業鋒芒化作自帶光芒。”


我想談的第一個方面是校長的自我領導力。


在我看來,自我的站立、自我發展的能力和自我帶來的影響力也構成了一個校長自身內在的領導力。自我領導者具有強烈的內生力,同時又不是盲目自大的自我,必須具備幾個方面的能力或素質:即韌性與洞察力,自信心與反思性,責任感與使命驅動力等。


那麼,從中師生到教育學博士,從當一名好教師到特級教師,從吉林市實驗小學到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曾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的我們,自我的領導力到底是什麼呢?我認為,那就是努力縮短嘴和腳的距離。


自我領導力不是向最牛的校長、最有資源的學校去對標,而是立足於優化國家課程,發揮自身專業長處,尋找自身的行走方式,從而形成專業的影響力。


我個人認為,校長也須有課程意識下的課堂領導力和影響力,就不會“瞎子領著瞎子,一同掉進溝裡”。不會推動變革的時候冒進跟風,不會因評價或輿論的壓力而患得患失,更不會因急於出成果而盲目推進,或因看不見背後的問題而任由學校盲人瞎馬,夜半臨深池。


在語文學科專業發展道路上,從“三個超越”到“主題教學”,取得一定成績,我認為,要把經驗交給前方,即也要警惕自身專業經驗的陷阱——課改不等於真的改進課堂那麼簡單,當然課堂也不是課程,學科教師不是學校校長。應該思考一棵樹怎樣轉變到一片森林。


所以,校長的自我領導力,不是因為你的專業水準而高高在上,應該踐行《清華附小辦學行動綱領》中寫的“請你不要走在我的前面,我不想跟隨你;請你不要走在我的後面,我不想領導你;請你走在我的身邊,我想永遠跟你在一起”的共同發展觀理念。”


自我發展的校長懂得自己應該要什麼,應該放棄什麼,對於從課堂走出的我來講,要永遠“立足課堂”,不斷在專業上發展,打出自身的“品牌標誌”。


我個人認為,一個校長的自我領導力,就是不斷地努力,讓專業鋒芒化作自帶光芒。


二、校長的群體領導力


“群體領導力最關鍵的就是價值領導力。”


我想談的第二個方面是校長的群體領導力。


群體就是“我”以及“我”所在的環境。領導力就是將所有的利益相關方整合並推動起來,而構成最大的發展空間。


那麼,群體領導力到底是什麼呢?


領導者的天職是帶領群體或組織實現其使命。我想這就要求領導者能夠看清組織的發展路徑和方向以及帶領團隊從現在這個地方到未來期待的地方去。但是校長不能僅僅指明方向就萬事大吉,要學會管理風險,努力修煉超強的決斷力和控制力,讓群體聲譽不再受損,在重大危機關頭能夠果斷決策,努力控制局面,力挽狂瀾。


就群體領導力來講,涉及範圍很多,但個人認為,群體領導力最關鍵的就是價值領導力,因此而“動學校發展的全身”。


而這價值領導力就是教師價值觀的塑造,而校長的職責就是,努力把教師的成長當做最高的榮譽,應該說是從自我的領導力轉向群體領導力,是我做校長近十年的一個標誌。


當然,我們要讓價值觀看得見,這樣心中才有信仰、腳下才有力量。要想讓價值觀看得見,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將“立德樹人”這句口號轉變成教師每天“教書育人”的行走和思維方式,這個非常關鍵。


以清華附小為例,在百年前的成志學校“造就完全人格之教育”,到而今百年立人的成志教育使命指南針,“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並圍繞“志”“成”以及成志概念的界定,確定了基於學生成志的三個內涵以及結合國家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目標的教師成志的三個內涵。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重要儀式及大小會議要“呼出來”,“我是清華人,努力用敬業、博愛、儒雅成就每一個學生,把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當做我們的最高榮譽”的誓詞。我想,這就是“選擇了清華就選擇了一生的責任”,即選擇了做清華附小成志教師,就選擇了一生更高的責任。


我相信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教師的價值=有效性+效率+效能感!


圍繞教師價值觀的塑造,我想朝著成志教育這樣的燈塔走去——“讓兒童站立學校正中央”。如此,我們的教師就會有一個這樣的價值取向:一個因品德、知識和才能而受聘,全身心投入事業,並深受學生愛戴的人;一個不斷獲得知識和社會經驗的人;一個能夠完成多項任務、振奮任務的人;一個賦予創新精神的人;一個隨時都能在經驗和教訓中學習的人;一個從人品和才幹都受到尊敬的人。


所以,校長的群體領導力就是努力帶領你的教師,進而帶領學生,甚至家長,找到前行的航標和遠方的燈塔,我想這是我們必須要尋找的。


一句話,校長群體領導力的使命就是,讓價值觀成為辦學目標的先驅,一切辦學的目標都成為你為之的基礎。


三、校長的創新領導力


“想都是問題,才是答案。”


有了這樣的群體領導力,是不是就完成了學校的常態內容呢?在我看來,還需要有一個創新領導力。你需要不斷地突破與創作,但須有繼承和延續,想盡辦法後的再生,當然最終重點還要看你帶領的學校發展了什麼,優化了什麼,甚至引領了什麼。


這就意味著校長必須由行為領導力轉向研究領導力。這就需要校長們怎樣承上啟下,怎樣整合各方,怎樣在實踐中昇華梳理,怎樣幫老師清晰判斷。在面對各種困惑的時候,校長應該參與到群體中,跟進“潛水”,親自上研究課,同時在關鍵時刻,或關鍵事件中,怎樣去指導和影響群體,讓他們相信這種力量帶來的美好願景。應該說,這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命題。


在這個命題下,我想更核心的創新領導力的關鍵聚焦點就是兒童,從兒童成長的價值性、週期性、挑戰性、融合性,在從知識學習與運用,到無邊界的立體學習流程時間與空間再造,千方百計“把兒童的成長當做最高榮譽”的時候,才是我們學校存在的意義所在。


教育是教師一生的修業


新一代的教師是不是太聰明瞭?他們思考的常常是工作如何能走捷徑,如何花費更少的時間精力,取得顯著的成果。但如果要求他坐下來,一點一滴地積累經驗、深入研究,比如手寫教案、做課堂札記……恐怕他就吃不消、不耐煩了。有的老師,一遇到心情不順就撂挑子,一遇到困難就淺嘗輒止。此外,一些年輕教師似乎只願意花費精力鑽研自己喜歡的內容,而非基本功,好高騖遠、拈輕怕重,不能從小處、細處著手似乎成了很多年輕人發展過程中的障礙,抑或是難以逾越的瓶頸。我們該如何共同面對?


曾經,我們前輩教師上課那樣一絲不苟,不計得失,從一而終,奉獻一生。受其影響,我從教音樂、數學轉任教語文時,為了上好每一節語文課,寒暑假前我會到圖書館裡,把能借閱的書籍、雜誌都帶回家閱讀。常態課的教案一般都要寫三次。一次是草案,一次是上交學校的工整的教案,最後一次是上課之前的頭一兩天,為了進一步熟悉學情、教情而重新整理書寫的、夾在語文書中的教案———那上面密密麻麻地記下了自己的教學流程:課堂重點如何突出,難點如何突破,設計瞭然於心,每每打開,愛不釋手。


記得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我幾易其稿,僅開頭就設計了十幾種預設。至今,我備課依然一絲不苟,不敢馬虎半步。做校長的這幾年裡,在管理上善於閉合、關鍵事情較真……雖說自己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做事精益求精、追求品質的習慣已刻入我職業生涯中的每一個角色,這正是上一輩教師所教給我的工匠精神。


時代的差異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為人、為學、為師的初心,但我親愛的青年朋友,若按斯賓塞“教育為完滿生活做準備”一說,教育是教師一生的修業,一個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盛業,而這必存在躲不掉、繞不開的求真與實幹定律,方能構築你我的教育大廈。


面對教育,需要成長的還有家長


還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


第一個故事還是蠻有意思的。一位老師在聽美術課時候發現一個小男孩並沒有在畫畫兒,而是在寫作業。這位老師馬上問他:“你怎麼不畫畫呢?作業等到回家再寫不行嗎?”這個六年級的學生說:“我回家2天,我媽媽給我報了3個班。一個是奧數,一個是作文,還有一個是單簧管。”老師又問:“那你不是還有半天時間嗎?”大家猜猜他是怎麼回答的?他說:“這得由我媽媽決定。”


孩子們在週末到底做了什麼事情,有沒有他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而這樣的週末結束後,我們再看看週一孩子們的狀態,大部分都帶著滿臉的疲憊與倦怠開始新一週的校園生活。難道這都是學校單方面給的壓力嗎?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家長到底該怎麼安排孩子們的週末時光呢?


請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


我要說的第二個故事與戲劇有關。清華附小在主題教學方面一直在不斷嘗試將各種優勢資源進行整合,由此也產生了很多優秀的“1+X”課程。其中,“1+X”課程的一個傳統就是每年一次的戲劇展演,各班家長可按照個人意願自行選擇是否參與。有這樣一位忙碌的爸爸,百忙之中好不容易來到了學校,可是排練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他就提前退場了。究其原因是他的孩子演了一塊一動不動甚至連一句臺詞都沒有的大石頭。事後,他給班主任發了一個短信,短信的內容是憑什麼讓我的孩子扮演大石頭?老師回覆他說:“這是您孩子自己選擇的。”聽到這個答案,他突然間有一點緩和。但是仍然和班主任溝通:“雖然是自己選擇的,但是難道我的孩子就只適合做一塊連句臺詞都沒有的大石頭嗎?難道不能做別的嗎?老師您不能給他多點臺詞,不能扮演主角,能不能扮演配角?”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再三與其溝通。沒想到孩子回家後聽到了父母之間的對話。第二天上學的時候孩子將下面的這些話轉述給老師,“兒子你怎麼那麼沒出息,你怎麼偏偏選擇一個大石頭?老師既然說自願選擇,你怎麼不選點好的?你爸爸當年可是班長!一直是班級最優秀的!你一個男孩選一個大石頭,還拿一個剪子剪紙,這將來還有什麼大出息?”


老師聽完後心情非常複雜。難道選擇一塊安靜的石頭,在一旁默默地觀察別人演出,分享別人的精彩不是一件值得稱道的事情嗎?難道剪紙就不可以是一個男孩的愛好嗎?


有什麼事情比孩子的成長還重要?


第三個故事起源於一首詩。詩是這樣寫的:


每次,聽到你下班回家的腳步,

我的心就像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幅拼圖。

爸爸,我們這個家是一塊拼圖也不能少的。


第一次讀這首詩的時候我特別感動,突然想起了我們班的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的爸爸總是不回家,於是我留了一個作業,要求每個孩子回家後都要朗讀給爸爸媽媽聽。而對於這個孩子,我特意要求他要給他爸爸朗讀3遍,讓爸爸寫出聽後感。可是作業佈置下去已經一個禮拜了,這個爸爸沒有一絲反應,兩個禮拜還是沒有任何反應。那個時候,身為班主任的我發短信跟他說:“孩子給您的作業,麻煩請您寫點讀後感,拜託了。”爸爸說:“我知道你要我寫信是什麼意思。可是你怎麼不問問我兒子,看看我兒子現在的表現不就行了?”我說:“我明白了。您能這樣說明你讀懂了那首詩,理解了我佈置這項作業的目的與意義。”現在回想起這個故事,我還是能夠深刻地感受到那時候的家長還是有這樣的教育敏感度的。


現在的家長真的不容易啊,他們都在忙什麼呢?有什麼事情比孩子的成長還重要呢?


給予老師一些關懷與體諒


我要講的第四個故事和年輕教師有關。我們學校有一位比較年輕的一年級老師,她們班的孩子剛上學,家長們都相當謹慎,由此產生的問題需求特別多。也正是因為這樣,這位年輕老師遇到了下面的情況。家長們常常早上8點左右就給老師打電話,提出一些特殊需要。


這還不是最讓老師“頭痛”的,一到期末,老師就會接到家長對他的各種要求。其中一個要求就是要他把所有孩子的情況都跟各自的家長敘述一遍。因為老師白天不能打電話,所以她只能在晚上一一與各位家長溝通,每次一打起來就要打個一小時左右。粗略算下來,這位老師的工作量是多少呢?她至少要打四十小時的電話。


大家能不能給予班主任一些關懷與體諒?這難道不是教育的困惑嗎?難道教育僅僅是老師的責任嗎?家長難道可以將所有的責任都轉嫁到我們的老師身上嗎?我認為這些都應該引起我們所有人的反思。


愛的誤區,讓孩子失去了自我


下面我要講的最後一個故事也許有點極端,但是確實發生過。這個孩子每天早上是不來上學的,因為他要睡到自然醒。自然醒的概念是什麼呢?家長給出的答案是八點半到九點半之間。可是學校的時間安排是早上八點正式上課。無奈之下,班主任只得和家長坐下來談一談。誰曾想,家長的態度也很明確:之前的晨誦不會參加,讓孩子睡覺是家長的權利,但是如果孩子落課則是老師的錯誤。談話並沒有起到作用,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了一個學期。


在這中間,這個小朋友還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件事情。在我們的趣味運動會上,上場以前家長拿著水瓶,讓他喝口水再去。孩子因為怕耽誤班裡的比賽成績,並不想這樣做。在家長再三地要求下,孩子無助地哭了。因為他不知道該往前跑,還是聽家長的話喝水。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五個教育小故事。也許,這五個故事不能全面地代表目前教育出現的問題,從教育學上講可能也不一定對。但是至少可以反映出一些問題與困惑。大多數的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都知道要配合學校,或者說和學校一起來做。當然完全配合也不一定絕對的正確。那麼,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家長到底該怎麼辦?是一味地推卸責任、放任不管還是盲目跟從?


我相信,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深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