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曹操對東漢政區建置的規劃中分析其經國方略

導讀

自建安元年秋(公元196年),曹操聽從謀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迎立漢獻帝建都許昌始,直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春正月,曹操以魏王的身份崩於洛陽為止,曹操始終以一種特殊的身份統領國政二十多年。

從曹操對東漢政區建置的規劃中分析其經國方略

在這二十多年當中,曹操的施政方略及所作所為一直飽受非議,同時曹操也是非常矛盾的一個人,他即想竭力維護東漢政權,又害怕還政於漢皇之後,曹氏後人會遭到清算,如霍光故事。

所以他一方面通過戰爭不斷地擴大中央政府實際控制區及權威,一方面又對所轄疆域因人設政,進行政區重置以收買人心,培植曹氏勢力。

曹操的內心獨白

與董卓的狂妄暴虐、欺上罔下不同,曹操始終是將漢獻帝當作自己的君王,而他也只想做一名大漢的“徵西將軍”。

在他經綸國事的二十餘年中,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先後平黃巾、破袁紹、擊烏丸一統中國北方。

然後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揮師南下,劉琮束手,同年又與孫劉聯軍決戰於赤壁,在戰敗後一統天下的願景被阻於長江。

隨即曹操改變了戰略構想,選擇經略隴右,西征張魯,徐圖漢中,但是進軍三巴的軍事行動又被張飛所拒。

至此曹操南下經略的戰略構想又被劉備集團所擊毀,於是此時曹操的統治版圖基本已定。

同時在曹操的政治生涯當中,假漢天子之名以令不臣也不是一件易事,他的擁躉奉他為漢相,而他的敵人則譏其為漢賊。

從曹操對東漢政區建置的規劃中分析其經國方略

曹操迎天子建都許昌之後的確受到了諸多掣肘和風險。

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就提到“(曹操)外而袁紹恥太尉之命,內而孔融陳王畿之制,董承、劉備、伏完、金禕交起而思誅夷之。入見殿中,汗流浹背,以幾辛於免。”

但是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仍然以其非凡的文學、政治修養用一篇《讓縣自明本志令》成功洗脫了漢賊之名,並對漢室進行了由衷的表白。

在這一篇帶有自傳性質的令文當中,曹操首先回顧了漢末以來天下動盪的局面,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抱負以及平生志向。

並向那些抨擊他為漢賊的人發出了“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的不甘吶喊。

與此同時他也表達了自己“

本志有限”,“身為宰相,人臣之貴以極”的思想,但是也表露出了“江湖未靜,不可讓位”無奈。

曹操正是在這一種既要面對中原軍閥割據、群雄逐鹿,還要提防著自己集團內部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肘腋之患的局面之下,不斷地對漢家疆域進行大規模的政區建設。

如果將時代背景帶入曹操的這些政區建設行為當中,我們就能發現他的大多政治決策,即有著從打擊地方勢力以及敵對政權出發而做出的戰略考量,又有著瓦解東漢政權基礎,扶持曹氏勢力的政治企圖。

天下粗安的權宜之計

漢末以來,盜賊起義蜂起,社會動盪不堪,而董卓入京之後欺主弄權,民不聊生。

從初平元年(190)曹操與山東各郡守、州牧等共推勃海郡太守袁紹為盟主興兵討董賊始,到建安元年(196) 曹操迎立漢獻帝遷都許昌止,這動盪的時局終於在漢家天子的旗幟下得到了初步的穩定。

從曹操對東漢政區建置的規劃中分析其經國方略

在這天下粗安的階段,豪強並起、諸侯割據是常態,而形勢也是瞬息萬變。

所以此時曹操的政區建設目的主要為穩定自己能控制的區域,恢復生產,修養民力。

同時也因為時局的需要,這些施政舉措大多為權宜之計,如此時有很多的郡級行政單位的成立主要還是用以收買人心,而當其官越做越大之時,太守已不足以滿足其社會地位,這一郡級行政單位隨即廢除。

曹操的政區建設主要還是以郡級政區為主,其中也包含一些州級單位。

這些政區建設主要還是圍繞著建安初年曹操所能控制的兗、豫、青、徐四州以及河西關中之地做文章。

兗、豫二州因人設政實乃收買人心

兗、豫二州是曹氏政權根基之所在,在當時天下局勢尚未明朗之時,荀彧就已洞悉這裡就是曹操“匡扶漢室”的基礎,於是向曹操提出了許多富有建設性的意見促成曹操立足於這二州。

如在陶謙死後,荀彧就建議曹操不要急於拿下徐州,而是先回擊呂布,穩定兗州大後方。

在官渡大勝後曹操想乘著士氣正盛而南討劉表之時荀彧又指出“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

從曹操對東漢政區建置的規劃中分析其經國方略

荀彧

這次勸誡使得曹操意識到,如果在袁紹勢力尚存的情況下南征劉表,那麼勢必會被袁紹趁機而入,後果不堪設想。

兗州是曹操的發家之地,在迎立漢獻帝之前,曹操就已在此處取得了諸多輝煌政績,他一路從頓丘令這個縣級長官升到了兗州牧。

在成為兗州牧之後,曹操開始對兗州政區進行調整以滿足自己的戰略構想。

兗州地處中原,典型的四戰之地,北面是袁紹的勢力範圍冀州、東面為黃巾聚集地青州。

雖然曹操在初平年間給予了黃巾勢力沉重的打擊,但是虎踞冀州的袁紹令曹操如芒刺在背。

曹操任兗州牧之後,為了對抗這一個勢力強大的對手,將州治從兗州腹地昌邑搬到了距離前線較近的鄄城。

從曹操對東漢政區建置的規劃中分析其經國方略

此時兗州東郡正是毗鄰袁紹勢力的戰略前方,為了加強這一地域的軍事力量,曹操又將州治鄄城以及臨近的兩個縣劃歸東郡管轄,並任夏侯惇為東郡太守。

前面我們提到,曹操的政區建設有些是因人而立。

我們以離狐郡為例。

離狐郡是曹操為了獎勵李典在曹袁官渡相持之時“率宗族及部曲輸谷帛供軍”而特意為其設立的郡級行政單位。

曹操因人設政,在李典立大功之後,破格將離狐縣升級為郡並令李典當郡太守,其目的是為了表彰李典的功績,以此收買人心。

而當李典不斷立功,官職越來越大,此時郡太守的身份對於李典來說可有可無,於是曹操又恢復了離狐的縣級地位。

從這裡可以看出曹操對於政區建設的權宜性和針對性。

豫州對於曹操來說,即是他的桑梓之地,又是東漢傀儡朝廷的政治中心。

與兗州前線相比,豫州才是曹操的大後方,是他抗擊袁紹的資本所在,但是這一地區因時常受到袁紹的引誘而成為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

從曹操對東漢政區建置的規劃中分析其經國方略

如豫州的汝南郡,其南抵劉表治下的荊州,在建安初時,張繡等人常聚集在宛、穰一帶與劉表聯合一起騷擾曹操的後方。

建安二年,曹操徵張繡時,劉表引兵馳援張繡,曹洪接連戰敗,於是曹操決定親征。

在此之時,李通帶領著自己的部曲前來投奔曹操,這也使得曹操有了足夠的兵員與張繡決戰,為擊破 張繡奠定了基礎。

作為回報,曹操遷李通為裨將軍,封建功侯,同時令他任陽安都尉。

李通在歸順曹操之前就已是地方豪強,而曹操順水推舟為李通設立陽安都尉,在一定程度上有力的鞏固了曹操的後方。

如袁紹舉兵南下,遣使招降豫州各郡之時,“諸郡多受其命,惟陽安郡不動”

陽安郡同樣是因人而立,在李通遷汝南太守後此郡即廢。

青、徐兩州的政區建置主要是為了安撫地方豪強

青州,因其獨特的背山面海的地理環境,成為了眾多山賊海寇理想的棲息場所。

東漢末年,黃巾郡大部就盤踞在青州,在初平三年時一度殺入兗州地界,曹操任兗州刺史之後才殲滅這股流寇,受降卒三十餘萬並收其中的精銳為青州兵。

而徐州始終都是反曹勢力盤踞之處, 曹操曾因自己的父親曹嵩被陶謙手下殺害,而遷怒於徐州百姓,在攻下了徐州眾多城池之後開展了血腥的屠殺。

《三國志·武帝紀》就曾記載了這一事件“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所以荀彧就警告曹操,即使他佔據了徐州,徐州父老念及父兄之恥,也不會擁戴他。

綜上所述,曹操儘管平定了青徐二州,但是對於該地尚不能形成有效的控制。

同時在青徐二州之間,豪強們的勢力通常連成一片,所以曹操在最開始接管這兩州政權的時候,都是按照豪強的活動範圍而進行郡級政區的建置工作。

如在建安三年時,曹操平定呂布之後,急尋助呂布一起抗曹的臧霸等徐州豪民。

在俘獲了這群人之後曹操“厚納之待,遂割青、徐二州附於海以委焉,分琅邪、東海、北海為城陽,利城、昌慮郡”。

除了這三郡之外,還設立了東莞郡,從這些政區建設和委任守、相的人選來看,曹操建立這四郡的目的無非是妥善安排臧霸及其部屬。

從曹操對東漢政區建置的規劃中分析其經國方略

關中、河西的政區建置主要為加強政府對這兩地的控制

關中自古富饒,但是橫遭漢末荒亂而人口大量外流。

建安初年,天下粗安,在外的關中人逐漸迴流。

史載:“時四方大有還民”,於是荀彧與衛覬上書曹操提及妥善安置歸民、削弱豪強、恢復關中經濟之事宜。

曹操聽從了建議於是新建漢興、左內史兩郡,於是“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

漢靈帝中平四年,韓遂、馬騰等人相繼叛漢,叛軍殺涼州刺史之後,佔據了涼州大部分區域,並逐漸向東侵擾三輔地區。

在這種情形下,建安初年,張猛上書曹操言及分涼州河西四郡置雍州,但是此次建州實際上只是對反叛者割據後,政府能控制的涼州疆域的管理。

從曹操對東漢政區建置的規劃中分析其經國方略

但是此次建州不只是為了威懾韓遂等人的反叛勢力,更是為了在內有叛軍掣肘時,設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統籌當地的政務以及邊防事宜,以確保羌人不會在中原王朝內戰之時趁機奪取大片漢土。

結語

曹操馳騁疆場二十餘年,他所處的時代正是風雲變幻之際,而要想在這一階段中立足甚至消滅各種軍閥割據勢力統一全國,各種政區的建置就需要圍繞收買人心與維護他所控制的中央政府的權威出發。

曹操正是通過這一手段為曹丕代漢奠定了強大的人心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