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鞋子常常被自認為是丟臉,丟的不是臉是美德

兒子新買的鞋子沒穿幾次,鞋底就開膠分成兩段,第一反應就是將鞋子丟棄。

媽媽說這還好好的鞋子就丟棄,著實可惜,可以找找補鞋子的地方補補還能穿上幾個月,儘量別浪費東西。

我的觀念則是現在家裡的經濟條件好,完全不需要像小時候那樣穿破的鞋子,本來鞋子也不貴,而且就一個孩子,壞了就買新的,總想著給他這世界上最好的所有,而且穿補過的鞋子去上學都覺得有失臉面。


補鞋子常常被自認為是丟臉,丟的不是臉是美德


我從可以自力更生開始,就想彌補小時候沒有新衣服和新鞋子穿的遺憾,鞋子和衣服就不斷扔不斷買,扔的理由幾乎都不是因為穿壞,而是因為不想穿,或者已經不符合現在的時尚審美,就毫不猶豫把它丟棄到垃圾桶,修補?那是從來沒有考慮過的事情,我怎麼可能穿著補過的衣服出門,太丟臉!

媽媽出生的時候還是饑荒年代,物質極奇匱乏,家庭生活清貧,因為物質的來之不易,從小就被勤儉節約深深影響。到現在我們的生活過得衣食無憂的時候,她仍然保留了縫補的好習慣,她的身邊隨時有著一盒針和錢,對一切東西都尤為珍稀。

媽媽繼續她的觀念:我們小時候家裡窮,總是挑便宜鞋子買,質量不好,經常在路上走著就開膠,那時候的東西壞了先想到的是補,滿街都是修補攤,我們的衣服鞋子都是一補再補。

到現在孫子這代人,衣裳褲子沒壞的就丟掉,更沒有人想著縫補,完全遺棄勤儉節約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許多人更是把勤儉節約看作是沒面子。

媽媽的話令我突然在這一瞬間,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穿縫補過的衣服鞋子怎麼就是沒面子呢?這恰恰是現在人早已丟失的一種美德!


補鞋子常常被自認為是丟臉,丟的不是臉是美德


被媽媽這麼一說,我把想要丟掉的鞋子拿回來,嘗試著去找修補的地方。

可是問題在於,許多年我都未曾修過鞋子衣服之類的物品,印象中沒有哪個地方還有這種修補攤。而且現在大家都和我一樣更多的時候選擇直接丟掉,許多原來幹修補行當的人,早已經失業另謀出路,在家裡附近找了好幾條街道都沒發現有修補攤。

在回家的路上,偶然在城中村的小巷子裡,一個毫不起眼的角落,看見豎著一塊小牌子,上面用毛筆寫著“修補”二字,攤主是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大爺,他正在專心的補鞋子。

老大爺穿著乾淨整潔的白襯衫,70歲左右,戴著老花鏡在縫鞋子,眼神已不太靈便,每個針孔他需要很長時間確認才能將針線穿過去。

這是一個被人們的生活早已遺忘的職業,和這被城市遺忘的角落一樣毫不起眼,從前多少次,我曾經從這裡經過卻未曾注意到他的存在。


補鞋子常常被自認為是丟臉,丟的不是臉是美德


耐心等他做完縫完手上的皮鞋,才將我的鞋子遞過去給他問能不能修,他說這鞋子還是新的,好得很呀,縫上線就能穿了。

然後從他的工具箱中拿出老式的牛筋線,一針一針將鞋底繞圈扎穩。

他搖頭嘆息:現在的鞋子都是流水線上快速生產出來,然後用的膠水粘鞋,成品快但是不耐穿,一般穿不了幾次都會開膠,不過好處就是更換頻率高,這就是現在的商業追求,要快速循環。

我笑而不語,等待著他縫製完兩隻鞋子,花了將近20分鐘,他僅收了4塊錢,相當於一斤白菜的錢。

物超所值!是我許久我不曾有過的感慨!現在的物價不僅高,且買到失望的機率也高。很難遇到物超所值的東西,這老大爺令我有了這種久久未曾有過的感慨。傳統的手工藝越來越廉價,竟然就是我們口中的白菜錢。

看他精神矍鑠,乾淨整潔,也許家庭並不缺錢,只是不願意閒著拉二胡跳交際舞,他更想做的是將自己幹了一生的手藝活一直做下去,為有需要的人獻己所能。


補鞋子常常被自認為是丟臉,丟的不是臉是美德


媽媽的勤儉節約和老大爺的手工縫製,這些都曾經是中華民族為這驕傲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小時候時常誦讀的道德守則,我們只是一直在讀,卻沒有解讀其中的含義。許多的傳統美德都在這物慾橫流,飛速發展的社會中慢慢被遺忘,但它們仍然會在城市裡大大小小的某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靜靜弘揚,總會慢慢地被我們復甦。

越過時光,流逝歲月,許多事情都在改變,真正的文化從不應該改變,這才是我們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