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舍《我的母親》:母親給兒子的,是生命的教育

很多作家都曾寫過他們的母親。

胡適在《我的母親》中寫道:“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沈從文、豐子愷、梁實秋也寫過《我的母親》。冰心寫過詩歌《母親》。

倘若這世上有讓人不約而同、主動書寫的文章,只選一篇,恐怕只能是寫自己的母親。

讀老舍《我的母親》:母親給兒子的,是生命的教育


作家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合歡樹》、《秋天的懷念》等作品,都以飽蘸深情的筆墨,書寫了對母親的深切懷念,感人肺腑,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母親留給史鐵生的財產,是艱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

讀老舍《我的母親》:母親給兒子的,是生命的教育


個人來講,留下至深印象、催人淚下的,還有老舍的《我的母親》。

這篇文章發表於1943年,老舍的母親已去世一年多。回憶往事,特別是憶及舊曆除夕那天,他沒法回家,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老母親要孤獨地度過悽慘的除夕。“街上是那麼熱鬧,我卻什麼也沒看見,淚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淚又遮住了我的眼……”親人已離世,回憶從前,即便當時是萬般無奈、心如刀割,在回憶中還是對這件事難以釋懷。這眼淚,是哭母親的孤獨、淒涼,也是哭自己的無能為力。

讀老舍《我的母親》:母親給兒子的,是生命的教育


老舍是母親的老兒子,也就是最小的孩子。母親生他時已四十一歲,生下他後就昏死過去。沒人顧得上他,幸好已經出嫁的大姐此時趕回了孃家,把快要凍死的小弟弟摟在了懷裡。

一歲半的時候,老舍的父親死於抵抗八國聯軍的戰場上。一家人的生活重擔都落在了母親的肩頭。老舍的母親生了八個孩子,最後長大成人的是兩兒兩女,當時她要養活老舍和他九歲的哥哥及十二三歲的三姐,還要侍奉大姑奶奶。

她靠著給人洗衣服、縫補或裁縫衣裳養家餬口,勤勤懇懇,毫不敷衍,每天忙到大半夜,終年無休。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她還是會把家裡院子裡都收拾得清清爽爽,再愁再苦,也不忘記澆灌亡夫留下來的花草樹木。

讀老舍《我的母親》:母親給兒子的,是生命的教育


母親特別講究禮行,好客,待人寬厚。她不怕吃虧,凡是她能做的,對窮朋友們的事有求必應。但是她也不軟弱,遇到大事,心一橫,“不慌不哭,要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她的淚回往心中落。”

老舍的母親憑著頑強的生命力,將這個陷於困境的家照顧得妥妥貼貼,將兒女們拉扯大。如果說這是一種本能,那麼,她對花草植物的熱愛,在人際關係中講究的禮、善,則是一種真正的教養,一種人生在世要活得硬朗,活得體面的生活態度。

老舍在《我的母親》中寫道:“母親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後來他在一生中經歷了許多事,一輩子都愛花、愛清潔、守秩序,都跟母親的言傳身教分不開。

母親疼愛子女,可是子女長大了,各有各的生活軌跡,難免會離母親越來越遠。老舍寫他接到家信總不敢馬上拆,“我怕,怕,怕,怕又那不祥的消息。”他連用了四個怕!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有母親的人,心裡是安定的。”

讀到此處,潸然淚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