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璀璨!這12位院士,都任職於北京同所高校,其中還有位“兩院”院士!

一流師資力量是建設一流大學的重要支撐,中國農業大學

作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學校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本期推送,小編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中國農業大學12位院士的實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群星璀璨!這12位院士,都任職於北京同所高校,其中還有位“兩院”院士!

石元春,湖北人,土壤學家,1991、1994和1995年先後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56年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土壤農化系研究生畢業。曾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現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50年代參加中國科學院黃河中游綜合考察隊和新疆綜合考察隊六年。70和80年代在黃淮海平原從事中低產地區旱澇鹽鹼綜合治理和農業發展,1978—1990年先後是該項目的專家組組長和課題主持人,該項目曾獲199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等十多項國家和部委級獎勵。90年代他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大項目"節水農業的基礎性研究",並取得一批重要成果。近幾年,他參與制定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規劃工作,從事農業和科技方面的宏觀性和戰略性研究,並在農業高技術產業化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

中國科學院院士

群星璀璨!這12位院士,都任職於北京同所高校,其中還有位“兩院”院士!

李季倫,河北樂亭人,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從事微生物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

研究工作涉及生物固氮、真菌毒素以及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微生物發酵產品的研製。在固氮酶催化機制研究方面,首次提出雙位點放H2途徑模式;在研究固氮螺菌固氮基因表達調控的基礎上,構建了抗銨固氮的基因工程菌。在真菌毒素研究方面,發現了串珠鐮刀菌素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在微生物發酵產品方面,先後研製開發了玉米赤黴醇、赤黴素GA3和GA4+7、莫能菌素、馬杜黴素、阿維菌素和依維菌素等。

曾獲得國家計委授予的"金牛獎"、北京市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和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群星璀璨!這12位院士,都任職於北京同所高校,其中還有位“兩院”院士!

吳常信,浙江嵊縣人,動物遺傳育種學家、畜牧學家,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7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畜牧系,留校任教。

他主持的"節糧小型蛋雞育種"和"畜禽遺傳資源保存的理論與技術"分別於1999年和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他參加的"豬繁殖力的DNA標記"於2001年獲美國專利局專利(第二發明人),又於2003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第三完成人)。1981年回國以來已發表論文100餘篇,並多次應邀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作專題報告。到2006年已培養博士生57名,碩士生44名。1984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1年榮獲國務院頒發的"為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證書;同年,由中組部、中宣部、國家教委、共青團中央和全國教育工會五單位聯合授予"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稱號。

群星璀璨!這12位院士,都任職於北京同所高校,其中還有位“兩院”院士!

陳文新,湖南瀏陽人,土壤微生物學家,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土壤微生物學與細菌分類學教學和科學研究。

參加並組織完成對全國32個省(市)700個縣的豆科植物結瘤情況調查,採集根瘤標本7000多份新發現可以結瘤的豆科植物300多種分離並保藏根瘤5000多株在數量上和所屬宿主種類上佔重要地位。發現了一批耐酸、鹼、鹽、高溫、低溫性強的珍貴根瘤菌種質資源,並對近2000株具代表性的根瘤菌進行分類和系統發育研究,描述並發表瘤菌的2個新屬、8個新種。已建成目前國際上菌株數量最大、性狀信息最豐富的根瘤菌數據庫。

群星璀璨!這12位院士,都任職於北京同所高校,其中還有位“兩院”院士!

武維華,植物生理學家,山西孝義人,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植物細胞信號轉導分子機制、植物細胞跨膜離子運輸調控機制、植物抗逆及養分高效利用的生理及分子遺傳機制等方面研究。有多篇研究論文先後在"Cell"、"PNAS"、"Plant Physiol"、"Plant Mol Biol"、"Planta"、"J. Exp Bot"、《中國科學》、《科學通報》、《植物學報》等學術刊物上發表。

1995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教委優秀年輕教師基金;1997年入選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1998年獲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9年3月被聘為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3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首都五一勞動獎章;2004年獲國家基金委優秀創新群體科學基金;2006年被科技部聘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007年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2008至2016年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主任。

中國工程院院士

群星璀璨!這12位院士,都任職於北京同所高校,其中還有位“兩院”院士!

汪懋華,廣東興寧人,農業電子技術與自動化著名專家,1995年被選舉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懋華教授是國際知名的中國農業工程科技專家和我國農業工程學科專業建設承上啟下的學術帶頭人之一。曾先後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業工程專家組成員,聯合國亞太農業工程與機械中心技術委員會、理事會成員和國際農業工程協會農村電氣化與能源分會副理事長,英國農業工程協會、國際農業與生物系統工程協會、國際農業與生物系統工程科學研究院會士。2006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受聘為多個國際國內學術刊物編委,為發展我國農業工程國際合作和擴大國際影響做出了重要貢獻。

曾被評為全國農電學術活動積極分子,北京市僑聯繫統"為實現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做貢獻活動"先進個人。1991年獲政府特殊津貼。

群星璀璨!這12位院士,都任職於北京同所高校,其中還有位“兩院”院士!

戴景瑞,遼寧省海城市人,著名玉米育種專家,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多年來一直從事玉米遺傳育種和生物技術應用研究。20世紀60年代初在國內率先實現玉米雙交種三系配套並應用於生產;70年代育成高配合力自交系綜3和綜31,繼而用這兩個系育成農大60、農大65、農大3138等優良雜交種,累計推廣面積1.6億畝以上;利用體細胞突變體篩選技術育成了抗小班病C小種的玉米雄性不育系,大面積應用於生產,並闡明瞭雄性不育性與感病性之間的關係;組織合作研究,在國內率先建立了玉米轉基因的技術體系,育成我國第一代轉基因抗蟲玉米;製成我國第一張玉米分子標記連鎖圖,並在分子水平上劃分了我國部分玉米自交系的雜種優勢群,探索了玉米雜種優勢的分子基礎;組建了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並發展成為居國際前列的學術團隊。

群星璀璨!這12位院士,都任職於北京同所高校,其中還有位“兩院”院士!

康紹忠,湖南桃源人,農業水土工程學家,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著和合著學術著作與教材16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曾獲2006年度ICID國際農業節水技術創新傑出成就獎(該年度全球唯一獲獎者)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優秀科技著作三等獎1項、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全國研究生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當屆唯一的特等獎),培養的研究生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2人、提名獎1人。

1993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獲第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1996年入選首屆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998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模範教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4年首批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1年被評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6年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2010年被英國Lancaster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2013年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優秀創新研究群體。

群星璀璨!這12位院士,都任職於北京同所高校,其中還有位“兩院”院士!

李德發,河北省隆化縣人,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家,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飼料資源高效利用的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技術研發。構建了我國主要飼料原料在豬上的有效營養價值數據庫,創建了飼料原料有效養分動態預測模型;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豬營養需要動態模型,主持修訂了2004年版《豬飼養標準》,為我國養殖業和飼料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是國家基金委優秀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10位優秀博士後之一、北京市師德標兵。

群星璀璨!這12位院士,都任職於北京同所高校,其中還有位“兩院”院士!

沈建忠,浙江桐鄉人,基礎獸醫學專家,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入選新世紀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教育部技術創新團隊發展計劃"食品安全檢測技術"首席科學家。主要從事基礎獸醫學領域中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和獸醫公共衛生的基礎理論與技術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3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收錄論文185篇,以第一發明人獲國家發明專利46項,主持制定獸藥殘留檢測方法國家和行業標準45項(已發佈),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108人。

群星璀璨!這12位院士,都任職於北京同所高校,其中還有位“兩院”院士!

張福鎖,陝西省鳳翔縣人,植物營養學家,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一直從事植物營養與養分管理理論與技術研究工作,在植物根際營養理論、農田和區域養分管理技術創新與應用方面取得了系統的創新性成果。200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7年獲國際肥料工業協會國際作物營養獎;200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4年獲發展中國家科學院農業科學獎,同年被選為歐亞科學院院士,2017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在Science、Nature、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等國際著名刊物上發表論文300餘篇,出版著作30餘部。

群星璀璨!這12位院士,都任職於北京同所高校,其中還有位“兩院”院士!

任發政,遼寧省營口市人,乳品科學與工程專家,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80考入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1987畢業後留校任教。

任發政教授長期從事乳品科學研究,從上世紀90年代起,任發政教授開始在全國篩選優良乳酸菌,建立了我國上萬株優良乳酸菌菌種資源庫,同時解決了乳酸菌高密度發酵與穩態化生產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優良益生菌與發酵劑實現了國產化生產,打破了國外相關技術與產品的壟斷;任發政教授在我國奶酪工業化技術瓶頸也獲得重要突破,完善了奶酪凝乳基礎理論,解決了奶酪熔化、拉伸與成熟等技術難題,奶酪實現了工業化生產;任發政教授從2001年起長期堅持深入西藏、甘肅、四川、青海等高海拔牧區,開展犛牛泌乳基礎研究,建立了我國犛牛乳數據庫,制訂了犛牛乳產業相關管理規範,實現了高原牧區犛牛乳規模化加工利用,開發了高品質犛牛乳曲拉酪蛋白產品,相關產品打入國際市場,犛牛乳高值化加工利用直接帶動了藏牧民增收致富。


群星璀璨!這12位院士,都任職於北京同所高校,其中還有位“兩院”院士!

中國農業大學是我國現代農業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從1905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開始,中國農業大學承擔起了教書育人的歷史使命,至今已有115年的歷史。歷經百年的世紀風雨,中國農業大學彙集了一大批專家學者,在此潛心耕耘,著書立說,培育後學,奏響了育人凱歌。


歡迎關注中國農業大學招生辦頭條號!

本文素材來源:中國農業大學官網、中國科學院官網、中國工程院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