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特寫:做個負責的“和事佬”

央廣網遂川10月30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劉祖剛 範新華)靠著一雙腿,他走遍全村每一戶;憑著一張嘴,他說和了多少家;帶著一顆真心,他架起了幹群“連心橋”……他就是江西省遂川縣“老楊工作室”的負責人袁癸楊。

袁癸楊有個“老楊”的綽號,他現任珠田鄉南村村支部書記、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自打1996年開始擔任村幹部起,連續調解24年,化解大小矛盾糾紛1200餘起。說起他,村民總是豎起大拇指,有糾紛找“老楊”,“老楊”來了“好收場”。

扛“責”在肩來調解

1996年,年僅23歲的袁癸楊,因熱心公益、樂於助人,被海選為村會計。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跟著當時的支部書記袁世荇去調解糾紛,從此,便與這項“拌嘴皮子”的工作結下不解之緣。

南村村有22個村小組,3000餘人,與4個村為鄰,S322線穿境而過,在生產生活中,各種矛盾糾紛不可避免。經過多年裁判,辦事公道、經驗豐富的“老楊”,成了村民們的首選。

“大夥信任,我義不容辭”,“老楊”這樣說,也這樣做。打幹上這一行,袁癸楊就立下24字訣:快速到場,調穩情緒,多方傾聽,深入交流,解決問題,事後訪談。在辦公室,經常是這樣的場景:人還沒入坐,雙方就一頓訴說,求情的電話一個接一個。但找的人都說,“老楊”發自內心尊重他們,能感受到尊嚴和溫暖,是信得過的人。

患有高血壓的村民張某受僱切割非法採砂船,作業時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死亡,家屬一時難以接受,近百名情緒激動親友、朋友圍在涉事地“討說法”。正在吃飯的“老楊”丟下碗筷,第一時間趕到。憑著多年積累的經驗和良好的業界口碑,幾句話拋出以後,死者家屬迅速平靜下來。“老楊”讓死者家屬挑出幾個說話有分量的人參與協商,釐清責任,消除爭議。在熬過兩個白晝長夜後,雙方從激烈爭議到達成共識,一場極易造成群體性事件的糾紛平息了。

袁癸楊說,就像救援有黃金72小時一說,糾紛調解也有黃金期,必須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阻止事態進一步惡化、擴大,方能打小、打了。

2014年,老楊擔任村支部書記,責任更大了,工作更忙了,但他沒有把調解這副“重擔”撂下。十分不理解的家人勸他別操這份心,讓其他人接手。“老楊”總一笑而過,“群眾找上門來了,說明肯定有難處,如果村幹部都不管,那像什麼話。”

以“巧”發力促和解

調解就是跟矛盾糾紛打交道,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但“認死理”的“老楊”總迎難而上。

多年來,袁癸楊成功調處了郭某甲在坑口工區蓄水池意外溺水身亡事故、袁某車禍事故、葉某等五戶電擊死亡7頭牛糾紛等大糾紛,為群眾爭取各種經濟賠償達到上百萬,也為轄區內的企業正常運轉保駕護航。現在很多企業因為有老楊這個“好人”,都放心到珠田鄉進行投資創業。今年,投資近千萬的遂川縣自來水三期工程成功落地南村村。

更多時,矛盾糾紛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不分鉅細,“老楊”都不敢掉以輕心,因為每件糾紛,如果不及時化解,任由事態擴大、升級,就可能會釀成血光之災。

有次,村裡的一對叔伯兄弟因宅基地爭執來找“老楊”。瞭解情況後,袁癸楊並沒有著急定論,而是把兄弟兩勸了回去。爾後,他找了有點年歲的原村幹部、德高望重的前輩詢問,再到縣檔案館複印好佐證材料。“功課”做足後,才叫哥倆過來調解。由於準備充分,再加上以誠相待,糾紛在堅持客觀事實、雙方達成共識後順利解決。

實踐出真知,通過常年摸索,“老楊”總結了30多種工作法,對各類糾紛都能得心應手。對婆媳矛盾,老楊“堅持尊老愛幼、合分結合”;對宅基地糾紛,“多聽長者回憶、依據查詢原始佐證”;對於利益糾紛的調解,總結了“鄉里鄉親,不求百分,各自相讓”的處置原則,對於事故糾紛,提出了“弱者為上,長遠為計,合理範圍”的調解方式……

用“心”作橋解民憂

從事調解工作20餘年,老楊共調解了大大小小1200餘件矛盾糾紛,成功率達到99%,當被問及是否有什麼訣竅,“老楊”笑笑,答道:用心。

坑口村有個“懶漢”老郭,因為多年前一樁官司輸了,便“破罐子破摔”,不去找事做,婚也離了。“老楊”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經常上門講法律、講道理,消除思想疙瘩,幫著把房子高標準維修,又介紹就業。現在,老郭精神抖擻,也不“懶”了,不僅在村裡兼普法志願者,還與妻子復了婚。他逢人就說:“是‘老楊’讓我重新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想幹好調解工作並不容易,沒有法律底子的“老楊”堅持業餘學習,記下了10餘本、100多萬字的筆記,還積極參加縣司法局組織的培訓課,成為一名“法律明白人”骨幹。2017年,他創辦“老楊工作室”,為及時發現和解決群眾矛盾糾紛,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平時,有點矛盾糾紛,或者要諮詢點法律、政策,群眾都愛到“老楊工作室”坐坐,“這裡有我們免費的‘法律顧問’”,群眾讚道。

在袁癸楊帶動下,村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越來越強了,村裡的矛盾糾紛也逐年減少,南村村也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

在老楊的筆記本里,有這樣一段話:“20多年來一直戰鬥在服務群眾的一線,長期為上訪、困難群眾排憂解難,讓我處於愉快的工作生活狀態中。每當解決一個問題,讓村民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我就覺得很欣慰,有種自豪感和成就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