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基地產李兆基退休 香港告別“四大天王”時代

91歲的“四叔”李兆基終於宣佈退休,將身後5500億港元之巨的商業王國,交由兩子李家傑及李家誠共同治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宣示著香港正在告別“四大天王”的時代。

有無數旖旎詩篇的香江,長期以來,經濟由一群大亨把持。以李兆基、李嘉誠、鄭裕彤、郭得勝為大家長的四大家族,通過各自控制的四大地產巨頭恆基地產(00012.HK)、長和(00001.HK)、新鴻基地產(00016.HK)、新世界發展(00017.HK),主導著香港地產業的過去與未來。

四大家族又以此為中心擴展,把觸手延伸至電訊、用水、燃氣、百貨零售、旅遊、航運等衣食住行多個方面,在香港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李兆基的退休與交棒計劃已醞釀多年。他從2011年開始,陸續辭任多家附屬公司的董事職位,隨後又繼續辭任旗下數個上市平臺的主席、董事總經理等職位。

一代新人換舊人。1990年,郭得勝去世,時年79歲,郭氏三兄弟接班;2016年,鄭裕彤去世,把新世界交給鄭家純,如今第三代鄭志剛也已被推至臺前;2018年,超人李嘉誠退休,長子李澤鉅接棒其苦心經營78年打下的江山。如今,隨著李兆基榮休,四大家族的交班已全部完成。

英雄黃昏,美人遲暮,一個時代真正結束。被高房價圍城的香港,往後或將多幾分務實,少一些冒險與傳奇。

5500億商業帝國

每當夜幕降臨,香港IFC(國際金融中心)正對著的維港夜色璀璨,旁物再好,也顯得寡淡。

IFC位於中環金融街8號,是香港的著名地標,這座全港最貴的寫字樓便由新鴻基和恆基兆業合作開發。

出生於廣東順德的李兆基20歲便來到香港闖蕩,十年後與好友馮景禧、郭得勝合夥成立地產公司“永業”,再後來將永業重組,創辦了新鴻基,新鴻基的“基”正是來自李兆基。

李兆基後來創辦恆基地產是在1976年,1981年將其上市,核心業務為房地產發展和投資。

此後,恆基兆業業務不斷擴展。目前,恆基地產持有一家上市附屬公司恆基兆業發展(00097.HK),以及三家上市聯營公司,即香港中華煤氣(00003.HK)、香港小輪(00050.HK)、美麗華酒店(00071.HK)權益,而香港中華煤氣又持有港華燃氣(01083.HK)的股權。

截至2018年底,恆基地產持有33.41%香港小輪權益、69.27%恆基發展權益、41.53%香港中華煤氣權益、48.7%美麗華酒店權益、而又通過香港中華煤氣持有67.45%港華燃氣權益。

以2019年5月27日收盤計,恆基地產市值為2152.22億港元、恆基兆業發展市值為21.03億港元、香港中華煤氣市值為3021.89億港元、香港小輪市值為31.07億港元、美麗華酒店市值為109.86億港元、港華燃氣市值為159.61億元。

總體而言,光是旗下6個上市平臺,李兆基家族持有的商業王國市值就有5495.68億港元。

它們的業務除了房地產開發與投資,還有百貨運營與管理、燃氣銷售和供水、渡輪、船廠和證券投資、酒店、餐飲與旅遊等。

這樣一看,香港地產大鱷的業務多元化,比內地開發商順遂得多。

大如恆基,李兆基的退休,必然是一項醞釀多年的計劃。2011年開始,李兆基便辭任多家附屬公司的董事職位;2014年開始,李兆基又繼續辭任旗下數個上市平臺的主席、董事總經理等職位。

3月20日,恆基地產在年報中稱,主席及總經理李兆基,因年事已高,正考慮退休。

正式的交班消息來自5月27日晚,恆基地產宣佈,李兆基由於年事已高,決定退任該公司主席兼總經理,以及提名委員會及薪酬委員會成員一職,繼續留任為公司執行董事。

李兆基的兩個兒子李家傑及李家誠(均為恆基地產執行董事及副主席)獲委任為公司聯席 主席兼總經理以及提名委員會及薪酬委員會之成員。

兩子共治恆基

豪門交接,素有風險,如何過渡,事關能否基業長青,一朝不慎子弟爭鬥企業肢解。

外界曾有傳聞,恆基帝國的繼承人很有可能是最受寵的次子李家誠。但從目前安排來看,李兆基同時委任兩子為聯席 主席,它們在集團最主要板塊上權力相當。

接班危機是企業發展的一大難題,創始人退位時,是否能建立合理公平的制度並得到有效執行至關重要。然而李氏兄弟已浸淫公司經營多年,日後恆基的發展,與其說高築制度的防火牆,倒不如看李氏兄弟如何能消弭分歧,握手共治,做到1+1>2。

李家傑,李兆基長子,56歲,自1985年出任恆基地產執行董事,1993年起任副主席。此外,他還是恆基發展副主席、香港中華煤氣及東亞銀行非執行董事,小米獨立董事。

李家誠,李兆基次子,自1993年出任恆基地產執行董事,自2005年出任副主席。李家誠於2015年7月1日由恆基發展副主席一職調任為主席兼總經理,亦為美麗華酒店的主席兼行政總裁,以及香港中華煤氣的非執行董事。

在恆基地產,由李家傑主管內地業務,李家誠負責香港業務。

此外,按最新公佈,目前,香港小輪由林高演任主席、港華燃氣由陳永堅任主席。

恆基地產及旗下多個上市平臺經營頗為平穩,沒有大漲的驚喜,也沒有暴跌的意外。2018年,恆基地產股東應占盈利為197.65億港元,同比增長1%。此外,恆基發展全年股東應占利潤為0.97億港元、中華煤氣全年股東應占利潤為93.13億港元、港華燃氣股東應占利潤為12.24億港元、香港小輪應占利潤為3.45億港元、美麗華酒店為16.24億港元,同比漲跌幅多數在-10%~10%之間。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李兆基離開了新鴻基自創恆基地產,但目前還是新鴻基非執行董事、副主席,至今李兆基出任新鴻基非執行董事已達四十七年。

權益數據顯示,至2018年底,李兆基通過Kinnox Investment Limited持有新鴻基6153.3萬股股份,個人持有52.69萬股,截止至2018年底,持股比例為2.14%。此外,還通過源萬公司在新鴻基旗下的上市電訊商數碼通(00315.HK)持有54.6萬股股份,佔股權0.05%。

在郭氏三兄弟因內鬥而走上法庭的時候,李兆基還喊話老大郭炳湘,要聽媽媽(鄺肖卿)的話。四叔還是四叔。

唏噓的是,這位新鴻基前主席、豪門悲子郭炳湘,於去年十月去世。新鴻基兄弟鬩牆,爭產沉痾拉鋸近10年,如今還在能否富過三代的質疑目光中。

何能再創輝煌?

2019年2月,《福布斯》發佈2019年香港前50大富豪榜, 長和李嘉誠以317億美元的財富連續21年蟬聯香港首富,但身家比2018年略有縮水,額度是43億美元。

排名第二的,依然是李兆基,坐擁財富300億美元。

而排名第四的是華人置業的劉鑾雄,身價170億美元;新鴻基現時大家長鄺肖卿,排在第五名,身家150億美元;第七名是九龍倉的吳光正,身價108億美元;第十名香港玩具大王蔡志明,蔡志明曾在佳兆業危困中火線馳援,身價67億美元。

香港前十大富豪,過半與房地產相關。然而跟內地相比,近年來香港老牌房企的步伐卻顯得遲緩。

2018年,恆基地產在香港的物業銷售金額為128.66億港元,在內地的合約銷售金額為54.03億港元,即便是年度淨利197.65億港元,也跑輸內地房產巨頭。

近年,恆基地產也有意加強內地房企的投資合作。碧桂園在港上市時,李兆基就斥資10億港元認購新股,此後也購入旭輝股份。而在拿地方面,光是2018年一年,恆基地產就與建發、中南建設、華潤置地、保利、中海、中糧等多家內地開發商合作拿地開發。

恆基地產也從內地開發商處收購項目。2018年,恆基地產就以4.25億元人民幣從北京鴻坤手上,拿下了深圳南山一箇舊改項目50%權益,可建樓面面積近42萬平方呎。

同策研究院總監張宏偉認為,恆基擁抱內地房企一是港企在內地營銷管理上水土不服,另一方面,內地房企效率運作高,又有資金需求,而港企可以滿足,雙方合作互利共贏。

不過近年來,恆基地產在內地儲備呈現下降趨勢,2017年時,恆基在內地尚有4290萬平方呎地,2018年底便消化剩38.8萬平方呎。而在2014、2015年時,其於內地土儲還以億呎來計。

相比內地,恆基地產在優勢仍在香港大本營,除大嶼山一塊外,恆基地產土地物業遍佈香港島、九龍和新界。

恆基兆業是擁有最多香港農地的開發商。截止至2018年底,恆基地產在香港市區持有2470萬平方呎土地、另外在新界持有4560萬平方呎土地,均高於2017年同期的2450萬平方呎和4490萬平方呎。

早年,香港徵收新界的農地作發展用途,先用換地權益書向農民分批收地,等政府有可建房屋土地集中撥付時才與之交換。然而農民更希望儘快套現,李兆基以現金購入農民持有的換地權益書。這樣一來,等政府宣佈開發計劃,權益書就變成可發展的地皮。

目前,香港為增加和加快土地供應,地政總署將成立土地供應組,加快處理大額契約修訂和換地個案。

高盛近期發表報告指出,對恆基地產維持“中性”評級,如果農地轉換步伐較預期快,且公司收購可提升淨資產值的土地或每股派息加快增長,利於公司股價上升;如果出售非核心資產以變現的方案失敗使盈利下跌,或管理層變動、香港政府改變房屋策略,利率環境轉變,則利空股價。

至公告日期,控股股東恆基兆業及其一致行動人共持有恆基地產319071萬股,佔已發行股份的72.5%,李家傑、李家誠均被視為控股方。

隨著超長待機的李兆基退休,香港四大家族已全部進入子孫當家時代,如何再創輝煌,延續家族神話,顯然還需要時間驗證。

二代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但時代已大有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