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對談

原生家庭對談

我們聊原生家庭的動因只是剖析我們人格養成的環境,更好的重塑和改變自己,而絕非抱怨和扯淡。

首先要接受的現實第一條就是: 人無法決定東西太多,比如家庭,出身,你的孩子的天性如何……等等。

和平時代讓我們有了充足的時間去探討我們的成長環境和對我們深遠的影響。在戰爭年代或者亂世你的第一要務是活著,活著都很費勁,更別提有時間去思考家庭之問題。慶幸我們處於這個時代,可以去反思原生家庭之問題,但絕不是為了抱怨和扯淡。

那麼,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有多大呢?首先我們來談兩個人。

張作霖,一個出身綠林卻混跡為北洋系政府的最後一位全國範圍的元首。張作霖的學歷換算到現代小學沒畢業,因為他只讀了三個月的私塾,父親呢,則是有名的賭徒,在張作霖十二歲那年被賭徒打死,年少氣盛的張作霖和哥哥為父報仇未果後哥哥被捕,自己狼狽逃走,自那以後,十四歲開始學木匠當貨郎,賣包子,學獸醫……做過許多行當。

張作霖的母親為了孩子沒有辦法,只能到處打零工,替人洗衣漿補,掙錢養家。而作為兒子的張作霖卻沒有因為困難的家庭而懂事。張作霖從小就在村裡上竄下跳,為非作歹,他的活躍讓他的母親在平時生活中有了些許生氣,但是他的不受管教又讓他的母親十分無奈。

張作霖的母親認為張作霖應該是個有出息的人,而不是荒廢在村野之中,想盡方法讓他去讀書。張作霖在偷聽學堂講學時遇到了良師楊景鎮。楊景鎮感動於張作霖的好學而讓他免費上學。但是三個月後,張作霖故態復發,放棄了讀書。

他的母親為他操碎了心,後來他的母親再次嫁給了一個當獸醫的人,他也就在家中跟隨繼父學習獸醫。

這就是張作霖的原生家庭,即使如此,他還是在清末民國之動盪社會中完成了自我教育,北京老炮馬未都曾說過“古代社會的三大教育體系,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張作霖無疑證明了那句話“生活就是智慧的來源。”

同樣處於清末民國的還有一位傳奇大佬“中國第一幫主”之杜月笙。

杜月笙父親杜文卿經營著一家小小的米店。米店小本經營,生意時好時壞,母親朱氏還要幫別人家打寒工貼補家用。

1890年(光緒十六年),杜月笙兩週歲,夏日炎炎,一場霍亂在上海地區流行,母親朱氏,在生下其妹妹撒手人寰。之後父親又給杜月笙找了個性格很好的繼母張氏,

1892年(光緒十八年),四歲的杜月笙剛記事,新的打擊又降臨到他幼小的心靈中。這一年,上海地區夏秋兩季連續大旱,糧食缺乏,就連小城鎮的居民也都紛紛外出逃荒。熬到寒冬臘月時天降大雪,又出現

極為罕見的嚴寒天氣,飢寒交迫中的杜文卿終於病倒了,不及醫治就告別了人世。

安頓了死者,張氏回到丈夫在楊樹浦留下的米店,一介女流勉強經營,帶著小月生聊以度日。最難能可貴的是,這位繼母節衣縮食,仍不忘讓孩子接受教育。1893年(光緒十九年),杜月笙已滿五歲,張氏把他送到楊樹浦的一傢俬塾,啟蒙讀書。教書的是一位姓瞿的老太太,收費比較低。這一年,上海附近的農田又遭受冰雹災害,張氏也不善於經營米店,學費無以為繼,小月生只讀書兩個月就輟學了。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正月,上海發生大地震,到了秋季,疫病再次流行,又有很多人死於霍亂,這年繼母張氏突然神秘失蹤了,從此杳無音信,杜月笙又淪為孤兒。

杜月笙在他餓得實在受不了時,就哭著找到外婆,外婆對這位外孫十分慈愛,可是朱家三代老少都靠杜月笙的舅父朱陽聲一人養活。朱陽聲是個泥瓦匠,家裡多一個孩子吃飯對他來說簡直不堪重負。於是,除了外婆之外,舅舅一家對他全都沒有好臉色。為了生存,他察言觀色,百般討好,人還沒長高,家裡的活兒都搶著幹,入口的食物有一搭沒一搭,頭頂上吃巴掌、拳頭倒成了家常便飯。

在衣食不周且又充滿惡言冷語的環境之下,杜月笙過早體會到世態炎涼,產生了逆反心理。他一方面鍛煉出善於揣度別人心意的情商,另一方面又激發出一種不服輸的個性。

到了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

一開春,不足十四歲的杜月笙做出了一個決定,他要離開高橋鎮,到上海去闖世界。

可此時的杜月生決心已定,面對親戚的極力反對和辱罵毆打,他忍辱負重,找到他的外婆,外婆介紹他去上海十六鋪鴻元盛”的水果店裡當學徒。

從此上海灘多了一個“買水果的”,日後更是一位上海灘叱吒風雲的人物。這就是杜月笙的原生家庭,我想我們當代的大部分家庭遠遠優於他。

可能有讀者,會反駁說,這是傳奇人物個例又有什麼普世性,我們文初說過,人不能決定的事很多,出身家庭就是其中一件,其實張作霖和杜月笙的例子可以說明很多問題,當一個人接受現實不在幻想,不抱怨,去承擔,不說成為時代的佼佼者,因為那個包含的因素太多,但至少可以讓自己的生活得到小確幸。

我們討論原生家庭就是要了解清楚,我們的個性,習慣,思維……等的原因,去糾正自己,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很多公眾號和文章,只是一位的批評原生家庭,讓年輕人讀後雖然心裡暫時很爽,但還是於事無補,還會受原生家庭之困。

當代八零九零後的父母多為五零六零後,他們那個年代的人那時候能吃飽就不錯了,更別提什麼教育,什麼陪伴等,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受教育程度有限,但你要想想那個時代中國還是全世界文盲最多的國家,那是他們的時代侷限性,你必須承認大多數人還是超脫不了時代的侷限的,但話說回來,孩子的成長和教育父母是有直接責任的,這樣下去是無休無止的討論,就像那句話“淡是扯不完的”,你只有去幹,去現在糾正,只是在哪裡扯淡,論誰的對錯,把責任推給別人,埋葬的就是你最寶貴的青春

人生只有一次,既然決定不了出身和家庭,就讓我們客觀瞭解自己一切行為的來源,去讓自己變的更好,享受只有一次的人生,而不是在扯淡,抱怨,中蹉跎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