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隱性虐待》:不是你不夠好,而是別人不夠善

前段時間北大學生自殺的事件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女孩包麗因為不是處女使得男友牟林翰對其提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要求,比如拍裸照、先懷孕再流產並留下病歷單、做絕育手術等等,包麗在男友牟林翰的精神控制下,也漸漸失去自我,最後自殺身亡。

在這個事件裡,牟林翰對包麗的一系列行為就是隱性虐待,在心理學上又稱為心理虐待。我們平常都在關心身體虐待,但其實相對於身體的傷害,往往心理上的傷害才是最致命的。

《治癒隱性虐待》:不是你不夠好,而是別人不夠善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

你的伴侶經常因為你與他意見不合而冷暴力。

在家庭裡,你的父母經常對你使用負面的語言,有時候沒有達到他們的要求,他們便會對你吼叫。

公司裡的同事經常取笑你,有的甚至習慣整蠱你。

你的朋友經常要求你做一些你不想做的事。

……

你知道嗎?這些尋常的小事其實都是心理虐待,它們不易察覺,但是卻會讓我們感覺到不舒服,因為事件較小,所以往往都不大在意,其實久而久之,就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

比如說為了避免伴侶冷暴力,你會盡量讓自己隨著他的意願做事;父母的打擊讓你變得敏感、自卑;在公司不敢跟同事交流,變得孤僻等等。但是這樣其實打亂了自己的生活,你想逃出來,卻發現越陷越深,你甚至感到悲觀、絕望。

《治癒隱性虐待》:不是你不夠好,而是別人不夠善

那麼,當我們遭受了心理虐待,該如何解救自己呢?我想《治癒隱性虐待》一書可以給我們答案。

《治癒隱性虐待》一經出版就受到了大量讀者的追捧,得到了許多心理學大咖的推崇,不僅有北京大學的張昕為其作序,知名心理學家曾奇峰、潘知幸、青音以及壹心理的創始人黃偉強都強力推薦。

本書的作者是香農·托馬斯,她是持證的臨床社會工作者,德克薩斯州南湖基督教輔導中心的法人和首席治療師。她曾專門與心理虐待的受害者一起工作,因此對受害者的心理狀態十分了解,本書所介紹的治療方法也是通過實踐得來的,有很強的指導性。

《治癒隱性虐待》:不是你不夠好,而是別人不夠善

一、什麼是心理虐待?

心理虐待指的是施虐者對受害者心理長期且重複性的施加傷害。心理虐待也不僅僅存在於情侶之間,還可能存在親人、朋友、同事或者上下級等各種人際關係中,它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比如羞辱、無視、孤立、冷戰、貶低、咒罵、威脅、汙衊、中傷等等。心理虐待看似好像毫無傷害,但其實是它的危害會遠遠大於身體傷害,因為它是對受虐方精神的摧殘,會讓他們產生一種“我是不是真的做錯了”的感覺。

《治癒隱性虐待》:不是你不夠好,而是別人不夠善

就像包麗在開始與男友說起自己不是處女這件事時,她就能說出“我最美好的東西是我的將來”這樣的話,而且在男友一再強調她不是處女的嚴重性後,她還表示男友的這種行為根本就不是愛。可是後來在男友一系列打擊、貶低的情況下,包麗的自尊感不斷降低,最後她也說出了“我是一個毫無價值的女孩”。

由此可見,心理虐待對人的影響有多大,它可以讓身心健康的人也開始厭惡自己,甚至對自己的人生感到絕望,包麗最後也對自己太過失望而選擇了自殺。

有的人會發出疑問,既然對方是這樣的人,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離開他?這就是施虐者的高明之處,他們往往先披著“為你好”的外衣,等受害者對其產生了好感、信任或依賴的心理時,再來將受害者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長期遭受心理虐待的受害者,容易出現情緒障礙和性格方面的負面改變。例如,嚴重抑鬱、焦慮、挫敗、低自尊、自我貶低、習得性無助,認為自己有罪、活該,嚴重低估自己的價值,甚至厭世、輕生。

《治癒隱性虐待》:不是你不夠好,而是別人不夠善

就像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面的主人公松子,因為從小被父親忽視,所以一直渴望得到別人的愛,由此促使她一生都在尋找愛,可是也正因為如此,她一生都沒有得到過愛,最後孤獨死去。準確來說,他的父親對她的忽視其實也是一種心理虐待。可是我們很多人都不能意識到這一點,旁觀者只會認為他們太矯情、小題大做等等。

二、什麼樣的人容易成為施虐者?

簡單來說,從外表來看,我們是分辨不出誰是施虐者的,因為一般的施虐者在外表看起來反倒比較體面,他們只是那些具有各種人格障礙或性格缺陷的人。

《治癒隱性虐待》:不是你不夠好,而是別人不夠善

自戀者

1、自戀者。

自戀型的人對自己的評價都比較高,可是藏在高評價底下的他們其實是非常敏感、低自尊且缺乏共情能力的人,因為他們的這一性格,他們往往非常渴望別人的讚美。這樣的人是不能容忍別人比自己優秀的,一旦發現,他們便會抓狂,繼而用貶低別人的方式來抬高自己。

2、反社會者。

這類人非常可怕,因為他們可以完全不顧及他人權利,甚至還會侵犯他人權利。具有這類人格特點的個體往往做出一些反社會行為表現,他們的主要特點是具有高度的攻擊性、缺乏羞恥感等等。

3、精神病態患者

他們跟正常人不一樣,他們不能正確估計社會環境對自己的要求,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行為反應方式,也不能正確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和對外界刺激作出恰當的反應。準確來說,他們是正常社會里的另類。

《治癒隱性虐待》:不是你不夠好,而是別人不夠善

缺乏共情能力

我們用一個例子來看看三者之間的區別:

自戀者:開車把你撞倒了,他們不僅不會道歉,反而會責罵你擋了他的路。

反社會者:開車比你撞倒後,不僅會罵你擋了他的路,他的內心反而會雀躍,因為他們覺得撞到你是一件快樂的事。

精神病患者:會專門制定計劃以便於能夠開車將你撞倒,而你受傷越嚴重他們越開心。

這三類人的共同特徵是情緒極端、易怒,缺乏共情能力,而且極端自私。這樣的人他們不會考慮別人,因此很難和他們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一旦遇上,就會被虐待。

《治癒隱性虐待》:不是你不夠好,而是別人不夠善

三、施虐者如何施虐?

施虐者的施虐對象其實往往是通過選擇的,他們喜歡摧毀的是那些擁有美好品質的人,因為摧毀這樣的人會讓他們產生優越感。

為了操縱受害者,他們往往會積極收集受害者兩方面的信息:一是對方的不安全感;另一個是對方的成長經歷。當他了解了這些內容之後,他們就會把受害者自己的性格缺點和他的抱怨加在一起射向對方,讓對方覺得自己真的有那麼差勁。這樣受害者不僅不會覺得對方有錯,反而會真的以為自己有問題,從而一步步走入對方的圈套。

當然如果受害者發現了他們的企圖,他們便會通過道歉、哭訴、恐嚇、威脅等各種方式將受害者捆綁在自己的身邊,但是你卻不要期望對方真的會改變。因為他們不能、不想、也不渴望自我反省,他們習慣於責怪別人。因為在他們的眼中,其他人都有嚴重的缺陷,都需要被糾正。

《治癒隱性虐待》:不是你不夠好,而是別人不夠善

隱性虐待之所以沒有被重視是因為它是對一個人長期隱秘而細微的影響,就像溫水煮青蛙,等到發現的時候,自己已經傷痕累累、無力逃脫。本書的作者通過對受害者的研究,在書中為我們整理了從心理虐待中恢復健康的六個階段,有助於我們擺脫別人的控制,實現心理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