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近15萬人前往參觀張聞天故居,浦東鄧三村為何吸睛

浦東川南奉公路上,常年車來車往、繁雜喧囂。但只要走進川南奉公路靠近聞居路口一座具有浦東農村傳統風格的一正兩廂瓦房,寧靜的感覺就撲面而來。瓦房前的院落裡,兩株30年以上樹齡的桂花樹亭亭而立,茄子、冬瓜、豇豆等農作物正蓬勃生長。這裡,就是浦東新區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聞天故居。

張聞天故居前的院落

在這座農房和院落裡,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張聞天度過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直到遠赴日本、美國留學,併成長為第五任黨中央總書記。如今,每年都有近15萬人來此瞻仰、緬懷這位革命家。張聞天故居所在的鄧三村,也成為此次國家文旅部公佈的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之一。

【故居里藏著許多精彩的故事】

7月21日,出梅後的上海天氣炎熱,出入張聞天故居的遊客仍絡繹不絕,來自浦東某中學的初三學生鍾琦是其中之一。

下午13:30,鍾琦和父母參觀完了張聞天故居和陳列館,在館前合影留念,手裡還拿著一本歷史書。鍾琦愛好歷史,對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尤其感興趣,平時也會和父親討論書中相關的歷史人物。“以前也在書上讀到過張聞天的事蹟,但今天在故居和陳列館看到這麼多展品、手稿,再聽聽他的人生故事,感覺這個人變得很鮮活了。” 鍾琦說。

參觀完張聞天故居和張聞天生平陳列館後留影的學生  

鍾琦所說的張聞天的“人生故事”,從張聞天故居接待部主任奚國標口中講出來時,就變得更加生動。原是一名軍人的奚國標來到張聞天故居工作後,就變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張聞天通”。故居或陳列館裡任何一件展品,普通的參觀者可能一眼掃過,奚國標卻能道出來龍去脈,滔滔不絕地講上近半個小時。

張聞天故居西廂房,是張聞天與原配衛月蓮結婚時的房間。這裡陳列著一些簡單的桌椅、床鋪和幾個外表斑駁的箱子。在這裡,最令奚國標感慨的是張聞天對子女嚴格教育的故事。

張聞天與原配衛月蓮結婚時的房間  

原來,張聞天與衛月蓮所生育的兩個女兒張維英和張引娣,都沒有因為父親身居高位而“沾光”,甚至還因此被要求主動離崗下放。早年,張聞天的大女兒張維英一直在浦東老家務農,又生育了7個子女,經濟上頗為困難。當時,她曾對張聞天提了一個要求,就是想成為一名工人。離家多年、對女兒感到有所虧欠的張聞天說:“維英啊,不是為父不能幫你這個忙,但我們不能揩國家的油。你看這樣行不行,工作無法幫你解決,你經濟上有困難,按照工廠工人上班的錢,我給。你子女多,我可以帶一個。 ”就這樣,外孫女張秀君被張聞天帶到了北京,在爺爺身邊待了5年。

張聞天的二女兒張引娣是一名知識女性。在東北上完幹校後,她成為外交部的一名打字員。1955年,張聞天擔任外交部常務副部長,當時中央號召精簡機構,張聞天首先就找女兒談心,說:“既然中央有這個號召,引娣你能不能幫父親一個忙,帶頭下放?”儘管張引娣當時有點想不通,但考慮再三後仍顧全大局,和丈夫雙雙下放到了原籍上海。即便如此,張聞天還和女兒約定,張引娣到地方上找工作,不能以他的名義去找。所幸張引娣有一些自己的人脈,後來在上海的永久自行車廠找到了一份打字員的工作,一直幹到退休。如今,張引娣已是96歲高齡,仍能回憶起這些往事。

聽過這些生動的故事,再去看張聞天生平陳列館裡他和夫人劉英留下的那張“二人生前商定:二人的存款,死後交給黨,作為二人最後所交黨費”的字條,就能更深刻地理解這位真正把共產主義當成信仰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情懷。至於他所信奉的“不唯上、只唯實”的精神,更是貫穿了他的一生,其中又有許多精彩的故事。

張聞天生平陳列館裡他和夫人劉英留下的字條

【紅色遊外,還將有綠色遊配套】

如今,與張聞天有關的這些故事,被一個名為“聞天講堂”的六人講師團口口相傳,成為鄧三村的文化特色品牌。張聞天故居和“聞天講堂”等不可複製的紅色資源和品牌,令鄧三村成為此次國家文旅部公示的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之一。

鄧三村村委會與張聞天故居,僅相距千餘米。村委會的鄧三村家門口服務中心內,黨群服務站、文化服務站、聯勤聯動站、衛生室等一應俱全。在服務中心一樓,“聞天講堂”的工作機制和成員組成被重點展示,曾在張聞天身邊生活了5年的張秀君,也是講師團成員之一。

鄧三村村委書記朱剛告訴記者,原本張聞天故居只有一幢老房子,體量不大。2010年,張聞天生平陳列館建成開館,2014年借川南奉公路拓寬又改造了停車場和景觀綠地,令整個場館的面積擴大了一倍,來參觀的遊客也越來越多了。“改造前每年的遊客量大約3-4萬,現在每年有近15萬遊客來故居參觀。今年開展的‘四史教育’,這裡也是一個點,很多單位和學校都會組團來參觀。”

面對張聞天故居紛至沓來的遊客,朱剛既高興,又有些著急。高興的是這麼多人因為這一獨特的紅色旅遊資源而來,著急的是目前張聞天故居周邊的旅遊配套還不夠完善。“當務之急是要開出能接待團隊遊客的用餐點。”朱剛說,每年十多萬遊客過來,但故居附近沒有大型用餐點,無法引導遊客在這裡消費和逗留。目前,村裡正考慮將張聞天故居附近原本舊廠房改造的便民酒水館闢出來,改造成為團餐接待點。下一步,村裡還打算開放一些果蔬大棚,發展親自採摘、快樂農田等旅遊項目,讓孩子們在紅色教育之餘,也能瞭解農事種植的知識,拓寬知識面。對於當地的農戶和供銷社來說,源源不斷的遊客也能帶動農副產品的銷售。

除了張聞天故居這一最大的招牌,通過河道整治、美麗庭院創建等一系列動作,近兩年鄧三村的村容村貌也得以大幅度提升。走出張聞天故居,在鄧三村房前屋後走走,處處可見河道清澈、大道旁鮮花盛開,路邊的農家小院整飭一新。在這樣的鄉間隨意信步,也是不錯的休閒體驗。

鄧三村的美麗道路之一 受訪單位供圖

北界河整治前

北界河整治後    受訪單位供圖

欄目主編:李寶花

文字編輯:李寶花

題圖為張聞天故居。本文圖片除註明外均李寶花拍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