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聯遲暮:當年看不起馬雲,如今市值不足螞蟻十分之一


銀聯遲暮:當年看不起馬雲,如今市值不足螞蟻十分之一


©懂財帝原創 · 作者|小松 嘉逸


過去十年,是移動支付崛起的歷史,也是實體銀行卡支付逐漸萎縮的歷史。


銀行卡實體聯合組織——銀聯越來越失去存在感。


根據易觀2020年第1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機構綜合支付市場交易份額佔比統計,支付寶和騰訊金融分別以48.44%、33.59%的市場份額位居前列。排在第三的銀聯商務只有7.19%的份額。


7月20日,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集團宣佈,啟動在科創板和主板同步發行上市的計劃。螞蟻集團據悉尋求IPO估值至少2000億美元。


相比之下,銀聯因持續變動和分散的股權結構,其估值一直諱莫如深。從2011年到2018年,銀聯的實際估值只從396億元上漲到762億元,這個速度並不算快。


從2013年開始獨立運營的京東數字科技目前估值已高達2000億元,也就是說,京東數字技術已經逐漸成長為另一家民營移動支付巨頭。


對於在夾縫中求生的銀聯來說,作為線下卡組織盟主的地位正在消失,而新的角色難以找到好的商業模式。


銀聯遲暮:當年看不起馬雲,如今市值不足螞蟻十分之一

分野


18年前,中國銀聯成立,開啟了我國銀行卡產業聯合發展的新篇章。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清算機構,銀聯的閘門是敞開了各家銀行的聯網之門,大家資源共享,霎時間,“何處都能刷卡了”,銀聯一度壟斷了線下支付市場,狂攬了巨大利潤。


壟斷與膨脹,或許是墮落的開始。


2003年馬雲的淘寶做起來後,沒有線上支付很不方便且交易成本高,所以當年馬雲找到剛成立不久的銀聯,希望他們能提供一個線上支付系統。


銀聯遲暮:當年看不起馬雲,如今市值不足螞蟻十分之一


當年銀聯當家的還是萬建華,他找人評估了下項目的可行性,得到的結果是:想法很好,但是我們不想參與。


不易輕言放棄的馬雲決定自己做一個支付系統,由此支付寶橫空出世。


支付寶繞過了銀聯,而是直接與各大銀行聯手,銀行也希望能賺到錢,便紛紛給淘寶開通“快捷支付”的窗口。


支付寶通過資金三方託管,解決了中國互聯網購物的信任問題,因此得以快速發展,很快成為互聯網上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服務。2004年,支付寶從淘寶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第三方支付平臺。


銀聯也並非完全沒有意識到移動支付的風口,2005年,銀聯在內部成立了一個實驗小組,這個項目組接到的任務之一便是研發二維碼支付,以及大規模商用的可能性。


當時不少參與這個項目的人後來都成為了支付產業的領軍人物,但這個項目卻淹沒在了時間裡。


當時的銀聯並沒有想到,十年之後,這個一直被他們擱在角落的支付方式會讓自己失掉了一大片市場,也錯失了移動支付發展的黃金時代。


支付寶創立之後快速崛起,在移動支付市場一枝獨秀。猝不及防的銀聯還沒準備好怎麼應對又遭遇一記重拳,這一記重拳來自微信。


2013年,微信推出“掃一掃”功能,依靠龐大用戶量,迅速把掃二維碼這個動作變成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個場景。在此基礎上,微信順理成章地推出線下掃碼支付功能。移動支付大潮真正來襲。


微信支付真正崛起是在2014年,先是在這年除夕,微信推出了微信紅包功能,這項功能深受廣大百姓的追捧,超800萬用戶參與了搶紅包活動,超過4000萬個紅包被領取。微信紅包的推出,讓微信的綁卡量指數上升。


同年的打車軟件大戰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滴滴打車中平均每日微信支付訂單數為70萬單,總微信支付訂單約為2100萬單。加上不錯的補貼和良好的體驗,微信支付在打車軟件大戰中獲得了極高的知名度。


當時就連支付寶也被微信支付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對銀聯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2015年6月1日,根據中國政府網發佈的《國務院關於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准入管理的決定》,符合要求的機構可申請“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在中國境內從事銀行卡清算。這意味著在中國清算市場一家獨大12年的局面被打破,中國銀聯將告別壟斷時代。


加上2017年“網聯”誕生,作為清算轉接組織,銀聯便不再是央媽唯一的兒子了,市場開始出現競爭,網聯承擔了線上支付清算業務,清結算市場被劃分。


銀聯總裁時文朝曾表示:“銀聯就此將要‘裸泳’了。”


作為昔日風光無限的支付業大佬,不管銀聯願不願意,這場線上線下支付戰爭的號角已經吹起。躺著賺錢的時光難返。


銀聯遲暮:當年看不起馬雲,如今市值不足螞蟻十分之一

追趕


絕境下的銀聯不得不開始反擊。


時間回到2015年,那一年支付寶在移動支付市場的份額超過70%,銀聯迫切需要一個能夠對抗二維碼支付的產品,一個可以翻身的市場契機,於是就有了“雲閃付”在2015年“雙十二”的高調亮相。


彼時中國銀聯攜手20餘家商業銀行共同發佈該產品,宣佈開啟移動支付“一揮而就”新時代。6天后,中國銀聯和蘋果公司宣佈合作,將在國內推出Apple Pay,隨後一大波銀行開始加碼“雲閃付”綁卡與支付優惠活動。


對於清結算和線下線上收單兩個主要戰場都失利的銀聯來說,雲閃付是背水一戰。為了爭奪市場,新生的雲閃付採取了最簡單粗暴的方式,那便是各種撒錢補貼。


效果也顯而易見。2018年11月底,雲閃付成立一週年之際,銀聯宣佈雲閃付App的用戶數突破1億,成為繼支付寶、微信支付之後用戶數量排名第三的移動支付工具。而近日中國銀聯公佈數據顯示,雲閃付APP用戶數量突破3億。


除了面對消費者補貼,另一面也和商戶合作。


雲閃付上線後,銀聯持續加大拓展市場力度,包括與京東金融、美團等合作吸引用戶流量。目前,銀聯向京東金融、美團等400多個App提供了二維碼支付服務,希望打造一個由銀聯主導的支付生態圈。


但對於目前擁有2億註冊用戶的雲閃付來說,硬傷是用戶活躍度偏低,很多用戶在一次性享受優惠“薅羊毛”之後,就把雲閃付App束之高閣甚至卸載。


因此,激活活躍用戶數量成為雲閃付的當務之急。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雲閃付的日活不到2000萬。相比之下,支付寶全球用戶數突破12億,微信支付月活用戶突破8億。顯然,日活用戶與支付巨頭相比,雲閃付差距太遠太遠。


活躍用戶數量離不開場景,雲閃付為了增加日活要做的就是怎麼去拓展場景。


2017年10月由中國人民銀行啟動試點的移動支付便民示範工程,也推動了雲閃付在全國各地落地生根。移動支付便民示範工程覆蓋“十大便民支付場景”,包括公交地鐵、交通罰沒、醫療健康、菜市場、公共繳費、校園、食堂、自助售貨、超市便利、餐飲等。


隨著移動支付便民示範工程的推進,雲閃付App密集上線上述場景,消費者在這些場景中只需一部手機,便可“一掃即可”。但支付寶更早就拓展了這些場景,銀聯並未取得顯著成效。


但與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不同,雲閃付主要是圍繞銀行卡服務,因此銀行傳統業務對雲閃付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場景。


銀聯想到的手段是接入信貸及理財產品這幾類核心金融產品。與支付不同,信貸及理財等產品天然具有一定的使用週期,可高頻或多次交易,或有助於提高用戶黏性。這就需要與各大銀行聯手。


雖然雲閃付誕生時是商業銀行、中國銀聯等產業各方協力同心、共建共享的移動支付產品,但實際推廣時,銀聯與銀行各懷“心思”。


銀聯遲暮:當年看不起馬雲,如今市值不足螞蟻十分之一


雲閃付相當於是個統一入口,管理各個銀行的賬戶,可以開通銀行III類戶。銀行主要起到配合作用,如營銷活動等。


央行對雲閃付推廣有指導性考核,雖然並非強制性,但也並不市場化。在銀行看來銀聯借力直接給銀行佈置任務,讓銀行出營銷費用,但增加的是雲閃付的客戶,因此,銀行並不滿意。在實際運營中,銀行推廣的積極性並不高。


這樣的聯盟無法形成合力,甚至對立,可能成為一盤散沙。


在想辦法留住用戶與開拓新的用戶上銀聯似乎用力太猛。在移動支付市場,頭部玩家已經出現,消費者和商戶的習慣也早已養成,而目前的雲閃付並沒有殺手鐧,還沒有摸索出用戶為何要用雲閃付,而不用支付寶、微信的路。


改變移動支付格局必將是個艱難的過程。儘管銀聯有正統的身份、高淨值用戶、質量不錯的金融數據以及央媽的支持,但這場反擊結果如何,還很難說。


銀聯遲暮:當年看不起馬雲,如今市值不足螞蟻十分之一

遲暮


截至2019年9月,中國銀聯已成為全球髮卡量最大的卡組織,發行近80億張銀行卡,銀聯網絡遍佈中國城鄉,並已延伸至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境外174個國家和地區。


但在實際交易中與同時代的卡組織聯盟Visa、萬事達相比,銀聯實際估值遠不及二者。


中國高度激烈的市場支付競爭瓜分了絕大部分原本屬於銀聯的市場,而國外信用體系相對更加完善,大部分人主要依靠銀行線下支付模式,移動支付滲透不高,與Visa、萬事達相比,銀聯透明度一般,尚未實現徹底的市場化。銀聯估值遠不及有著高市盈率的Visa、萬事達。


除此之外,目前擺在銀聯面前更為嚴峻的問題是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正在到來,而這有可能是中心化貨幣的喪鐘。


2010年以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開始出現,典型如比特幣及Facebook的Libra。這種基於節點網絡和數字加密算法的虛擬貨幣,在交易過程需要網絡中的各個節點的認可,沒有發行主體,也就是去中心化,比紙幣更加安全透明。


但比特幣難以根據經濟發展的需求量擴大發行規模,其幣值的波動導致無法承擔支付使命,只能作為避險貨幣。而後者Libra,一旦實施後,Facebook在全球擁有超過20億用戶,Libra將對全球的金融體系與貨幣主權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對Libra類似的穩定數字貨幣發行,各國監管機構的態度極為慎重。


儘管存在諸多風險,但數字貨幣一旦替代紙幣,將會進一步降低貨幣發行和流通成本,促進普惠金融,提升支付多樣性、便利性。更能應對私人數字貨幣的挑戰,提升監管效能,抑制洗錢、恐怖融資等犯罪。對於個人和國家都將更加有利。


因此,自數字貨幣蓬勃發展以來,世界各國央行對數字貨幣的態度逐漸從謹慎保守到積極探索。


2019的11月,中國人民銀行宣佈,央行數字貨幣已經完成了設計,並且準備進行測試。到了今年,哪怕在嚴峻的疫情中,3月24日,人民銀行宣佈,已經完成所有該貨幣基本功能的開發,並已經著手起草實施方案,同時宣佈試點的開始。


在去年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上,銀聯董事長邵伏軍分享了他們對於數字貨幣的研究看法。他坦言,銀聯作為一個支付清算機構,真正關心的是數字貨幣出現以後,隨著大量的運用和普及,支付清算機構還在不在?支付清算機構在裡面是什麼樣的角色?這是對銀聯是最大的挑戰,關於其未來生死。


銀聯遲暮:當年看不起馬雲,如今市值不足螞蟻十分之一


銀聯到底估值幾何?因其持續變動和分散的股權結構,估值一直諱莫如深。


近兩年一直未公佈估值,只能一級市場股權交易看到變化。


2011年12月,中信信託將其持有的中國銀聯2300萬股股權掛牌出讓,成交的中國銀聯每股價格約為13.5元,對應的銀聯估值為396億元。


2013年9月,巴菲特投資有限公司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中國銀聯500萬股股份,掛牌價格為9500萬元,轉讓價每股19元,對應的銀聯估值為557億元。


2017年11月,滄州市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擬轉讓中國銀聯全部0.102376%股權(300萬股),掛牌價格7503萬元,對應的銀聯估值為733億元。


2018年1月,銀建國際全資附屬公司北京東環置業有限公司擬1.95億元人民幣轉讓0.256%的中國銀聯股權予第三方買方,共750萬股,對應的銀聯估值為762億元。


數字貨幣是未來貨幣的發展方向,中國已經開始向那個時代邁進,數字人民幣的發行或許會給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主導地位帶來極大的挑戰,換言之,中國的移動支付模式也許會被改變。


而正在奮力追趕錯過的移動支付時代的銀聯要面臨更大的危機,雖然目前距離數字貨幣時代真正來臨還有一段路要走,短期內紙幣和電子貨幣不可能被完全替代。


但在這瞬息萬變的科技時代,下一個時代就在不遠的未來,銀聯能否順利抓住這個時代最後的紅利再去迎接數字貨幣時代。


處在大變革期的銀聯,將如何撕開這漫漫暗夜?


- FIN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