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中後期的政局演變(三)

3. 由盛轉衰——孝成王執政

3.1長平鏖兵

3.1.1前因

閼與、幾邑之戰後,秦昭襄王認識到趙國的強大,終趙惠文王一世,不再向趙用兵。四年後,也即是公元前265年,雄才大略的趙惠文王去世。趁著孝成王新立,政權不穩,秦國才得以再次出兵攻趙,破三城。

流傳於世的“觸龍說趙太后”即發生在此時。值強敵壓境,太后拒諫之際,趙國大臣觸龍因勢利導,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說服趙太后,以使子質於齊。後,齊國出兵,與趙軍一道,擊退秦軍。

親昭襄王見到趙國政權接替無隙,便不再對趙用兵。然而,雄心勃勃的強秦沒有就此停下雄吞六國的腳步,秦昭襄王根據范雎"遠交近攻"的策略,決定以主力攻打距自己較近的韓魏兩國。

公元前263年,武安君白起率軍攻打韓國,取南陽(注,此南陽位在河南焦作修武縣以西,非今之河南南陽),斷絕了太行山道。 前262年,秦再攻韓,取野王(地名,非某個“王”),將韓國上黨郡孤立在本土之外。

韓軍連敗,韓桓惠王十分驚恐,他尋思,上黨既與本土隔絕,四面臨敵,遲早必失。倒不如遣使前往秦國,主動獻出上黨以求秦王息兵。

秦國應了下來,但上黨郡郡守馮亭卻不願降秦,他與合郡百姓共同謀劃,“與秦,不若與趙。”打算借趙國之力,抵抗強秦。於是,他遣使至邯鄲,欲將上黨整郡合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

上黨郡,居太行山之巔,是山西東南部一塊極其重要的戰略高地,用兵自上黨而下,北可至晉陽,西直指咸陽,東為趙都邯鄲,南為韓魏腹地,可謂兵家必爭之地。

春秋末年三家分晉時,趙、魏、韓將上黨郡瓜分,三國各佔一份,仍名上黨。其中以趙國所據之部最大,韓國最小。

趙國崛起以後,若想與秦國在西爭霸,就必須全上黨一郡,而此刻,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趙孝成王接道馮亭的消息後,便與眾臣商議。

平陽君趙豹主張不接受上黨郡,他認為馮亭將上黨交給趙國,是想禍水北引,使秦趙決戰。如此,趙國便要替韓國衛戍西方。秦國強大,接受它利少弊多。

平原君趙勝和大臣趙禹則主張接受上黨郡,他們認為:“發動大軍攻伐,經年累月,也未必能攻下一座城池。如今天降上黨十七城,此為大利,機不可失。一旦放任秦取上黨,則秦國日盛,一樣會東侵趙國。大戰早晚不可避免,為什麼要放棄上黨呢?”

趙孝成王年少果敢,他聽從了趙勝等人的意見,命趙勝去接收上黨郡,同時又命廉頗將兵駐守長平,以防白起來犯。

秦攻韓兩年,數次出兵,耗九牛二虎之力才絕太行,取野王,隔上黨。誰知勝利果實一朝為趙所取。親昭襄王大怒,決定提前與趙國的會戰。戰國後期一場具有的決定性意義的大戰終於要打響了。

趙國中後期的政局演變(三)


3.1.2經過

公元前261年,秦三攻韓,取緱氏、綸氏,威懾韓國。前260年,秦四攻韓,宿將王齕率軍攻佔了上黨一部。上黨百姓紛紛逃至趙國境內。由此,秦、趙兩軍便於長平直面相對。

前260年農曆四月,王齕率秦軍向趙軍發動進攻,廉頗亦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趙軍擊傷了秦軍的偵察兵,秦軍斬殺了趙軍的一名裨將。兩軍互有勝負。

前260年農曆六月,王齕引軍攻破趙軍陣地,擊敗廉頗,斬殺趙四名都尉,並攻佔二樟城、光狼城兩個據點。

前260年農曆七月,趙軍築起圍牆,不予應戰。王齕引秦軍強攻,攻破趙軍營壘,斬殺趙兩名都尉。

半年之內,趙軍連退,一代名將廉頗在秦將王齕的面前一敗再敗,損兵折將。廉頗無奈,只得率軍退至丹河東岸,修築壁壘,自此怯縮不戰。

趙孝成王對前線的戰情也甚為焦慮,在責備廉頗的同時,他與樓昌、虞卿等商議,欲效仿武靈王,親上戰場,率主力前往長平與秦軍決戰。

樓昌則認為即使趙王親出,也無濟於事,不如與秦國議和。而虞卿則認為和議難成,不如派遣使者去楚、魏等國活動,合縱抗秦。

趙孝成王還是年少多變。他前一刻還在幻想著如武靈王那般親上沙場,英勇作戰,衛戍國土;後一刻就馬上認慫,覺得強秦確實難以抵抗。於是他聽從樓昌的建議,決定遣使前去秦國議和。虞卿一再勸諫,孝成王不聽。

及趙使求和,秦昭襄王為了麻痺趙國,並防止各國合縱,果然對趙使殷勤接待,且向各國宣傳秦、趙和解,藉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於是趙國的處境更加孤立。

卻說長平前線,廉頗數敗後,令軍士棄戰馬,築營樓,堅壁清野,以據秦軍。秦軍急切而不得勝。秦王無奈,便使范雎行反間計,遣人攜赴趙施行反間計,並散佈傳言說:“閼與之戰中馬服君趙奢曾大敗秦軍,所以秦國最害怕的是趙奢之子括。”

趙孝成王本就對廉頗數次兵敗,損兵折將有忿,現更是對其遷延歲月,徒耗錢糧不滿,於是便聽信傳言,打算派趙括引軍前往長平,代替廉頗。

藺相如聞訊,抱病向孝成王進言:“大王以虛名使括,若膠柱鼓瑟耳。括空讀兵書,不知合變,不可為將。”

孝成王不聽。不顧藺相如等人的勸諫,令趙括領軍二十萬至長平,替廉頗為將。趙括到任後,遵照趙王意圖,變更軍隊部署,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軍。

秦昭襄王得知趙括代替廉頗為主將後,暗地裡起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改命王齕擔任尉官副將,同時令軍中嚴守換帥秘密。一場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殲滅戰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趙括出兵攻打秦軍,白起令秦軍佯敗撤退。趙括不知是計,便令趙軍乘勝追擊,直追到秦軍的營壘面前,但就如秦軍攻不破廉頗的營壘一般,趙軍一時之間無法攻破秦軍的大營。正在兩軍膠著之際,白起遣一支奇兵,突襲到趙軍後方,截斷趙軍歸路,又遣騎兵部隊直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孤立的兩部,同時將趙軍的糧道切斷。

及數戰不利,趙括方知中計,被迫下令停止進攻,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

秦昭襄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親至河內,徵調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

公元前260年九月,趙軍斷糧日久,兵士互殺為食。趙軍多次突圍,皆慘遭失敗。

趙括無奈,只得親率精銳強行突圍,不成,為亂箭射死。

軍無餘糧,主帥戰死……陷入絕境的趙軍主力走投無路,只得向秦軍投降。白起納降後,恐趙軍再生變亂,遂下令將趙國降軍全部坑殺,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長平之戰最終以秦國獲勝而告終。此戰後,趙國元氣大傷,轉入衰落,再無力與秦國抗衡。

3.2邯鄲卻秦

長平之戰後,白起上奏秦王,提出“趁勢攻打邯鄲,一鼓作氣滅亡趙國”的方案。他認為,此時正是滅趙的最好時機,若遷延日久,待趙國恢復元氣,亡之難矣。

但秦相範睢忌憚白起的功勞,便以秦軍疲勞理應休整為由,建議韓國割讓垣雍、趙國割讓六城以請和,秦王最終同意了範睢的方案。

秦軍索要六城的消息傳來,趙孝成王與眾臣商議,虞卿認為割地與秦,秦勢更強,趙地有盡而秦之求無窮,如此,秦不動刀兵而趙將滅亡。六城之地,與秦失,與齊亦失,俱失,不若與齊,並以此與齊、魏等合縱抗秦。趙孝成王採用了虞卿的謀略,派虞卿東使齊王。同時,將靈丘封於黃歇(楚春申君),以結好楚國。在國內則恢復生產,重整軍備,以防秦犯。

秦昭襄王打仗打的太多了,勝過,也敗過。但如趙國這般,慘敗後不服軟反而繼續強硬抵抗的國家,還是第一次見到。

趙國不割六城,反而謀求與東方諸國合縱對付秦國,這使得秦昭襄王大怒。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命王陵率秦軍攻打趙都邯鄲。趙孝成王命平原君趙勝全面負責邯鄲守備,並再次啟用廉頗為將。趙勝散盡家財,編妻妾入行伍,與軍民共赴國難,並鼓舞全城士卒死命抗秦。王陵苦戰,不能取勝。次年,秦王增兵十萬支援王陵,王陵再戰,亡軍五校(4至5萬),仍不能勝。秦昭襄王見狀,另任王齕為主將,再次增兵十萬進圍邯鄲。王齕拼命攻城,秦軍死傷過半,還不能下。而此刻,邯鄲城內也是彈盡糧絕,趙孝成王被迫向魏、楚兩國求救。

公元前258年,平原君趙勝奉命出使楚國,著名成語“毛遂自薦”便出於此行,因篇幅有限,便不再詳述。趙勝使楚後,與楚歃血定縱。隨後,楚考烈王出兵十萬往救邯鄲。同時,魏安釐王也命晉鄙領兵十萬救趙。但魏王畏懼秦國的虎威,只令大軍停鄴觀望。信陵君魏無忌見狀,當機立斷,誅殺晉鄙,並挑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

公元前257年,魏、楚兩國軍隊先後抵達邯鄲城郊,進擊秦軍。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楚兩軍出城反擊。在三國軍隊內外夾擊之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王齕率殘部逃回汾城,秦軍鄭安平所部兩萬餘人被聯軍團團包圍,只得降趙,邯鄲之圍遂解。魏楚聯軍乘勝進軍河東,秦軍再敗,河東郡大部失守。韓國見聯軍大勝,便也加入聯軍隊伍一同對秦作戰。秦軍三敗。趙之太原、皮牢、武安,魏之河東、安陽、汾城,韓之上黨、汝南等皆被收復。

3.3將兵戍燕

由於秦國實行遠交近攻的戰略,與其不接壤的燕國自然就在他的拉攏範圍之內。為迎合秦國連橫之意,並趁趙國危難之際趁火打劫,燕國開始不斷地向趙國發動戰爭。

公元前259年,燕國趁趙國在長平之戰大敗之際,誘使趙國北部地區的武垣令傅豹、王容等眾投入燕國。

公元前256年,燕軍攻趙,克昌壯城。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命慄腹以為趙王賀壽為名,刺探軍情。慄腹回國後向燕王喜報告說:“趙國的青壯年全都死在了長平,只餘一堆孤幼尚未成人,可趁機攻趙。”

於是,燕王領慄腹、卿秦率兩支軍隊,領兩千輛戰車襲擊趙國。慄腹一軍攻鄗城,卿秦一軍攻代地。趙孝成王聞訊後,令廉頗引軍八萬擊慄腹,令樂乘引軍五萬攻卿秦。由於趙國調度合理,指揮有當,最終大破燕軍。燕軍慘敗,大部被殲,主將慄腹身死,卿秦、樂閒等被俘。戰後,趙孝成王將尉文城封給廉頗,任其為假相。

公元前250年,廉頗趁勝進軍,圍困燕都;前249年,樂乘與廉頗一道,再圍燕都。燕國用厚禮向趙國求和,趙國才退兵解圍。

經此數戰,燕國損失慘重,再無力西侵趙國。秦燕連橫遂解。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