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仲華《太平洋巡禮》的兩個版本

金仲華的一生有多重身份,他是我國現代史上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傑出的新聞工作者、國際問題專家和社會活動家。去年年底筆者被安排到桐鄉金仲華故居上班,遂關注起與其相關的新舊文獻。近日先後從網上淘得兩冊不同版本的金氏舊著《太平洋巡禮》,現就此書的版本和內容作一介紹。





首先到手的是《太平洋巡禮》開明書店1936年5月出版的初版本,系“開明青年叢書”之一種,發行者章錫琛。書前是一篇題為《我怎樣遊歷太平洋一週:寫在的前面》的序言,金仲華一九三六年四月二十三日作於上海。據書前“目次”,除序言外全書另有《太平洋形勢的展望》《上海——中國的門戶》《東京以及日本的四大軍港》等十一篇文章。這些文章雖然帶有一定的專業性,但絕非高頭講章。作者在創作之初就有意識地要以深入淺出的文字來敘述,藉此“引導青年讀者對於環繞太平洋四周的政治的經濟的和軍事的重要地點,作一次巡禮”。此書圖文並茂,據“目次”之後特設的“插圖目次”可知,全書僅照片插圖就有三十四幀。此外,書前書後各有一張佔兩個頁面的地圖,分別題為《太平洋四周列強勢力圈的劃分》和《太平洋上列強根據地的距離(海里)》。每篇文章中又有與文字內容相匹配的專題地圖一幅,共十一幅。這些幅地圖均出自後來英年早逝的青年美術家沈振黃之手。

不久,筆者又淘得一冊裝幀完全不同的《太平洋巡禮》,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版本,實為金仲華當年在《中學生》雜誌上所連載文章的合訂本。該版封面及首篇文章的標題下方各鈐有一方文字內容為“蔡玉泉之書”的藏書印,目前雖不知蔡玉泉為何人,但此書曾經為其所有那是顯而易見的。書上留有很多手工的痕跡,比如封面和書脊上的書名及作者名均為硬筆手寫,環襯後“目次”中的文章標題則均從原刊物上剪貼而成,而標題下的數字亦為手寫。相應的,各篇文章的首頁有與“目次”相對應的手寫數字。而各頁均可見的則是原雜誌固有的頁碼,所以前後篇之間的頁碼是相當混亂的。此版本可與“開明青年叢書”版兩相對讀,一者為文章的發表稿,一者為編印成單行本時的修訂稿,其版本價值可想而知。比如後者不僅多了序言《我怎樣遊歷太平洋一週:寫在的前面》,首篇文章的標題也有所不同,合訂本作《環繞太平洋的四周》,收錄“開明青年叢書”後就改成了《太平洋形勢的展望》。這樣一改不僅文章的主旨更明確了,而且全書結構的安排也更加協調。

其實《中學生》雜誌在發表最後一篇《新加坡和香港——南太平洋的最後一瞥》時,編者已在文末做了預告:“本書現已全部登完,經作者重加訂正,又特製插圖多幅,前面再加一篇《我怎樣遊歷太平洋一週》(不再在本刊發表)作為序文,出版一單行本,準於五月十六日發行,特此預告。”《我怎樣遊歷太平洋一週》確實沒有在《中學生》上發表,而是發到了《申報》上,這應該是出版者和作者對這本書的一種宣傳策略。

令人頗感意外的是,筆者還在《環繞太平洋的四周》文末發現了一幅用以補白的豐子愷簡筆漫畫《站崗》,為數年前出版的《豐子愷全集》所遺漏之作。其實此文是從1935年出版的《中學生》雜誌第53號中抽出的,在這一期上另外還有三幅豐子愷的漫畫,也作為插圖一同刊載。

以上金仲華《太平洋巡禮》的兩個版本已不多見,初版單行本或許還能從公私收藏中偶然遇見,但那合訂本有可能已是海內的孤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