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礦技術研究所簡介

採礦技術研究所隸屬於中國煤科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採設計事業部,前身為1957年成立的北京開採所下屬採煤研究室與礦壓研究室,1995年兩者合併為採礦室,2000年煤科院系統改革,採礦室跟隨北京開採所的變更,更名為採礦技術研究所。

採礦技術研究所現有員工70名,其中中國煤炭科工集團首席科學家2名,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礦壓與頂板組專家2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孫越崎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名,國家傑出工程師青年獎1名,中國煤炭學會煤炭青年科技獎5名,碩博及以上學歷,中高級以上職稱雙雙超過50%,95%以上為年齡低於40歲的青年科學家。

採礦技術研究所簡介


建所60多年來,採礦技術研究所以“研究行業發展難題為初衷,解決煤礦生產困難為己任”,圍繞採煤方法與工藝、礦山壓力及岩層控制及衝擊地壓理論與技術為主的科研方向,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專項等國家重大研發計劃,同時獲批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十三五”、“十二五”、“十一五”等多個五年規劃項目,集團、公司及事業部專題項目若干。榮獲國家級、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百餘項,其中《特厚煤層大采高開採成套技術及裝備》項目成功解決了20m以內煤層安全高效開採難題,榮獲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採礦技術研究所簡介

1. 採煤方法與工藝

引領我國煤礦開採工藝與採煤方法改革;科研成果支撐起我國採煤方法由炮採、普採、高檔普採逐步邁向綜合機械化開採的跨越式發展;引進並改革綜放開採生產工藝,革新我國厚煤層開採方法;“彬縣模式”樹立國內中小煤礦技術改造樣板;實現薄煤層綜合機械化開採,淘汰落後工藝;研究厚及特厚煤層大采高綜採和綜放開採工藝,實現國內工作面單產超1500萬噸;超長、超大采高、快速推進等高強度開採關鍵技術研究,促進安全高效開採工藝形成先進生產力;解決急傾斜、大傾角、三軟、高瓦斯等特殊煤層條件開採難題;不同煤層賦存條件下,科學合理設備選型配套全覆蓋;大倍線自溜充填開採技術實現矸石變廢為寶,解決特殊環境下地表減沉、保水開採。

2. 礦山壓力與岩層控制

提出大采高綜放開採頂板“組合懸臂樑—鉸接巖梁”、淺埋煤層開採“切落體”等採場覆巖結構力學模型;分析總結全國各礦區不同開採條件下礦壓顯現規律及特徵;基於工作面支護系統、採場覆巖活動規律、開採工藝等綜合因素聯動分析,確定工作面大面積壓架、煤壁片幫冒頂機理,形成不同頂板覆存條件下圍巖綜合控制技術;研究深孔精準爆破、水力定向壓裂等卸壓技術解決工作面懸頂、高應力區優化、特殊地質構造通過、衝擊地壓解危等難題;基於應力、位移、能量監測,實現工作面近場、遠場岩層斷裂、結構形成及失穩等狀態的實時反饋;引進工作面三維激光掃描技術,預判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幫;開發綜採工作面礦壓監測綜合預警平臺,實現工作面礦壓實時在線監測預警預測。

3. 衝擊地壓理論與技術

採礦技術研究所是煤炭工業礦山壓力情報中心站衝擊地壓分站,負責歸口管理全國衝擊地壓情報收集與學術交流活動;匯聚多年科研成果,提出煤礦衝擊地壓的“三準則”機理、“三因素”機理及衝擊啟動理論;主持制定煤巖體衝擊傾向性鑑定國家標準(GB/T 25217.1-2010、GB/T 25217.2-2010);依託“煤炭資源高效開採與潔淨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衝擊地壓煤巖體基礎力學性質實驗室測試與衝擊傾向性測定;形成“地應力原位測試+現場探測+評價理論”衝擊危險性評價技術體系;提出關鍵岩層地面區域性水力壓裂技術,從源頭降低甚至消除衝擊地壓災害;研究鑽孔水力旋切擴孔超強卸壓與堅硬頂板磨砂射流軸線切頂精準防衝技術;代理與研發煤礦衝擊地壓微震監測系統、地音預警系統與煤巖體原位CT探測儀,形成“監測-評價-預警-檢驗”四位一體的監測網;整合業界關鍵監測數據,形成煤礦衝擊地壓多因素綜合權重監測預警平臺。


採礦技術研究所一直致力做一名“行業先鋒”的角色,以解決煤礦安全、高效、綠色開採面臨的關鍵問題為己任,推進煤炭開採科技進步!


主營業務:煤巖物理力學參數測試;採煤方法和充填開採技術;工作面設備選型配套;礦山壓力與岩層控制;衝擊地壓鑑定、評價、監測與綜合防治技術;採掘圍巖卸壓工程施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