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一篇推文,從春末夏初拖到了接近立秋的時節。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春末夏初五月底,楸花溝雖然到了最熱鬧的時節,但相對城裡依然靜得出奇。解凍的河水潺潺、南來的杜鵑聲聲、新生的樹葉沙沙,都是隨著季節轉換而來的聲音。

抵不住山裡的寧靜和季節轉換的誘惑,我們全家又飛回了楸花溝,在山裡呆了四天,遇到了前來探尋楸花溝的城裡人,見到了多年未見的老同學,與曾經熟悉後來陌生的鄉鄰重新相識……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一位鄰居提到了那篇爆文《感謝城市以外我們還有一個回得去的農村》,盛讚的同時話語中帶著焦慮:那些相是恁照滴吧?大冬天滿山上光禿禿的什麼也木有,發出去讓那麼多人看著……這一次恁再多照點兒發出去,好讓人家知道咱這裡也有青山綠水。

鄰居擔心很多人看了冬天北方的光禿禿,就有了北方一直都是光禿禿的刻板印象。

為光禿禿的楸花溝正名,便成為此次回家的目的之一,但是十萬+的爆款是不可企及的。拍了青山綠水,至於有多少人能看到只能是聽(靠)天(您)由(轉)命(發)了。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鄰居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樸實的農村,自始至終都是缺少自信的。一是缺少文化自信,二是經濟上的短板致使經濟自信丟失,用鄉親們的話說就是“沒法見人”。鄰居的兒子娶了城裡的媳婦,親家數次說要來看看,鄰居一直沒有答應:冬天光禿禿的山沒法見人、夏天的旱廁無法進人、遇到春旱更是一副窮鄉僻壤的模樣……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但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的心裡都藏了一個最美的故鄉。幾年前,我所在的媒體推出了“最美鄉村”系列報道,報道推出後不斷接到讀者爆料,我隨爆料人之一一起進村採訪,發現所到的村落毫無特色,最終沒能成稿。

而這樣的村落在中國肯定是不計其數的,這其中也包含了我的故鄉——石家河生態經濟發展區的楸花溝:沒有名勝古蹟,沒有歷史名人,沒有成系統的民俗,沒有可供娛樂的任何項目……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但這裡就是鄉村原本的樣子:居民純樸,萬物自然,寧靜質樸,野菜野蠻生長,經過馴化的家禽在山野中自由撒歡。

與大江大海相比,這裡的小溪流更具可親近性,挽起褲腿腳就可以捉魚蝦蟹;與名山大川相較,這裡的小土包更會善待鄉民,黃土地裡總能刨出養人的瓜果蔬菜。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他鄉總歸是他鄉,再美的風景終將是過眼雲煙。而每一個人心中最美的所在一定是自己的故鄉,闊別已久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與情感相連。

這種情感不同於人世間的其它任何情感,故鄉不會傷害我們,不會背叛我們。你親近,他不為所動,給你他能夠給與的一切饋贈;你遠離,他也不動聲色,不會去討要外人的眷戀,這是一種單向的精神寄託。

如此說來,所有對故鄉的失去,皆是因為我們的叛離。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帶著一點點自戀,然而又缺乏真正的自信,應該是鄉村人的一種典型心態。

沒有過節,沒有大事,我也不時飛回老家,還經常興師動眾,把弟弟一家也一起叫回去,在沒有任何節氣的時日全家團聚,鄉鄰們覺得奇怪,同事們覺得任性。如此任性,只是想在心中最美的故鄉趕上一次季節變換,享受三兩天真正的清淨。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返鄉記《感謝城市以外我們還有一個回得去的農村》以後,每到週末或者節假日都會有三三兩兩的人來探尋楸花溝,他們也是安靜的訪客,並沒有帶著一丁點兒傲氣,靜靜的來悄悄的走,不擾鄉鄰與鄉野,這大概就是人與自然最原始的默契。

我期望這種原始的默契一直存續下去。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希望鄉鄰過上美好生活,又不想讓資本侵入原汁原味的鄉村。

如若鄉村換上盛裝,跟農民沒了關係,豈不可悲?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其實北方最具魅力的地方就是四季分明,冬天作為光禿禿的一季也同樣是值得期待的。

在春末夏初

繞著半山的老屋找到了他們小時候的樣子

他們是熱鬧時節的重要部分

青澀是一種特別的味道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酸杏小時候↑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桃子小時候↑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核桃小時候↑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鴨梨小時候↑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花椒小時候↑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山楂小時候↑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板栗小時候(花而未果)↑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波爸蘋果小時候↑

為光禿禿的北方(楸花溝)正名

↑柿子小時候↑

文圖|呂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