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毛主席

本人60後,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受的是毛主席的教育,不知為什麼,主席的印記深入骨髓,怎麼取都取不掉。

等到成人時,經歷的是改革開放的大潮,前往新疆謀生打工,莫名其妙的身負“盲流盲道農民工外來務工者”等名號。現在人們早都不這麼叫了,可我心裡反而不是滋味,可能是自己“自卑犯賤”,又或是60後的“二元、多重”性格心裡所致吧!

回到本文主題:懷念毛主席。我用自己切身經歷體會,仰賴主席的恩惠雨露,以窮人家的娃娃,得以上學到初中畢業。為了珍惜已學到的知識,一直堅持活到老學到老,從未丟棄書本學習。再活學活用的用主席的思想智慧,理清大勢,腳踏實際,分清主次,知道什麼階段幹什麼事情。堅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一切從實際出發。先打工幹活,再做謀生的小生意。由弱到強,由小到大。歷盡艱辛,衝破重重阻力,跳出小池小塘、小溪小河。最終完成原始的資本積累,再做大一點的生意,儘量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力爭三年上一個臺階,逐步邁向大海。到目前為止,生意還可以。

如果不是在主席手裡學到的這點文化,再運用主席的思想智慧,我真不敢想象,如何在新疆謀生髮展。

既然說到這兒,為了說明窮人家孩子上學的不易,我不得不提歷史上的兩個人物:解放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清末靠行乞興學的乞丐武訓。

1、陶行知(1891年——1946年),安徽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民主同盟領導人。對中國教育有很大的貢獻。被主席和宋慶齡稱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和“萬世師表”。一生致力於中國鄉村、貧苦農民的文化教育推廣。在中國南京郊區、重慶等多地,創辦鄉村學校,提倡知行合一。

懷念毛主席
懷念毛主席
懷念毛主席懷念毛主席

2、電影《武訓傳》,1951年初上演。導演:孫瑜,主演:趙丹、黃宗英、周伯勳等。該片當時的上座率和影響很大。

該片主人公武訓(1838年——1896年),清末山東堂邑縣(今冠縣)柳林鎮人。他5歲喪父,與母親乞討為生。不久母親因病去世,成為孤兒。

他想讀書,可殘酷的現實社會不許。他吃盡不識字、沒文化,被人欺騙、欺負的苦頭,立下宏大志願:行乞賣藝、籌集善款、興辦義學。用他自己無奈、獨有的辦法:乞討、唱歌賣藝、裝瘋賣傻、表演雜耍等所為,籌集善款30年,在山東堂邑縣(今冠縣)當地,興辦了三所義學。其行為在當時的清末社會,受到普遍的好評,包括當時的統治者。

懷念毛主席
懷念毛主席懷念毛主席
懷念毛主席

解放前,大教育家陶行知也希望該事蹟能搬上銀幕

1949年7月26日,周恩來在短暫的時間裡,初步瞭解電影《武訓傳》時,談了自己的看法:“(一)站穩階級立場;(二)武訓成名後,統治階級即加以籠絡利用;(三)武訓最後對興學的懷疑”。據此對劇本的主題思想作了重大修改,改“正劇”為“悲劇”:武訓為窮孩子們讀書識字終身艱苦興學但“勞而無功”。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主席社論《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推動對電影《武訓傳》的討論與批判,在全國思想文化領域的影響非常大,起了引導社會主流正能量的作用。

我想說什麼呢?陶行知是好人、善人,對中國教育的功勞很大;武訓是好人、善人,他想讓窮苦人家的孩子免費上學。這些主觀願望、客觀實踐的所做所為,都很美好、正義。可是,若不從根本、體制制度上徹底解決,即使再多幾個陶行知、武訓這樣的人,又能使多少個窮苦人家的孩子上得了學呢?

而這一切,毛主席領導的新中國做到了,使中國窮人家的孩子都上得了學,我就是其中的一個。

大家捫心自問:這樣的主席我們該不該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