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來並非如此,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改造師

記得小時候,我媽媽常常因為做家務這件事罵我們。只要她一看見我們在家閒著,就會罵我們不懂事不幹活,整天玩兒。

有時候明明沒有事可做,可她就見不得我們閒著。後來我們學會了,只要一看見她從外面回來了,我和妹妹她們就假裝在擦桌子,掃地......

結果就是,她沒有罵我們了。

可能也是長期遭遇母親這種語言的謾罵,這種間接的語言虐待,我不再敢和她語言衝撞,總是站在旁邊不說話。漸漸地也就變得不愛說話了。即使和朋友聚會什麼的,也是保持沉默,專心傾聽的那個。

最開始,我一直以為是基因所致,是遺傳我爸爸不愛說話的性格,以為內向是遺傳的。直到最近看了《天生非此》這本書後,才知道我的認知是錯誤的,不愛說話的內向性格並非遺傳所致,基因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強大。造成我們心理特徵有明顯差異的,其實是父母對我們的養育方式。


《天生非此》|我們生來並非如此,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改造師


《天生非此》的作者是英國一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通過考察、應用前沿研究成果、整理分析個人經歷和相關案例,向我們生動地說明了心理層面的代際相似性是由後天培養造成的,而非基因。

這本書顛覆了我們對基因的認知,我們會成長為今天這個樣子,是受到父母的言傳、身教、關愛、虐待及我們與父母的身份認同等因素共同影響的。書中也重點說明了父母對子女的養育方式的重要性。

透過《天生非此》這本書,我有以下幾點心得想要跟大家分享:


1. 基因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強大,它只不過是完成了“生理特徵”的使命

我有一個朋友,她繪畫能力很好,總是能把看到的美好事物通過畫紙呈現出來。大家都說她有繪畫的天賦,肯定是遺傳了父母的好基因,因為她的父親也是一位繪畫高手,整天在家為自己的妻子和女兒畫肖像,甚至辦過畫展。

後來,我們才知道,這位父親並不是我朋友的親生父親,只不過是在朋友很小的時候成為了她的繼父。

朋友和繼父並沒有血緣關係,卻擁有超強的繪畫能力,這就不可能是遺傳基因所致了。何況她的親生父母都是沒有這方面的天賦的人。

據瞭解,朋友的繼父常常在家繪畫,朋友也耳濡目染,常年在這種薰陶之下學畫畫,繪畫能力自然也就高了。

原來,我們高估了基因的力量。基因並不能遺傳一個人的天賦,能力,也不能賦予一個人特殊的心理特徵。它只不過是決定了我們不會長出長頸鹿的長脖子或是企鵝的鰭狀肢,它的使命,更多的是給我們提供生理特徵及人類最基本的心理特徵,如語言、幽默感和換位思考。

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研究證明,基因並非是心理特徵在家族中世代相傳的原因,諸如精神疾病、智商、性格這些特徵則與子女遺傳父母的基因序列聯繫不大。後臺培養的模式,才是讓我們與父母或祖父母相似的真正原因。


《天生非此》|我們生來並非如此,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改造師


《天生非此》一書中表示,無論是特定的某種基因、基因組或大量基因變異,目前都無法有力解釋我們的智商、性格或精神問題的成因,基因變異至多可以闡明我們心理特徵中極其微小的一部分(約1%-5%),也就是說,在我們與父母或兄弟姐妹相像或不同的地方,基因幾乎無法造成任何影響。

你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在極大程度上都取決於你受到的養育方式。

2.我們生來並非如此,父母的養育方式決定了我們的未來

對父母來說,如果以正確的方式養育子女,那麼結果也會讓父母滿意。如果父母改變自己的觀點,不再認為孩子“生來如此”時,就會發現自己完全有可能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而這樣做最終還能夠改變孫輩的命運。

比如說,一個孩子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並非固定不變,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學習成績,父母或者老師對孩子們的看法也會產生相同的效果。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展開:

①父母的言傳:

父母會用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教育子女什麼是正確的言行方式。

孩子們性格的養成,不論積極還是消極的一面,都會受到父母教育的直接影響,包括良好的日常習慣,組織性思維方式、知足常樂的心態,以及那些不良的習慣和態度。

②父母的身教:

不同於父母的主動教導,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認真學習父母的行為,並對其進行一絲不苟的模仿。

③身份認同:

如果說身教是一種模仿,那麼身份認同就是孩子通過代入父母的角色來體驗他們的某些方面。孩子將父母的言行代入自身,並將其當作自己本身的一面。

身份認同產生的根源是愛意或恐懼,如果出自對父母的愛意,孩子會通過模仿父母來取悅他們,或者避免不同給他們帶來的不快。

④父母的態度:

A. 虐待

父母的消極情緒會通過虐待傳遞給子女。虐待的形式包括精神虐待(例如受到不當處罰、被粗暴對待、看到其他兄弟姐妹更受父母喜愛)、對精神或者身體忽視,以及身體虐待、體罰或性虐待等。

所有父母都會在無意中對子女進行或多或少的虐待。比如說直接對孩子說你很醜、很蠢或者很糟糕,他們的內心就會覺得不滿和受到傷害。如果對一個孩子更偏心,對其他孩子來說,傷害也是很深很難被治癒的。

經受過父母虐待的孩子,不管是精神虐待還是身體虐待,對孩子來說都會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讓他們往後的生活過得恐懼不安。

B. 關愛

父母用積極的心態來對待子女,給他們帶來正向的指引,關心,疼愛,在這種氛圍下成長的孩子,會過得自信,樂觀,開朗。

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子女對待事物的看法,是樂觀的還是消極的,性格上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


《天生非此》|我們生來並非如此,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改造師


《天生非此》一書裡,詳細闡釋了父母言行、身教、身份認同以及態度的重要性,在養育過程中,父母的這些行為機制會直接影響到子女的成長。

如果以積極向上的正確方式養育子女,那麼子女不論是性格上還是其他為人處世方面都會表現良好。如果以不健康的養育方式教導子女,則會帶來毀滅性的不良後果。

3.健康的成長需要用愛澆灌,不宜區別對待

對父母來說,給孩子的愛、時間和金錢都是有限的。往往在一個有較多孩子的家庭中,父母給予每個孩子的是不平等的。而影響父母的喜愛程度,主要有出生順序、性別及偏愛。

A.出生順序

不同的孩子出生時,父母也處於自己人生不停變化的某個階段。第一個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根本性的影響,特別是對母親來說。通常母親需要從工作者轉變為全職或兼職母親,同時,因為新生兒的到來,父親或許會感到自己被排除在外,他可能會開心,也可能會感覺壓力沉重,要賺錢養家或是要完成自己的使命。

第一個出生的孩子,父母可能會給予更多的關愛,要求也會更嚴厲。而當第二個孩子或者第三個孩子降生時,隨著家庭規模逐漸擴大,父母的資源逐漸減少,則可能就會出現不公平對待的情況。

當其中有一個孩子感受到這種區別對待時,則情感上是會受到打擊,有難過情緒,甚至出現嫉妒、攀比等心理。

作為父母,最好是儘可能地給予每個孩子平等的愛。

B.性別

出生順序會對我們在家庭劇中的角色產生巨大的影響,但是它會和其他因素產生相互作用,例如孩子的性別。

父母對待男孩和女孩的方式一般會不同。嚴重的,可能會出現重男輕女或者重女輕男的現象。

C. 偏愛

大部分父母會對子女中的一個表現出某種形式的特殊對待。比如長相,美麗或者帥氣的長相會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以及其他人對他們的態度,這種狀況會貫穿他們一生。

很多父母會說,會竭盡全力對所有孩子一視同仁,他們也有可能在實際問題及物質方面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比如會在孩子到一定年紀之後規定就寢時間、零用錢數量等。但精神層面的對待方式通常會超出父母控制。母親厭惡一個孩子的生活方式時,就會禁不住對另一個和自己生活習慣相同的孩子表示喜愛。

很多外在的因素無可避免,但作為父母,應儘可能地給予子女公平的對待,不宜在出生順序、性別、偏愛等情況下去有所特殊對待。只有這樣,對子女的成長是才是有利的。

《天生非此》|我們生來並非如此,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改造師


結語:

我們生來並非如此,基因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強大,它只不過是完成了“生理特徵”的使命,往往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父母對子女的養育方式,家,才是影響我們一生的關鍵,父母應用愛澆灌,公平對待每個孩子。

《天生非此》這本書可讀性極強,融合了作者擔任心理醫生時遇到的大量真實案例以及對科學證據尖銳而清晰的分析,引發我們對教育模式的思考,救贖自己和身邊的人,讓我們以後過得更幸福。

我們會成長為今天這個樣子,是受到父母的言傳、身教、關愛、虐待及我們與父母的身份認同等因素共同影響的,幸福和不幸的培養模式像基因一樣在家族中世代流淌,要改變未來,讓我們的孩子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我們必須從自己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