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 1978年出生於昭陵,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墨池學院書法導師,陝西省書法家協會隸書專業委員會委員,西安市青年書協副秘書長,U邑區書協副主席。其書法作品曾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篆書展、隸書展、青年展及商業展共計6次,在《書法報》《書法導報》《美術報》《中國書畫報》《中國教育報》《西安晚報》《教師報》《陝西日報》等報刊發表書法理論文章及散文400餘篇,出版《郭名高書法散文選》《隨書法去遠行》、隸書論文集《心儀秦漢》3部書,策劃“當代隸書名家解讀”、“當代隸書中堅批評榜”等大型學術活動,並撰書系列評論文章,在書壇引起廣泛關注和好評。

郭名高臨碑日記

今日小到中雨,持續了一天。

學生放了假,校園內甚是清靜,只聽見窗外的雨聲淅淅瀝瀝地響著。窗戶開了半邊,時有清風襲來,雨點子被裹挾著落在牆腳,或灑在桌沿上。

上午,在廢紙上臨習金文《毛公鼎》百餘字。午後,翻出《張遷碑》,想重溫一段時間,打算再通臨一遍。

近一個多月來,我都處在臨帖狀態,時而金文,時而行書。試圖在書寫節奏上有所體悟,讓線條既能厚起來,又不乏靈動。為此,我反覆翻燒餅。當然,這種努力在我看來已經初見成效,是值得欣慰的。今日臨《張遷碑》百餘字,可觀者四張。(2020·7·14)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今日主要臨習《張遷碑》,期間為廣西藏友創作33ⅹ45cm隸書小品若干張,擇最佳者快遞而出。(2020·7·15)

重新回到工作室,繼續臨習《張遷碑》。突然覺得,寫字成了自娛的重要方式。一邊寫字一邊琢磨過往種種,心裡竟然泛起了潮氣。這才發現,自己竟然可以一心兩用,這算不算是一種新本領呢?

老天也算眷顧我,每遇不順心的事,總想著從某個方面給予安撫。中午,山東“條友”私信於我,欲購四尺斗方一件,最後選中此前寫的“風聲度竹有琴韻, 月影寫梅無墨痕。”在我看來,這是退而得其次的安慰吧,卻非我願。(2020·7·20)

今天小雨。上午去工作室寫字,初臨《張遷碑》5紙,再以四尺四開水紋紙創作隸書小品兩件。久不創作,狀態不甚佳,當於近日突擊一下此類小字隸書,寫一批作品出來。(2020·7·21)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心無掛礙,做起事來便有了章法。

今天,窗外依舊下著小雨,我的心態卻平和了許多。今臨《張遷碑》一百五十餘字,創作兩平尺隸書小品5件。期間,與大學同學聊了幾句。總以為自己還年輕,一眨眼,彼此已經到了不惑之年。話題常停留在孩子身上,再回首,只有唏噓感慨的份兒。(2020·7·22)

近日以四尺六開小紙通臨《張遷碑》,每紙24字,持續多日,上午總算竣工,共寫了24張。回頭再看這些日課,覺得很不滿意,或失之章法平庸,或虧於結體不準,或在書寫性上未臻佳境。總而言之,沒寫到自己心裡去。下午,我又拈紙從頭開始,這次欲使其“松”,不可僵死,故在線性上追求百鍊鋼成繞指柔的感覺。這與碑石本身風格大為不同,古人將此視作“隔”,即與範本拉開距離,強調個人思想的介入,是更高層次的訓練方式。今人參詳林散之、何紹基、伊秉綬等人臨作,雖風格大異,但總能給我們些許啟發。經典不僅需要繼承,更離不開多維度的詮釋或解讀,亦步亦趨的臨習是沒有存在價值的,更何況碑版之存在丟失了許多東西,需要習書者調動此前積累予以豐富。

撫古之餘,今天創作二平尺隸書小品5件。藝術講究散懷適性,若被外物所拘,或受內心羈絆,即便技法嫻熟,亦不能寫出上好的作品。今天的狀態不是很好,這幾件作品未能盡善,甚覺慚愧。(2020·7·23)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臨習碑帖要有想法,創作更不能拘泥於某碑某帖。這種狀態類似於中國寫意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合而不同。初學者論書,喜歡以某家某碑作為標準,以此來衡量他人書法之優劣。此舉大謬,非善書者能為。(2020·7·24)

這幾日一直在寫二平尺隸書小品,每幅抄一首七絕,從形制、章法上沒什麼變化,但我毫不擔心。這樣的作品五十幅、一百幅置於一處,的確有些單一,可我們必須清楚,這是量的積累,是集中書寫最真實的狀態。若將其縱向作比,與三五個月前的作品已有些許差別。竊以為,若在極短時間內刻意追求藝術變化,那是有違藝術發展規律的。

今天是第四天。每天,我都會臨習《張遷碑》一百五十餘字,然後創作此類小品5幅。這樣的節奏,我每天都要將八小時扔進去。看著作品一點一點地積累出厚度,覺得生活還是有些滋味的。(2020·7·25)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臨習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修功課。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訓練方式和檢閱標準,不可等齊視之。

前些年,我的臨習日課多在廢紙上進行,隨寫隨丟,一張紙最後變得黑乎乎、亂糟糟,就連收破爛的都嫌棄,說這得浪費多少墨汁呀!

去年初,我開始關注林散之,並翻閱了一些資料。這才發現,林老有許多臨作傳世,包括楷書、行書、隸書和草書。這讓我深受啟發,從中也認識到兩點:

一、臨習碑帖是書法家的畢生功課,來不得半點馬虎;

二、有想法的臨作是有存在價值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也稱得上原創作品。

我們只要略翻一下書法史,褚遂良、趙孟頫、王鐸、何紹基、吳昌碩、伊秉綬這些大家的名字都會跳出來,他們都有大量臨作傳世,其臨習思想也影響了後來的習書者。

正是基於這方面的考慮,我開始有意做些通臨碑帖的日課。當然,此類習作已非亦步亦趨的描摹,而是摻入了個人一些想法,比如對書寫性的思考,對墨法的探索,對書寫節奏的把握,對筆法、結體的置換、變化等。通過如此訓練,使此前臨習積累更大程度的調動起來,從而架起臨帖到創作的橋樑。

自前年始,我先後通臨過《張遷碑》《西狹頌》《郙閣頌》《鮮璜碑》。有些是大字,又是小字;有些被人收藏,有些則敝帚自珍。配合這些臨作,我還寫了系列文章,目的也只有一個,深入到漢碑中去,最大可能地汲取其中營養,為此後的持續拓展積蓄力量。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今天,第三通臨習《張遷碑》得以竣工。放下筆,我將這些字緩緩地鋪在地上,然後仔細端詳,心裡頗多感慨。(2020·7·27)

郭名高通臨《張遷碑》

材質:半生練習宣紙

尺寸: 34x46cmⅹ24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郭名高丨我為什麼這樣通臨《張遷碑》

書法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文化。如果您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關注、分享和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