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任期過去了,莫迪的“印度製造”還能趕上中國嗎?

2014年5月,莫迪宣誓就任印度第18任總理,提出“戰略重點從服務業轉向製造業”。莫迪雄心勃勃的提出,要讓印度成為新的“全球製造業中心”,讓21世紀成為印度世紀。

莫迪政府的推動政策主要有以下幾條:

一,行政和立法改革,統一稅制,改善營商環境。

二,放寬限制引進外資,鼓勵私人投資

三,改善基礎設施和培訓勞動者技能。

第一個任期過去了,莫迪的“印度製造”還能趕上中國嗎?


這條路走不走得通? 我們回顧二戰後各國經驗,可以發現以製造業引領國家發展,確實是一條“修真正途”。


回顧中國的經驗

在80-90年代中國出口商品結構中,以低檔廉價的服裝玩具為主。一直到1998年,中國出口商品總值中仍然有接近30%是服裝和玩具類。

全國人民辛辛苦苦奮鬥,生產出來大量的商品出口發達國家,才換回高價的飛機和汽車等,以至於當年有“8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的名言。

在進入21世紀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中國的產業升級加速,“中國製造”迅速從只能生產玩具服裝的廉價商品進化到能生產智能手機,汽車,飛機,乃至高鐵,工程機械。

回首往事,“前六個包子沒白吃”。如果不是這些看似低端的製造業培訓了大量勞動力,改善了基礎設施,逼迫沿海地帶探索出適合發展企業的行政法規和法律,那2020年的中國也不可能忽然一下變成“準高技術生產國”。

綜合來看,二戰後不僅中國,日本韓國乃至更早的德國,都是這麼發展過來的,以製造業發展來引領經濟,最終成為發達國家,是二戰以來的“修真正途”。

第一個任期過去了,莫迪的“印度製造”還能趕上中國嗎?

我們打開世界銀行的數據,看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就可以看到,以製造業發家的國家,在經濟飛躍期時,製造業所佔國民經濟比重,都在25%甚至30%以上。一直到經濟總量很大了以後,才開始慢慢下降到20%左右。(德國和日本目前的水平)

莫迪明顯也知道這一點,他在2014年上任後,提出“印度製造”,要把製造業所佔經濟比重,十年內由15%提升到25%,到時候,印度將是“汽車,航空,電子設備”的製造強國。

第一個任期過去了,莫迪的“印度製造”還能趕上中國嗎?

中日韓以及以前的德國都有強大的製造業


時間一晃已經到了2020年,莫迪的計劃實現時間只剩不到一半了,進展如何?

打開相關數據一看,讓人大跌眼鏡,5年來印度的製造業增加值比重,2014年是15%,而到2019年是13.7%,不但沒有提高,反倒下降了.......

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輸出二百五?

第一個任期過去了,莫迪的“印度製造”還能趕上中國嗎?

而且莫迪非常關心的印中貿易逆差問題也沒有看到解決的勢頭,2014年印度向中國出口商品164億美元,逆差378億美元。而到了2019年向中國出口179億美元,逆差反倒擴大到568億美元。

印度哪裡有製造業崛起的樣子?

第一個任期過去了,莫迪的“印度製造”還能趕上中國嗎?

印度製造業發展較慢

經濟確實有增長,引領增長的卻不是製造業

這是怎麼回事?印度近些年發展不是很猛麼?”我的一位喜歡“唱紅印度”的朋友質疑了。

這是事實,如果單獨看2014-2019年這六年,印度的經濟增長率不比中國差,6年中有4年經濟增長甚至高於中國,即使是我們這些和印度距離很遠的平民百姓,也會從國際新聞中感覺到這近幾年印度底氣比較足,甚至開始在國際場合上挑戰中國。

第一個任期過去了,莫迪的“印度製造”還能趕上中國嗎?


所以,印度經濟在過去五年是有增長的,不過主要增長點卻不在莫迪提倡的製造業上。

眾所周知,印度人對於宗教非常虔誠,基本是“見神就拜”,所以求神拜佛在印度是“硬需求”,所以印度近幾年興起了“逛廟App”,用VR技術表現出了神之殿堂的真實感,讓當地用戶用上網的辦法來拜神。

第一個任期過去了,莫迪的“印度製造”還能趕上中國嗎?

印度網民只需每月花約合9塊人民幣的錢,就獲得全套禱告,隨時隨地收穫神性更強的灌頂祝福。

這種誕生於特殊國情的印度服務業,恐怕中國確實很難追上。

但不可否認,這種產業的誕生肯定會產生GDP,所以印度近年來的經濟增長,其實還是像以前一樣依賴於服務業。雖然不少服務業很大程度上是由新技術帶動的。

第一個任期過去了,莫迪的“印度製造”還能趕上中國嗎?

印度服務業在近幾年取得了比製造業更大的發展


近年來,印度的整體經濟增長,仍然是沿襲了老傳統。以服務業發展為龍頭。“印度製造”雖然有進展,但仍然還不能稱之為成功。

那麼,“印度製造”遲遲不能有成果的原因有哪些?

一,政治狀況導致法律和政府施政改革緩慢。

例如統一稅制這一項,以前印度表面一個國家,但其實各個邦卻有不同的稅收制度。

很多企業到印度投資,發現 每一個邦是一套新玩法,業務擴展到其他邦還要重複收稅。所以印度難以發展起立足國內的,像中國那樣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集團。

所以要搞全國統一的稅制,企業才能有做大做強的條件。

這一點本來印度已經有共識,但在野的印度國大黨卻在稅制改革的具體問題上,和執政的印人黨(莫迪所屬)糾纏不清。導致最後實行時間一拖再拖,到2017年7月才開始全國推行,莫迪第一個任期都過去大半了。

第一個任期過去了,莫迪的“印度製造”還能趕上中國嗎?


二,發展製造業需要發展基礎教育,莫迪政府卻隻字不提。

印度的大學教育很有名,每年向西方輸送大批IT和管理人才。但在基礎教育方面卻做得不好。印度女性一半是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也不到5年,而中國的相關數據卻接近9年。所以中國工廠招聘工人,來的基本都是初中高中生,而印度工廠招聘卻可能來的是“連時鐘都不會認”的文盲。


第一個任期過去了,莫迪的“印度製造”還能趕上中國嗎?

印度小學一個班往往有70人

三,經濟全球化放緩,不利於印度發展出口和引進外資。

中國經濟是乘著1990-2008年代的全球化風潮起飛的,當時的國際環境對我們相對有利,西方也願意向我們開放市場。所以我國能源源不斷的擴大出口,換回外匯,買進先進技術實現產業升級。

但印度的經濟起飛卻沒趕上好時候,近幾年西方不僅僅是對中國收緊了市場,2019年有一條標誌性新聞:美國取消了印度的最惠國待遇。

第一個任期過去了,莫迪的“印度製造”還能趕上中國嗎?

過去,發達國家自身經濟比較強壯,也比較有自信心,願意和後起國家合作發展全球化。

但近幾年,尤其是疫情以來,西方國家普遍變得敏感而警惕。開始對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處防備,更強調“本土生產””本國優先“,其實對中國是困難,對印度何嘗不是這樣?


尤其是印度更脆弱,更缺少獨立性的情況下,如果說中國能經受的壓力是10,那麼印度可能經受的壓力上線連3都不到。

綜上所述,就莫迪的本屆任期來看,“印度製造”並未取得成功,整體GDP確實因油價下跌的利好下有所增長,但製造業這根龍骨沒有壯大,那麼經濟整體前景就仍然談不上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