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摳”出天路

真正來到下莊村時,眼前的景象還是會嚇人一跳。地處秦巴山區腹地的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四面均是懸崖絕壁,猶如困在深井之中,是名副其實的“天坑村”。不甘心“坐井觀天”的下莊人,決心在絕壁上鑿出一條“脫貧路”,徹底打破村裡世代沿襲的貧窮命。從1997年開始,歷經7年,殉工6人,100多名村民靠肩挑背扛,用雙手鑿出一條8公里長的“血路”。當地幹部認為,“下莊精神”是愚公精神的當代延續,下莊人不等不靠、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涵具有鮮明時代意義。

昔日下莊村修路的場景。

“摳也要為子孫後代摳出一條路”

“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這是下莊村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打油詩。“1997年以前,全村397個人中,將近一半人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大山,絕大多數人沒見過電視,更別說高樓和汽車。”62歲的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說,從他記事起,因失足墜崖、飛石砸中而意外身亡的村民就有30多人。

村裡連接外界的唯一通道,是接近垂直的後山以及山上的108道“之字拐”。村民們去巫山縣城,要經由險峻的古道翻越懸崖,一來一回至少4天。因為交通不便,村民種出的農作物,要麼自己吃,要麼餵豬,而豬因為運不出去,喂得再肥也換不來錢。

1997年,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毛相林在縣裡幹部班培訓時,看到過去同樣封閉落後的鄰村,如今已是家家電燈亮、戶戶電視響、幢幢洋樓起、路上汽車忙,被深深地刺激了。“我要修路,再難也要修,摳也要為子孫後代摳出一條路來!”這個男人暗下決心。

回到村裡,他立即召集全村人開院壩會,把修路的想法跟村民們說了。一聽說要修路,村民們紛紛搖頭,說不可能。可毛相林並沒有洩氣,他耐心地給大家做工作:“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如能前進一丈,絕不後退一尺。我們修不完還有兒子,兒子修不完還有孫子,總有能修完的一天。”

毛相林的堅定,讓很多村民從他身上看到了走出大山的希望。“修吧!”“我同意修!”“我也支持修!咱不能一輩子當窮漢!"村民們紛紛響應。一個“愚公移山”的當代故事,便在懸崖峭壁前展開。

付出生命的代價

也擋不住下莊人修路決心

極險的修路環境。

這些打進巖縫裡的木樁,就是當年修路村民掛東西、固定帳篷用的。

毛相林介紹這就是炸響修路第一炮的地方。

這條路,遠比想象得更難修。四周都是陡峭巖壁,連落腳之地都很難找,更別說在上面施工了。但下莊人並沒被困難嚇倒。幾個年富力強的年輕人,腰上系一根長繩,徒手爬上懸崖,懸在半空鑽炮眼。他們安裝並點燃炸藥,然後把身體緊緊地貼在崖壁上,以防被飛石擊中。

縱使格外小心,但意外還是發生了。1999年8月14日晚,26歲的村民沈慶富找到毛相林,希望請兩天假回村看看打工回來的妻子。得到同意後,沈慶富十分高興,趁著天沒全黑又去撬石頭。突然,一塊巨石從他頭頂上方落下,沈慶富瞬間滾下了幾百米深的山谷。直到第二天,村民們才把他的遺體從山崖下收上來。

沈慶富的意外,並沒有讓下莊人產生動搖。他們安葬了沈慶富,立即又投入了開山鑿路。然而,僅僅過了50天,不幸又降臨到下莊人頭上。36歲的村民黃會元正抱著鑽機打炮眼,被突然滾落的石頭砸中身亡。

接連發生的意外,讓毛相林無比愧疚,黃會元靈前,全村的村民自發聚集起來,為這位專門從外地趕回來修路的壯士送行。看著黃會元悲痛欲絕的家人,毛相林顫抖著說:“這路要修下去,可能還要死人。今天大家表個態,路還修不修?”

“修!”人群裡有人大聲說。喊話的人正是黃會元的父親黃益坤,他說,“我兒子死了,但他死得光榮,路必須修,不能讓他白死了!”聽到如此斬釘截鐵的話語,村民們修路的決心更加堅定了。

此後,又有4名村民為修路獻出寶貴生命。但對篤定的下莊人來說,為了走出天坑,拔掉窮根,他們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下莊人認死理,一條道走到黑!”毛相林說,村民們白天修路,晚上住在山洞裡,留守在村裡的婦女和孩子種田、送飯,全村沒有一個閒人。

2004年,在毛相林帶領下,下莊村的“愚公”們用了整整7年時間,終於在絕壁上鑿出一條8公里長、2米寬的機耕道。下莊通路了,幾代人的夢想終成現實:這是他們走出天坑的路,也是他們走出貧困的路。

當代"愚公精神”

傳遞脫貧攻堅正能量

路開天地寬。通了道路的下莊,第一件事是摘掉“貧困帽”。脫貧靠產業,有了道路的下莊人,大刀闊斧地發展起了產業。

近年來,為了幫村裡找“項目”,毛相林和村幹部到處偷師學藝、打聽銷路。聽說曲尺鄉的柑橘種得好,他們就去了曲尺;聽說雙龍鎮錢家壩的西瓜供不應求,他們又去了錢家壩。

在村幹部帶動下,村裡種了300畝西瓜、630畝核桃、200畝烤煙、650畝臍橙,甚至過去賣不出去的紅薯、玉米、馬鈴薯,由於生態環保,也成了供不應求的搶手貨,一些人還專門開車到下莊來“掃貨”,村裡人喂的豬也早被人預訂。

2015年,下生村率先在全縣完成整村脫貧。滿臉皺紋的毛相林欣慰地說,修路前全村年人均收入不到300元,如今年人均收入達到1.2萬元,是原來的40倍。

建成通車的下莊村公路。

摘了“貧困帽”,下莊人並沒有停步不前。發展鄉村旅遊是毛相林的新夢想。“我們這裡抬頭是景,很適合發展鄉村旅遊。”毛相林說,3年前他帶頭改造自家房屋,辦起了村裡第一家農家民宿。每年巫山“紅葉節”短短一個月,民宿就有上萬元的收入。

在毛相林帶動下,村民們紛紛吃起了“旅遊飯”。2017年,巫山縣投入資金,幫助下莊村實施民宿改造,建成了19棟34戶風貌統一的鄉村民宿,還有65棟79戶在規劃建設中。“不但我們能走出去,還要讓外面的人走進來。”毛相林說,如今村裡與巫山縣博物館合建的下莊人事蹟陳列館已初具雛形,今後村裡還將打造“下莊古道”“桃花源”等旅遊景點,讓遊客走進來、留下來。

“修路讓我們脫了貧,發展旅遊會讓我們奔小康。”毛相林說,現在兩成村民的家庭年人均收入達到2.5萬元,再過兩三年,等旅遊發展起來,村民的收入還將大大增加。

“下莊人不等不靠、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品質,不但在三峽移民時期是一筆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在脫貧攻堅時期也時刻傳遞著正能量。近年來,下莊精神作為當代版的‘愚公精神’,一直鼓舞著巫山幹部群眾砥礪前行。”巫山縣委書記李春奎說。

道路行非阻

軒車望可期

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跟下莊村一樣的貧困鄉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極大改善。

5年多來,巫山縣總計投資100多億元,開通了渝宜高速,修建了神女景區旅遊環線、當九路旅遊線路等,帶領全縣農民奔小康的“村村通”公路建設也一浪高過一浪,“脫貧路”、“致富路”、“產業路”遍佈鄉村,已實現全縣行政村通暢通達全覆蓋。

巫山縣縣長曹邦興介紹,巫山要進一步加快旅遊交通建設,建成大昌至平河、平河至楚陽、神女峰至三合鋪、官渡至神女溪、縣城至曲尺、桂花至梨子坪等8條旅遊交通大環線,為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奠定堅實基礎,讓更多的鄉鎮通過交通帶動鄉村旅遊,讓更多的群眾吃上旅遊飯。同時,突出“小康路”建設,加快推進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四好”農村路建設,徹底解決群眾出行“最後一公里”問題,實現通組通達100%、通組通暢90%、學校通暢100%,讓農村道路真正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脫貧路、小康路。

“我們已初嚐了全域旅遊的甜頭。”竹賢鄉下莊村村主任毛相林介紹,鄉里探索打造的“原味下莊”,“五一”期間迎來了第一批300多名遊客,今年夏天正式迎接避暑遊客。

現今,巫山通江達海的“水陸空鐵”旅遊產業漸成現實。今年“五一”,巫山縣接待遊客16.1944萬人次,同比增長18.26%,實現旅遊綜合收入6477.76萬元,同比增長35.93%。

道路村村通後,帶來了廣大農村產業扶貧重大變化。僅以新科“中華名果”巫山脆李一項為例,隨著交通的快捷,如今的巫山脆李已然坐上了快遞中的飛機和高鐵,幾乎24小時內可達國內多數大城市。

“未來3年,巫山將投放200億元再次撬動巫山交通大發展。實現2小時重慶、武漢、神農架,4小時北京、昆明,實現承接東西、連接南北的渝東門戶交通樞紐大動脈。”這是巫山交通的美好藍圖。

昔日出行“難於上青天”的巫山,如今不僅成為中國以至全球著名的旅遊目的地,還隨著全國首個縣級高鐵始發站、全國少見的縣級旅遊機場等“水陸空鐵”立體交通網絡構建,使渝東門戶交通樞紐中心雛形日漸顯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