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尊友:國慶長假證明,在國內旅行是安全的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黃輝

  據實時統計數據顯示,北京時間10月9日6時30分左右,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超367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106萬例,105個國家確診病例超過萬例。

  10月8日,中國同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簽署協議,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這是中國秉持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履行自身承諾推動疫苗成為全球公共產品的一個重要舉措。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記者日前專訪了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請他為公眾解答相關疑問。

  全球疫情短期內很快出現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記者: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累計死亡病例已超過100萬例,有人認為疫情失去控制,有人認為曙光已經初現,您判斷未來一段時間,全球疫情會呈現什麼樣的趨勢?

  吳尊友:自年初以來,全球每天報告確診病例數一路攀升,3月下旬,每日新增病例突破5萬;5月下旬,每日新增病例突破10萬;7月初,日新增病例突破20萬;進入9月份後,出現了多個單日報告新冠病例數突破30萬例的新紀錄。雖然各國疫情形勢有所不同,全球除中國外,沒有一個國家實現過“疫情清零”。最嚴重的美洲國家,仍然沒有看到疫情有收斂的跡象;歐洲多數國家,要麼一直持續高水平,要麼緩和後再度反彈,特別是西班牙和法國反彈超過春季疫情,達到單日報告病例連續破萬例的新紀錄;就在兩天前,英國又創造了單日報告數破2萬例的歐洲新紀錄;亞洲,除中國外,印度、印度尼西亞等人口大國,疫情一直呈現直線上升,韓國和日本也在疫情控制後再次出現反彈。總體來看,疫情大流行以來,全球感染人數一直攀升,疫情形勢並未出現緩和。現在已經入秋,天氣將逐漸變冷,秋冬季又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在沒有新的、有效的預防措施可以應用以前,短期內,全球疫情很快出現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現階段科學技術手段遠勝過去,疫苗應用將會對控制疫情發揮重要作用

  記者:歷史上一些大規模的流行病大多以什麼樣的方式結束,當時感染人數如何?

  吳尊友:歷史上發生大規模傳染病流行造成大量死亡的有鼠疫、天花、霍亂、流感等。其中,鼠疫大流行至少奪走了2億至3億人的生命;天花至少奪走了4億人的生命;1918年爆發的西班牙大流感,僅僅18個月的時間,就奪走了2000萬至1億人的性命。

  在應對這些大流行的過程中,人類發現隔離病人有助於控制疫情。比如在控制鼠疫大流行中,應用隔離措施;在控制天花方面,發現疫苗有效,最終通過疫苗把天花徹底消滅;霍亂流行,通過上下水管理,最終控制疫情;而1918年流感大流行終止,無有效防控措施,其終止主要原因不明,可能與人群產生免疫力有關。

  歷史的經驗值得借鑑,我們現階段的科學技術手段,遠勝任何歷史時期,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人類會很快找到控制疫情的方法,特別是疫苗應用,將會對控制疫情發揮重要作用。

  進入秋冬季節,既要防止境外病例輸入引發的地方性傳播,又要防止汙染的冷凍貨品將病毒帶入境內引發接觸傳播

  記者:去年冬天當時還被稱為“不明肺炎”的新冠肺炎出現,現在又將進入秋冬季節,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吳尊友:從去年12月27日最早關注到“不明原因肺炎”的新冠肺炎到現在,已經有9個多月的時間,我們取得了對新冠肺炎的很多認識,也積累了一定的防控經驗。對新冠的認識包括,分離了新冠病毒,破解了基因序列,認識了其傳播途徑主要為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汙染冷凍食品可造成接觸傳播,平均潛伏期3-7天,主要臨床表現,尚無特效治療方法;對新冠防控,通風、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和戴口罩是有效預防措施,疫情發生後隔離病人、發現密切接觸者並給與隔離觀察等能有效控制流行。這些認識和防控經驗將進一步應用在秋冬季疫情防控中。

  對秋冬季可能出現的疫情,我們需要認真分析當前全球疫情形勢,我國現階段疫情現況及面臨的全球疫情壓力,在總結武漢、綏芬河、舒蘭、北京新發地、大連、新疆烏魯木齊等應對經驗基礎上,重點做好“外防輸入”把好國門關,既防境外病例輸入引發的地方性傳播,又要防止汙染的冷凍貨品將病毒帶入境內引發接觸傳播。做好“內防反彈”把好早期發現關,既要宣傳群眾,有病早就醫,又要培訓醫務人員有能力在病人就診時能發現不漏診,還要做好冷凍貨品環境定期監測和從業人員定期核酸檢測,確保疫情一旦發生,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並在最短時間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範圍。此外,積極推進疫苗試驗及其應用,對於重點崗位的特殊行業,可考慮應急接種。

  目前我還沒有接種疫苗。疫苗上市後,我會接種的,而且我相信按照中國疫苗的研發速度,估計再過幾個月,就可以接種了。

  個別所謂長潛伏期的感染者,絕大多數是無症狀感染者,他們在無症狀感染者中也僅僅佔很小一部分,且其傳染性比一般意義的無症狀感染者還要低

  記者:近期境外輸入病例時有發生,有些病例還突破了此前人們一般意義上的潛伏期概念,這方面有什麼特別需要加強防護的措施嗎?

  吳尊友:關於潛伏期,還需要進一步明確。通常,醫學上把從感染病原體開始,到出現臨床症狀(稱為“發病”)這段時間稱為“潛伏期”。新冠肺炎發生以來,出現了一些新現象,與既往醫學傳統意義上的概念不完全一致。比如說,當一個人從境外回國,入境時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為陰性,在結束14天隔離前再次檢測時病毒核酸陽性,沒有任何臨床症狀,肺部胸片也沒有炎症。這類情況,從核酸檢測陰性轉變為核酸檢測陽性,並不是醫學傳統意義上的“從感染到發病”的“潛伏期”含義。

  在過去9個多月疫情防控實踐中,確實發現了少數病人潛伏期較長,屬於真正意義上“潛伏期”的病人極少,發現的個別所謂長潛伏期,絕大多數都是從核酸檢測陰性變為核酸檢測陽性。這些感染者,絕大多數是無症狀感染者,他們在無症狀感染者中也僅僅佔很小一部分,且其傳染性比一般意義上的無症狀感染者還要低。

  這次國慶長假國內大規模旅行的結果證明,在國內旅行是安全的

  記者:國內出差旅行,是否需要特殊防護,日常工作生活狀態與此前相比在防控方面有什麼變化?

  吳尊友:目前,我國已經基本阻斷了國內本土傳播。在我國境內,有新冠病毒的地方非常少,主要有幾個地方,一是確診病例或核酸篩查陽性者所在的醫院,二是入境人員中確診病例或核酸篩查陽性者所停留的地方,三是實驗室,四是汙染的冷凍食品。在我國其他環境中,是沒有新冠病毒的。因此,在國內出差旅行,沒有必要過度擔心會感染。這次國慶長假國內大規模旅行的結果,也再次證明了這一點,即在國內旅行是安全的。

  另一方面,從北京新發地、大連、烏魯木齊、深圳、雲南瑞麗、青島等地的疫情來看,我國境內再次出現疫情的可能性還是存在,還是要保持常態防控的意識,落實常態防控的措施。我本人出差,乘坐飛機、高鐵、出租車等交通工具,都會按照管理部門規定戴口罩。大家對於戴口罩也不要有牴觸情緒,新冠病毒傳播規律告訴我們,雖然看不見,但人們近距離接觸時,都吸入了別人呼出的廢氣。因此,戴口罩好處多,有疫情時可防感染,無疫情時可減少可能的感染風險,還是講衛生的好方法。

  基因序列無償分享,是中國貢獻給全世界的第一個新冠疫情防控免費公共產品

  記者: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廣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療、疫苗研發、防控等多個重要領域開展科研攻關。未來對醫學科學特別是傳染病防控、治療方面的研究,您有什麼建議?

  吳尊友:在疫情發現的早期3周裡,我國科研人員奮不顧身,日夜奮戰,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破解了病毒基因序列,並及時無償在世界衛生組織數據平臺與全球分享,確定了新冠病毒的平均潛伏期,確定了傳播途徑。這幾項重大科學發現,是制定新冠防控策略的科學基礎,也是中國科學家對全球新冠疫情防控做出的最大、最重要的貢獻,特別是基因序列無償分享,實際上是中國貢獻給全世界的第一個新冠疫情防控免費公共產品。很多人還不清楚無償與世界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的真正意義。有了病毒的基因序列,就可以據此生產診斷試劑和疫苗。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將這項我國專家擁有知識產權的重大科學發現,免費提供給世界各國用於診斷試劑生產和新冠疫苗研製。

  在未來傳染病防控和治療研究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多學科之間的協作。我在北京市新發地市場疫情防控中有深刻體會,一是大數據分析發現的線索,一定要有流行病學數據的複核驗證,二是基因序列結果提示的可能傳播關係,也需要流行病學傳播邏輯關係的驗證,三是臨床治療的效果評價,需要流行病學和統計學的支持配合。

  全球範圍內,通過自然感染達到群體免疫,代價是人類無法接受的,也是無法實現的

  記者:全球感染人數持續增加的情況下,全球人口達到群體免疫可行嗎?

  吳尊友:群體免疫需要人群中獲得免疫力的個體達到一定比例,又稱為群體免疫臨界值,才能產生群體免疫的保護效果,終止流行。傳染性越強的傳染病,群體免疫所需的臨界值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傳染性的高低,一般用基本再生係數(R0)衡量,即平均每個病人傳播幾個健康人感染。群體免疫臨界值與基本再生係數的關係為1-1/R0。比如,當某種傳染病的基本再生係數R0=2時,那麼,群體免疫臨界值就是1-1/2=50%,即人群中至少需要50%的人獲得免疫力,才能產生群體免疫效應。新冠病毒肺炎的基本再生係數(R0)為1.9-6.5,那麼,實現群體免疫的臨界值為1-1/1.9=0.47至1-1/6.5=0.85,即人群中至少需要47%-85%的人感染,才能達到群體免疫的保護效果,終止流行。

  個體獲得對某種病毒的免疫力,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自然感染,這種獲得免疫力的方法,是一種物競天擇的過程;人在感染病毒後未經治療,或者在治療輔助下,康復或臨床症狀消失,人體的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並獲得了免疫。二是人為仿照自然感染,即通過疫苗接種使人體獲得免疫力。

  人群獲得群體免疫也是通過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種這兩種策略之一。自然感染的過程與結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既取決於病毒本身傳染性和致病性等生物學特徵,又與個體的免疫力以及人員交際和社會因素相關。自然感染獲得免疫是一種難以控制進程的自然發展過程。依靠自然感染獲得免疫力,尤其是面對新發傳染病時,諸多的不確定性可能會造成難以控制的人群健康和社會問題。

  通過疫苗接種獲得群體免疫是用人工方式,在最短時間,迅速達到人群免疫屏障要求。這是一個積極主動建立免疫屏障的過程,對控制新冠肺炎疫情至關重要。

  全球範圍內,通過自然感染達到群體免疫,是無法接受的,也是無法實現的。通過疫苗接種實現群體免疫,是有希望的,但也需要約2-3年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