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其所有,讓孩子和有錢人做朋友,值得嗎?

每一個父母都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

孩子參加完同學的生日會,回來問媽媽:“我們家是不是很窮?”

因為他看到,同學家的房子很大,傢俱很漂亮。同學穿的衣服、鞋子也都很貴。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回答孩子呢?

而且,自己家的條件不如那位同學家的條件好,孩子會不會因此感到自卑?


傾其所有,讓孩子和有錢人做朋友,值得嗎?

其實,對我們造成影響的,並不是客觀存在的“貧窮”,而是我們對“貧窮”的主觀理解和感受。

現在,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問題的第二個關鍵詞上,也就是“自卑”。

自卑的產生,是在和別人比較的時候,由於低估自己而產生的情緒體驗。

那麼,為什麼會低估自己呢?這就要談談孩子成長過程中要發展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了,也就是“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了解,包括外貌、性格、能力、心理以及喜好。

如果一個孩子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特徵和能力,對自己有比較準確的判斷,TA就更容易在環境中進行有效的選擇,而不會被外界的評價擊垮。

相反,如果TA並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樣的、擅長什麼,則會過度依賴於外部的評價來評價自己,一旦接收到負面評價,就很有可能低估自己,從而產生自卑。

因此,當孩子有自卑的表現時,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去關注孩子的自我認知——TA是否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能力擅長,能不能對自己做準確的判斷?

身為父母,我們可以在家庭生活中為孩子創造更多進行自我評價的機會,且保證目標的多元化,避免以單一的目標要求孩子。

比如學習成績好就是優秀,成績不好就是差勁,實際上,孩子主動做家務、愛好廣泛、擅於交朋友、對陌生事物充滿好奇心等等,也都是TA的閃光點呢!

在“蘭海說成長”APP中,有兩個關於“自我認知”的視頻課程,是“如何利用孩子的成敗經驗提升自我認知”“如何在孩子做選擇時提升自我認知”,由蘭海親自出鏡,做場景性的演示,感興趣的家長可以下載APP進行學習。

我們該怎麼看待孩子的“自卑”?


《焦點訪談》《新聞調查》《新聞會客廳》《面對面》《新聞1+1》……央視新聞頻道這些響噹噹的名牌欄目,都曾活躍著一個知性樸實的身影——董倩。


傾其所有,讓孩子和有錢人做朋友,值得嗎?

她曾經說:“不如張泉靈聰明,不如柴靜有口才,不如白巖松深刻,我必須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才能維持跟那些優秀的人一樣的水平。”

其實,在進入央視之前,她根本不懂電視,連什麼是編輯機都不懂。大家都很忙,沒有人有時間主動輔導一個新人,有不懂的地方,她必須主動去找人問。

她感覺自卑透了。

北大四年培養出的清高,就此轟然破碎。辦公室裡其他同事出出進進忙這忙那,自己卻像根木頭一樣,傻呆呆地坐在辦公桌前不知所措。

後來,她得到機會去採訪那些“東方之子”,但白巖松採訪一個人只需20分鐘,自己卻需要兩個小時,她心中對臺裡的攝像師感到十分歉意。

幸好,在一次採訪中,採訪對象告訴董倩:“人和人的資質都差不多,有的人能成功,有的人不能,就在於誰能堅持。”

這話讓董倩明白:只有改變自己,適應社會,執著努力地堅持,堅持,再堅持。

14年後,已經成為資深記者和主持人的董倩認為:“適度的自卑讓我前行”。

她說:“一個人在從學校到社會、從年輕到成熟的過程中,適度的自卑是非常好的,它會推動你向前。當你知道自己這方面不如別人的時候,克服缺陷的過程就是努力向前的過程。“”

所以,我們不必害怕孩子的自卑。

正如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

自卑感是隱藏在所有個人成就後面的主要動力,一個人由於感到自卑,才推動他去完成某些事業。

傾其所有和有錢人做朋友,值得嗎?

有些父母為了孩子能和有錢人家的孩子做朋友,傾其所有在富人區買房子。認為這樣就可以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圈子,也有利於拓展人脈。

其實這裡最大的問題是“傾其所有”。

當你買了房之後,家裡可能除了需要拿出所有的積蓄,每月還要背上很重的貸款,以至於每月的生活開支都不寬裕。

那麼就可能面臨這樣的問題:高端小區周圍的消費本身就會比普通住宅區高,比如餐飲、商場、學校、甚至理髮店的價格都是不一樣的。

這就給家庭帶來了新的經濟壓力。

但是還遠不止這些。孩子要交朋友,就需要和這些孩子們有一些相同的圈子和經歷。

“富人區”的孩子會去學習馬術、高爾夫、冰球這些花費較高的項目,你的孩子要去嗎?

長大一些以後,可能他們會去國外參加同樣花銷不小的營地,你的孩子要去嗎?

傾其所有,讓孩子和有錢人做朋友,值得嗎?

和“富人區”孩子有相同的生活所需要的花銷絕不止於一套房子,而是長期的高消費。

就算你能咬著牙為孩子支付這樣的生活,但是過大的付出會讓父母的心理失衡。

當孩子交到的朋友並不符合你們期望的時候,就會對孩子心生很多抱怨,但其實最初這並不是孩子的選擇。

愛與言傳身教最重要

面對貧窮,有人“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有人卻自甘墮落,活成了拜金的奴隸。

二者為何相差甚遠?這離不開父母早期給孩子的精神養料及影響。

莫言在回憶自己母親的一文裡提到:

“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當時,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勞作最辛苦的是母親,飢餓最嚴重的也是母親。她一邊捶打野菜一邊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我的母親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難,不屈不撓地活下去。”

即使你無法給孩子富足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你給孩子的愛和言傳身教的東西卻是什麼都無法比擬的。

跟物質條件的好壞相比,內心的富足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更重要。而孩子內心的富足全靠父母和家庭的愛來澆灌。

所以,當孩子問起“我們家是不是很窮時”,父母對於人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對於貧富坦然的心態就是最好的回答。

物質條件可以衡量,但我們對孩子的成長給予的內心充盈與富足則更加寶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