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化為利器,打一場全球抗疫的持久戰

短短兩個月,中國以強有力的措施使得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鞏固,復工復產取得重要進展,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加快恢復。然而,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態勢卻並未減緩。從全球供應鏈來看,疫情的局部衝擊,極有可能造成國家間的共振疊加,進而對中國早已深度融入全球的供應鏈,帶來新的挑戰。全球經濟的恢復,取決於疫情最短板的國家,因此,中國必須做好打一場持久戰的準備。

挑戰之下,需要更加冷靜的思考。表面看,中國在全球化發展關鍵階段遇到疫情衝擊,短期困難在於供需的巨大震盪,但實際考驗的卻是中國產業在應對不確定性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隨著數字經濟浪潮加速到來,面對一場與疫情賽跑的持久戰,中國企業需要重新思考,數字技術在VUCA時代的核心和樞紐作用,方能未雨綢繆、決勝千里。

新型供應鏈轉換勢在必行

此次疫情期間,社會各界有許多關於高韌性社會、高韌性經濟的討論。萬殊一轍,打造高韌性的數字化體系,同樣將是未來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顯然,企業韌性不足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傳統數字化建設過於偏向對下游消費者的柔性,而缺乏對上游供應的韌性。在日益動盪的大環境下,以疫情為代表的各種不確定性、易變性將成為新常態,中國企業的進口供應鏈也將面臨嚴峻挑戰。從傳統供應鏈向新型供應鏈的轉換,已經勢在必行。而實現這種轉換的手段之一,就是高韌性的數字化體系。

不難看出,加快系統向更具靈活性的雲端遷移,已成為企業轉型的當務之急。事實上,企業級雲應用的優勢,就在於隨時隨地的按需訪問、快速靈活的部署和擴展、以及無縫連接的低接觸商業模式。這次疫情恰好就是對企業級雲應用能力的一次檢驗。

據統計,2018年發達國家500-1000人規模的企業中,平均企業雲應用數量達到151個;而千人以上規模的企業中,這一數字已達到203個。而同體量的中國企業,存在著不小的差距,這對中國企業加強靈活性帶來挑戰。

企業數字化轉型駛入快車道

全球疫情持續蔓延,新的消費習慣和商業模式正加速到來,且難以逆轉。不言而喻,加強對新商業邏輯的後臺支持,提升客戶體驗,是打造企業長久競爭力的根本。疫情將社會所積累的變革需求,催生到一個全新的境界,重塑了消費意識、選擇、思想和場景。面對新的習慣和模式,如何打造基於數字技術的信任機制,大幅拓展商業協作的廣度和深度;如何打造一體化的卓越用戶體驗,創造新的商業價值,將是未來商業邏輯的關鍵。究其根本,這都離不開數字化後臺和體驗管理的支持。

因勢而謀,因勢而進,充分把握數字化浪潮的新機遇和新要求,加快韌性、靈活、具有卓越體驗的數字化建設,已成為當下中國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縱觀技術發展趨勢,結合領先企業的實踐做法,我們不難看出,以人工智能為支點,提高流程自動化和數據處理自動化水平、減少人為參與和干預、提高數字化建設韌性,已經成為領先企業的普遍選擇。國外預測,到2022年,將有85%的大型組織,都將部署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技術,並配合一體化體驗管理,打通運營數據和體驗數據之間的鴻溝,讓企業能夠實時傾聽和理解用戶需求,並將這些需求實時反饋到日常運營中,驅動企業實現敏捷創新。

瞄準“智引擎”發力“新基建”

隨著我國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鞏固,這為國內企業加速轉型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窗口期。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啟動了“新基建”,涉及七大領域,涵蓋多個社會民生重點行業,其背後是打造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本質上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

短期看,“新基建”將有助於穩定投資、擴大內需和增加就業,是應對疫情衝擊、復甦經濟的有效手段。長遠看,“新基建”則是數字經濟的關鍵支撐,有助於驅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中國目前已經是全球數字化進程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新基建“有望為中國引領全球數字經濟發展贏得先機。

藉著“新基建“的東風,企業唯有加快打造靈活、韌性的智慧企業,方能立於不敗之地。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數字技術的賦能。SAP將積極參與到”新基建“中,在中國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將AI等新興技術,運用到生產製造和經營管理領域,並提供一體化的卓越體驗管理,賦能數字經濟時代的中國企業。

(作者系SAP全球高級副總裁、中國總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