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壇絲雨(第一期)

一、隨拍隨評

1.當黃葉在秋風中片片飄去,紅彤彤的柿子似小小的燈籠掛滿枝頭。

杏壇絲雨(第一期)

2.冷露無聲,濡養花香幾度;丹桂有意,裝點秋色一隅。

杏壇絲雨(第一期)

3.是誰造出“金秋”一詞?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確是經過錘鍊的語言精華。

九月未盡,天宇下一片金色:稻穀是金色的,樹葉是金色的,桂花是金色的,連民房似乎也變成金色的了……

杏壇絲雨(第一期)

5.可惜了,這些菊花!

它們不再是陶淵明筆下隱逸在秋野之中的“氣質型”菊花了,它們已經墮落成忸怩弄姿,媚態十足,極盡迎合之能事的菊花了……

杏壇絲雨(第一期)

二、讀書札記

1.閒來無事,隨便翻以前讀過的書,你會發現:同樣的句子,同一個人在不同年齡段去讀,感受完全不同,這或許就是“常讀常新”吧。

(1)“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點評:以上詩句我高中時就讀過,今日重讀,一種從未有過的孤寂落寞之感頓時襲上心頭……

(2)“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點評:沒有一句外貌描寫,湘夫人的美全在讀者想象之中。文學素養越高,湘夫人就會被想象得越美。因為用今天話說,湘夫人的美更多是氣質型的。

(3)“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點評:李白對楊貴妃的讚美是發自內心的,而且極有可能愛上她了。

2.就不按教參書講,照實講。例如:

(1)“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點評:為了“喝大酒”,把家裡值錢的東西都賣了,李白真夠“奇葩”了!難怪他沒把自己孩子培養成詩人。

(2)“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點評:陶淵明都成啥樣了?“環堵蕭然,不蔽風日”,可謂一貧如洗;“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可謂缺衣少食。但他嗜酒如命,而且喝得爛醉如泥,他的家人能不討厭他嗎?

3.語文教學離不開“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面對著學生“忠君是否就是愛國”的疑問,教師不能玩世不恭、一概而論地回答“是”或“不是”。

“位卑未敢忘憂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對於古代的知識分子來說,積極進取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感。“達則兼濟天下”,讀書人無論身處朝廷還是市井,都要關心國家大事,隨時準備為國效力。

憂國是關心國家命運,心繫百姓安危,而不是為了某個集團利益服務。縱觀歷史,就是“鐵打的江山,流水的君”,與其為某個政治集團奮不顧身,還不如致力於“為人民謀永福”來得更真切一點兒。辛亥革命把“君”給廢了,但它是理所當然的愛國行為!

憂國憂民比單純的憂君來得更深刻。馮諼為孟嘗君出的“狡兔三窟”計謀成為佳話,可說到底他的出發點並非為民辦事。海瑞為民辦實事,受到廣大群眾的愛戴。柳宗元雖被貶,鬱郁不得志,但他不忘心繫百姓,接近底層,體會民間疾苦,用自己出色的文字記錄百姓疾苦,這份良苦用心怎麼可能被歷史磨掉呢?

我們歷史上不缺忠君之人,缺的是關心民間疾苦,慮及國家前途的有識之士。從這個意義說,一個人不管是否忠君,只要他有“家國情懷”,有“惠民思想”,就一定是愛國的!

4.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這些弟子,有被孔子誇過的,也有被他罵過的。其中,最得孔子喜歡的,恐怕只有顏回了。顏回只活了40歲,雖英年早逝,卻被譽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

相信讀過《論語》的人都能看出,孔子並不喜歡隨便夸人,卻出乎意料地誇了顏回四次。例如選入中學課本的這句:“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這裡,孔子熱情地讚美了顏回安貧樂道的品質。這與孔子本人“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所追求的志趣完全一致。

所以,顏回不僅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更是他的“知音”。

5.“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白、杜甫是真正自己在寫詩,所以,讀他們的詩,如同讀他們的人。

例如“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在李白那裡,再孬的東西往往都是好的;再如“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到了杜甫那裡,再好的東西有時也是孬的。為啥?性格不同唄。

李白成功地在詩中塑造自我,強烈地表現自我。他喜歡採用雄奇的形象,毫不掩飾、不加節制地抒發感情,表現他的喜怒哀樂。而杜甫常用剛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現對淆亂乾坤的指斥,對橫行霸道的憤慨,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塗炭的悲憫……正是這些沉重情感的表達,鑄就了其“沉鬱頓挫”的風格。

6.蘇軾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化名人,他的許多作品不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形式,都達到“前無古人”的高度。但蘇軾一生宦海沉浮,四處漂泊,“烏臺詩案”還差點被人剁去腦袋,可謂“命運多舛”了。有如此遭遇的他,卻活到六十四歲,即使是放到今天,退休金也拿好幾年了,實在難能可貴!蘇軾“長壽”的秘訣是什麼?答案很簡單:自解自勸。

中秋月圓,手足分離,情何以堪!他卻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中找到解脫。月色入戶,孤寂難眠之夜,他選擇和好友步月中庭,並悟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多麼曠達的心胸!

其實任何人都一樣:你用陽光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生活也一樣會回報給你一路陽光。

7.古文中為什麼會出現通假現象呢?該問題複雜,學界亦無定論。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三個主要原因:

(1)與造字時代文字系統不成熟有關。古人在記錄語言時“倉促無用字”,或一時想不起來,只好用一個同音字來代替。

(2)與古人寫別字、不規範字的習慣有關。古人在使用文字時,規範觀念不強,為了書寫簡便,選一個比本字形體簡單、易寫的字代替。這種不良習慣,現代人也有,例如把“收費”寫成“收弗”等。

(3)沒有相應的規範字典。直到秦統一六國,才針對“言異聲,文異形”,實行“書同文”政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文字進行規範。許慎的《說文解字》作為我國第一部規範漢字的著作,不僅對當時的文字規範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深深地影響了後來的文字政策。人們對文字的規範性越來越看重,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規範字典,使得我們的漢字規範有章可循。而在古代,由於沒有實用的規範字典,人們在書寫過程中沒有一個標準可供參照,自然易出現在我們今天看來的“通假字”現象。

8.新事物出現、舊事物消亡以及人們認識不斷深化等,都會在語彙中打上印記。例如“登月”“納米”“克隆”“課件”“博客”“寬帶”等,都是語言中出現的新詞。漢語中構成新詞的材料,少數從外語借來,多數是利用語言中原有的語素按固有的構詞規則重組而成。

舊事物消亡是引起舊詞消失的一個原因。例如“馬褂”“頂戴”“黃包車”“小妾”等。詞彙系統的變動以及人們認識的變化也可以引起舊詞的消失或重組。在上古,漢族人對某些現象劃分很細,同類事物或現象稍有不同就給以不同的名稱。例如表示白顏色就有不同說法:月白為“皎”,人白為“晰”,霜雪白為“皚”。另外,我們今天有許多常用的雙音節詞如“疾病”“朋友”“嫉妒”“飢餓”等,它們的構詞語素,古代都可以單用,而且意義也有差異。後來只要是同類事物或現象就用同一個詞語表達,這樣很多舊詞就消失或重組了。從語言的交際功能看,這也符合經濟、簡易、明確的要求。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和認識的發展,捨棄對現實現象的一些不必要區分,精簡詞語,自然會減輕人們記憶負擔,使語言工具更經濟、簡易,便於運用。

結合霍邱方言,也有一些些詞語逐漸從我們交際中消失。例如:“阿伯”(爸爸)、“阿孃”(媽媽)、“算草”(把麥秸梳理好,用於蓋房子)、“泥牆”(用泥巴把土牆抹平)、“薅秧”(給稻田裡的秧苗除草)、“使老牛”(用牛拉犁耕田)、“打放”(殺豬殺鵝等農戶,請親朋好友吃飯)、“作假”(到人家吃法,不好意思多吃)……相應的,也產生了一些新詞,例如“吃低保”(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

三、教育隨筆

1.現在幾乎聽不到有人說“男女有別”了,原因是大家認為這話過時了。其實,這話永遠不會過時,因為它是客觀事實和規律。

眾所周知,對於進入青春期的男女生來說,友誼和愛情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他們最易被一種浪漫的友誼所迷惑,往往錯把別人的一點點好感當成愛意。所以老師要提醒學生:在交往時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過於隨便。要儘量選擇在集體、公共場合與異性交往,避免與其長時間單獨相處。對別人的一些試探性行為,如單獨請吃飯、看電影、傳紙條等,要提高敏感度,千萬別以“怕老師批評”等加以搪塞。要明確加以拒絕,否則更易糾纏不清。

2.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同樣也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個人。但反映到同學們的作文中卻幾乎是“千人一面”“眾口同腔”。這樣的作文,了無新意,讓人產生視覺疲勞,也很難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那麼,如何把我們筆下的人物寫“活”,寫成“他自己”?這個說來話長,單就語言描寫而言,就是人物語言要“個性化”。

例如:風大,煙點不著。聽下面三位怎麼說:

甲:“人老了,不中用了,連煙都點不著了。”(性格懦弱者)

乙:“真該戒了,連風都不讓我抽了。”(性格幽默者)

丙:“他媽的,連抽支菸都這麼費勁!”(性格暴躁者)

又如關於“好吃”的幾種說法 :

甲:“好吃、真好吃、特好吃……”

這些都只能表述一般性“好吃”,在特定社交場合,還有應付、奉承的意味。

乙:“味道好極了、真是人間美味……”

說這些,一般說明是真的“好吃”。當然,廣告詞除外。

丙:“好好吃喔、你知道好好吃喔、你都不知道好好吃喔……”

說到這個份上,那才是發自內心地讚美“好吃”!

3.有趣的師生對比

現象描述:每逢週一返校,教師目光灼灼,步履如風,表現出旺盛的工作精力;學生則形銷骨立,面黃肌瘦,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睏乏。

原因分析:雙休日,教師經過身體休息、精神調控,所以精神狀態飽滿;學生就不一樣了:玩手機、打王者、泡網吧……日以繼夜,週一返校當然會萎靡不振。

四、個人日誌

1.人與人之間相處其實沒那麼多準則,也沒那麼多道理,彼此有良好的自我感覺就好。

只要留心觀察,就不難發現:那些動輒以“說話直”自居的人,往往是有選擇性的——在你面前“說話直”,給你添堵,換一個場合他可能會變得謹慎起來。這樣看來,他之所以不顧及你的感受,不是因為他性格直爽,而是因為你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不夠。

這種人俗稱“首衝子”。請遠離不尊重你的“首衝子”,讓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找到良好的感覺!

2.十條簡潔的人際交往原則

(1)不要過於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一年輕女子問她的發小:“你男朋友咋沒鬍子呢?像個公公一樣呢。”導致姐妹恩斷義絕,至今未恢復。

(2)不要在細節上過分在意自己。別人真正注重的是你能給他帶來什麼,而不會把你當成一個偶像來觀摩。過於在意自己會造成遇人緊張和自我中心。

(3)如果一個人故意接近你,事事順你心,合你意,那你要小心了。

(4)不要當舔狗。如果別人拿你不當回事,說明你對他不夠價值。你舔也沒用,只會被人利用。

(5)不要表達自己的優越感。沒人喜歡和一個優越感爆表的人在一塊。如果你沒實力,會被當小丑。如果有實力,那嫉妒是一種很可怕的感情。

(6)拒絕別人的時候要果斷乾脆,不要扭扭捏捏。大大方方地拒絕,並簡明易懂地說明理由,是相對來說最不容易得罪人的。如果你不想答應別人的請求,又扭扭捏捏言辭閃爍,會給人一種你在找藉口推脫的感覺,反而更容易討厭你。

(7)不要隨便插入別人的爭執,尤其不要支持其中一方。如果你不是立場鮮明,如果爭執的雙方都不是你重要的朋友,不要隨便去站隊。

(8)作為新人的時候,可謙虛但不可卑微。大家剛加入某個公司、組織,都有作為新人的時候。有些老員工喜歡糊弄、使喚新人,會讓你做很多本該他做的事。

(9)該說什麼話當場說出來,不要怯場。一旦事情過去了,後面再怎麼解釋,都會給人掩飾的感覺。還有些話當場不說清,過後就再也不好發作,只能憋著自己,那滋味可難受了。

(10)求人不可恥,可恥的是求人還沒禮貌。沒禮貌的人會被討厭的,本來能幫你的人都會撇開你。

3.人說“一雨便成秋”,其實無雨也成秋。

中秋節過後,氣溫驟降,晚上騎車感到很冷。

年齡不饒人,時令不饒天。到點了,人得不得病都要老去,天下不下雨都要降溫。

4.父親過世的時候,我剛剛高中畢業。那時很窮,以致全家人連一張合影也沒留下。幾十年過去了,父親的音容笑貌,在我的記憶裡漸漸模糊。

今天,走在教師宿舍的小路上,看見一位老人彎腰坐在門前摘豆,我突然憶及父親的背影,一陣傷感湧上心頭…… 古語云:“子欲養而親不待。”這種刻骨銘心的追悔,實在難以言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