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醫家治疫故事,告訴我們古人如何防治瘟疫?

此次的新冠病毒讓我們又一次見識了傳染性疾病的可怕之處。中國古代也曾經發生過幾次大的傳染性疾病也就是瘟疫,讓我們看看古人是如果防治瘟疫的吧。

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幾次大的瘟疫,在這種危難之時,總有人挺身而出,救民於水火。他們故事至今讀來都讓人感動。

張仲景治疫故事

東漢末年,戰爭頻繁,人民飽受戰亂之苦。雪上加霜的是,這期間又發生了幾場大的瘟疫,成千上萬的人病死。張仲景便生活在這種背景下。

張仲景家本是南陽的大戶人家,家族中有兩百多口人。小的時候張仲景便喜歡讀醫書、醫典,加上家裡藏書很多,因此他從小便具備了相當的醫學知識。

十二歲那年,張仲景的父親去世了。兩年後他的母親得了瘟疫,一病不起。當時的醫療條件非常有限,許多人只能自生自滅。何況當時流行讖緯之學,不少人得了病,不去求助醫生,而是求助神靈,因此瘟疫來臨之時,總有許多人死去。

張仲景的家族,在不到十年時間裡,有三分之二的人死於瘟疫。

三位醫家治疫故事,告訴我們古人如何防治瘟疫?

醫聖張仲景塑像

眼看自己的親人一個個病倒,張仲景坐不住了。他根據所學的知識,上山採了一大車草藥,回來熬了一缸藥湯,希望以此救助親人和鄉鄰。然而人們根本不相信張仲景。

為了打消大家的疑慮,張仲景以身試藥,而且給母親喂服。過了幾天張仲景安然無恙,他母親的疾病也漸漸好轉。這時人們才相信張仲景的湯藥真的能治病,因此紛紛拿來服用。這次治療瘟疫的經歷,讓張仲景畢生難忘,也促使他投身治疫事業之中。

張仲景拜訪名醫,熟讀醫典,加上自身的實踐經驗,終於寫成了劃時代意義的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

李東垣治疫故事

公元1232年,蒙古鐵騎圍困金國的都城汴梁。就在這時,汴梁城裡發生了瘟疫,百姓每天因此喪身的人少則一千多人,多的時候有三四千人。僅僅三個月的時間,偌大的汴梁城哀嚎遍野,籠罩在死神的威脅之中。

許多郎中都參與到了救治病人之中,可是根本不見效,人們還是一批批死去。

這時一個年過半百的老者陷入了深思之中:“為什麼這些人經過治療之後,病更加重了,難道除了瘟疫,還有其他原因?”這位老人名叫李杲,晚年自號東垣老人。他早年散盡家資,跟隨當時的名醫張元素學醫,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

蒙古人圍困汴梁時,李東垣就在城中。他覺得蒙古人圍困汴梁幾個月來,百姓飢餓疲勞,已經損傷了脾胃,而當時治療瘟疫的郎中給他們用發汗的藥,這就損耗了真氣,讓病情加重了。

三位醫家治疫故事,告訴我們古人如何防治瘟疫?

李東垣治療疾病

他根據自己多年的行醫經驗,得出結論,這時的瘟疫並不是疫癘之氣導致,而是百姓傷了脾胃的原因。為此他調製了補益中氣的方子,為病人調理脾胃。

李東垣的舉措果然有效,許多人因此被治癒。他將自己配置的藥做成藥丸分給士兵和百姓服用。汴梁城裡瘟疫肆虐的情形終於止住了。

吳又可治疫故事

明朝末年,戰亂紛飛,華北、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又接連發生了荒旱災害。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流民四起,人畜相繼死去,又引發了瘟疫。這次瘟疫讓富庶的江南成為人間地獄,“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僅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僅存者”。

許多郎中捧著古代醫典,還在用著張仲景治療傷寒的方子治療瘟疫,可是根本不見效。

這時一個名叫吳有性(字又可)的郎中站出來大聲疾呼:“不要再從古方里尋找治療方法了!”

吳又可是深入一線的郎中,他發現這次的瘟疫根本不是醫典上的傷寒能解釋的,必須採用新的治療方法。為了找到病源,他在牛棚、豬圈蹲點調查,終於發現此次瘟疫是由“戾氣”引起的。

三位醫家治疫故事,告訴我們古人如何防治瘟疫?

吳又可的故事被搬上了熒幕

這種“戾氣”和傳統的風寒溼熱不同,是從病人的口鼻裡傳出來,然後通過氣體傳染給其他人。

戾氣能否導致瘟疫,取決於戾氣的濃度以及人體的免疫力;不同的戾氣侵入的部位不同,引發的疾病也不同;人類的瘟疫和禽獸的瘟疫,雖然都是由戾氣引發的,但由於物種不同,治療的方法也不相同。

找到了病因,吳又可根據自己多年的行醫經驗和實踐,研製出了治療瘟疫的藥方——達原飲。這個藥方在2003年非典時期,仍起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面對三次大的瘟疫,三個懸壺濟世的醫家救民於水火,這就是他們的擔當。如同這次新冠肺炎,許多醫護人員挺身而出一樣,醫者仁心,是我國醫界的傳統也是必備的素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