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你的柔情我最懂……

昔日養在深閨人未識,而今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

竹山,你的柔情我最懂……

圖文/徐春光

竹山,你的柔情我最懂……


竹山,坐落於諸城市林家村鎮境內,距諸城市區20公里,這裡草木茂盛,植被覆蓋率高達97%。在竹山腳下一個常住人口約700人的村子裡,80歲以上老人就超過了30位,佔到總人口數的4.2%以上,是中國老年學學會"中國長壽之鄉"評審標準的3倍多。

那麼,竹山為何有這麼多長壽老人?他們的長壽秘訣又是什麼呢?日前,帶著一連串的疑問,筆者對竹山進行了實地探訪。

坐落於竹山腳下的黑土夼,村子兩側有兩條大溝,樹木茂盛,多年的落葉積成黑土,因而得名“黑土夼”。

竹山,你的柔情我最懂……


目前,全村有201戶,700人左右,可8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30多位,90歲以上的老人也有六七位。“黑土夼村原村支書王道福告訴筆者,作為 ‘長壽村’的典型案例,近年來,省市有關專家多次到黑土夼村調研。”長壽村"黑土夼也先後走上了諸城電視臺、濰坊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的熒屏。

筆者在網上搜索發現,在重慶、江西等地都有“長壽村”,而黑土夼村80歲以上老人在全村人口中所佔比例,都要大於外地的“長壽村”,甚至達到了中國老年學學會“中國長壽之鄉”評審標準的3倍。

而筆者瞭解到,不僅是黑土夼村,在竹山腳下一帶的幾個村落,老壽星也大有人在,竹山成了名副其實的長壽地兒。

罕見地質風貌造就“富鍶神泉”,獨特動植物資源引來中科院研究團隊關注。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竹山山好水好是周邊十里八鄉的共識。而竹山富鍶山泉水,甚至引起了地質專家的關注。

竹山,你的柔情我最懂……


山東師範大學商學院教授李平博士是業內知名地質專家,他多次前來竹山勘探、考察。李平研究發現,竹山地理位置獨特,處於東邊嶗山、昆嵛山和西邊泰沂山脈的過渡地段。地質構造複雜,水資源中礦物質含量豐富,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黑土夼村自古以來沒有出現過一例小兒軟骨病患者,更沒有其他因礦物質缺乏而導致的病例。

竹山山泉水中含有鍶、鉀、鎂、鈉、鈣、鐵、鋅、偏硅酸等多種人體必需微量元素。省級監測部門權威數據顯示,竹山山泉水是全國含鍶量最高的。近年來,“竹山山泉水有意鍶”的宣傳語,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2015年4月,中國科學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員蔣高明帶領團隊來到了竹山。“這裡所有林木花草一直保持著原生態,生態環境愈加和諧。不僅有高齡的樹木,還有苔蘚,以及成片的野蒜,這些都足以說明,竹山植被覆蓋和生態環境的優越。”在這裡,面對有幾十年樹齡的連片刺槐林、板栗林,蔣高明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植被覆蓋率高達97%,森林面積1萬2千多畝,山中植物資源有20科1200餘種。”據蔣高明介紹,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擬在竹山設立博士後工作站,參與竹山植物和森林資源的保護與開發。

竹山,你的柔情我最懂……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竹山主峰海拔僅402米,近年來卻吸引了一大批探險、徒步愛好者的目光。2014年,國內著名旅行家、“當代徐霞客”李存修第一次來到竹山,便被這裡獨特的原始景觀所吸引,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之後,他經常帶領其他知名旅行探險愛好者來此徒步穿越。去年秋天,在徒步穿越過程中,李存修還意外發現了一處熱帶雨林景觀“竹山神居”。

“大山深處,板栗樹充當骨架,葛藤自然纏繞,搭建出了綠色的天窗、會議室、會客室等。這種熱帶雨林的景觀,在中國北方發現尚屬首次。”李存修說,“竹山的原生態保護營造出了一種南方原始森林的味道,別有神韻。”

近年來,竹山濃厚的人文底蘊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吸引了大批驢友、攝影愛好者前往。而在他們旅行探險過程中,抓天山、天門、綠海、天書石、餑餑石、八卦地、神掌、靈芝峰等,越來越多的竹山自然景觀被發現。

“這裡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有2000多畝板栗園,1000多畝果園,還有20公里的環山路穿插其間。”王道福告訴筆者,“如今,生態竹山已經成了國內知名旅行家、探險家熱衷的探險地兒。”

昔日,竹山養在深閨人未識,而2013年,諸城市金盛元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取得竹山的經營權後,一個集休閒踏青、觀光旅遊、生態開發等多種遊樂方式於一體的風景區已初現輪廓。

“當前,許多旅遊景區都存在過度開發,原生態的自然景觀遭到了破壞。在竹山的開發過程中,原生態將是一條不能觸碰的線。"諸城市金盛元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筆者,“我們要打造的是原生態的旅遊區,景區內具備有山有水以及農村食宿條件,再加上茂盛的植被、新鮮的空氣和優質的泉水,一定會讓更多的人能夠身臨其中享受大自然的饋贈。”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已經與諸城市金盛元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達成了建設“竹山生態農業與鄉村旅遊業綜合開發實驗示範區“的協議,用五年時間建立起以發展生態農業為主、觀光農業為輔、多種生物產業為補充的多功能示範試驗基地,對幾種主要糧食作物和蔬果研發“六不用“(化肥、農藥、農膜、除草劑、添加劑、轉基因) 有機循環農業科研計劃。增加生物多樣性,從秸稈、害蟲、雜草綜合開發利用入手,種養結合,實現元素循環、能量流動與生態平衡,達到改良土壤、固碳減排的效果,實現環境保護和清潔能源的充分利用。

“竹山是大自然給予諸城人民的饋贈,原生態自然景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得來不易,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保護好它的原生態韻味。”諸城市金盛元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筆者,原生態的竹山一定能吸引越來越多關注的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