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建國後,為漢朝留下了一個巨大隱患,後代的皇位根本坐不穩

封建制度是一種政治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宗室成員、王族和功臣分封領地。農民耕種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絕大部分產品交納給封建主。上層建築主要是以等級製為特點的封建制國家。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是以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宣揚傳統道德為主要內容。

劉邦建國後,為漢朝留下了一個巨大隱患,後代的皇位根本坐不穩


中國的封建制正式形成於公元前11世紀,結束於秦朝統一六國之後。

歷史上,秦朝統一了中國,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是,秦二世的暴政卻導致了各地爆發了農民起義。隨後,秦朝很快被推翻,劉邦奪取了中原,建立了漢朝。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雖然,在一些方面依舊承襲舊秦的管理制度,但是,漢朝還是有很多變化和創新。

劉邦建國後,為漢朝留下了一個巨大隱患,後代的皇位根本坐不穩


首先,我們談到的就是刺史制度。漢武帝在任時期,在各州設立了刺史,並派自己的親信前去擔任此職位,從而,可以全面地監察各地的郡守和王國丞相。仔細瞭解他們的品秩你會發現,刺史的官位並不及郡守和王國丞相,但是,刺史是皇帝親點的欽差大臣,具有一定威嚴。他們之間互相牽制,誰也不敢得罪誰,這就是皇帝設立刺史制度的高明手段。

關於利用刺史制度牽制地方勢力的手段,歷代皇帝都使用過。可是,到了東漢,刺史制度就發生了變化,更埋下了禍根。在當時,刺史被添加了新的權力:行政權和軍權。這就意味著:刺史成為了地方的州長官,成為了地方官員的上級,互相牽制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了,各州都擁有一定的實力,中央已經很難掌控,後來,漢末時期爆發的軍閥割據就是這樣導致的。

劉邦建國後,為漢朝留下了一個巨大隱患,後代的皇位根本坐不穩


其次,要說的就是漢朝時期的郡縣制和封國制並存。當時,所謂的王國和地方割據差異不大,而侯國需要受到地方所在的郡的監督。劉邦其實在建立了漢朝以後,就時刻思考著秦滅亡之後遺留的歷史教訓,在他看來:秦滅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搞分封,只有搞了分封,一旦有人反我,就會有人前來挺我幫助我。

在劉邦的管理下,分封必須是同姓王,也就是說:自己的兄弟叔侄這邊可以封王,而姨父舅舅那邊屬於外姓,不可以封王。被封到的王國面積有一個郡的大小,說的實際一點,就和地方割據沒有區別。

而且,在王國中軍隊是由自己招募的,官吏也是由自己委派的,錢幣也是自己鑄造的。如果,運氣好的話,被封的王國有一座礦山,甚至,好幾座礦山,就可以鑄造更多的錢幣,最後,所管轄的王國可能比中央政府還有錢。

畢竟,當時做出來的銅錢是沒有任何真假區分的,只要有礦就可以造。

劉邦建國後,為漢朝留下了一個巨大隱患,後代的皇位根本坐不穩


劉邦在死前,曾經斬白馬讓諸位大臣宣誓:只有姓劉的人才能封王建邦,如果,有異性稱王這,大家就可以聯合擊垮他。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異性不能封王的規矩就成立了,所以,縱觀歷史,你會發現:真正異性封王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數異性封王也都是追封的。

就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抗金名將岳飛,死了好幾十年才被追封為王,這只是一個名義上的追封,說的實際一點,有什麼意義呢?畢竟,這樣的追封對中央沒有一點威脅性,哪怕封幾十個上百個也只是個空殼罷了。當然,有個別的朝代是有封郡王的,並不是親王。

最後,就是郡王和親王是不一樣的,並且,有著明顯的區別。實際上,是為了有個名義上的區分。還有所謂的功臣,功臣是可以封侯的,一般情況下分為三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縣,鄉,亭。如果,是縣侯的話,可以享受整個縣的租稅,但是,治軍治民的話是不可以的,這不是他應有的權力,單單隻有賦稅。鄉,亭就不用多說了,所處地區變小,地位逐漸下降,就比如:當年的諸葛亮就只是個鄉侯,而劉備關羽更低,早年只是個亭侯。

劉邦建國後,為漢朝留下了一個巨大隱患,後代的皇位根本坐不穩


總的來說,王、侯這兩級是搞分封的重點,但是,這就沒事了嗎?

當然不是,中央依舊受到了赤裸裸的威脅,為什麼呢?所謂天子姓劉,那我這個稱王的也姓劉,如果,按輩分算的話,假如,這個人是當今天子的哥哥,在天子死後,這個當哥哥的劉氏王族去繼承皇位當皇帝也不算過分吧,再怎麼也輪不到其他人。其實,不管當皇帝的人姓不姓劉都無所謂,只不過,姓劉的同姓王,面對這唯一的皇位明爭暗鬥,勢必對中央的威脅更大。

這一點,也許是劉邦生前難以想象的。

劉邦建國後,為漢朝留下了一個巨大隱患,後代的皇位根本坐不穩


在劉邦有生之年,他們在各地還算安分,劉邦死後,這些人就變得不安生了,就比如後來爆發的七國之亂,隨後,漢景帝用武力鎮壓,平定了此事。可是,面對遺留下來的弊端,該來的終究要來,需要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光憑用武力只能緩解,只會不斷地積累問題,最終,在一定階段和條件下徹底爆發,可以說,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