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人如何度夏嗎?立夏時節看這些“夏”元素文物

圖片

《旱民爭水圖》

圖片

《月夜仕女圖》

圖片

《梔子花》

圖片

《仕女消夏圖軸》

昨天揚州迎來立夏節氣,雖溫度不高,但也預示著夏天的到來。如今,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及科技的發展,人們有了很多消夏解暑的選擇。那麼,在古代,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消暑度夏呢?記者昨從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找到了部分帶有夏天元素的文物,與大家分享這一抹“清涼”。

看古畫中的夏日物語

揚州博物館館藏書畫作品眾多,在不少作品中,都有與夏天相關的元素。在陳康侯的《柳蟬圖》中,畫面左側一條柳枝低垂飄逸,幾隻蟬或匐於枝頭或展翅飛動,通過畫面甚至都能夠感受夏夜群蟬齊鳴的景象。

與蟬相關的文物還有一件西漢玉琀,是揚博的“網紅”文物,出鏡率極高,不過,這個蟬可與夏天沒有什麼關係。“這是西漢的蟬,它當時是作為一種葬玉含在死者口中,是古人希望人死後可以像蟬那樣高潔、蛻變,以求來世永生。”揚州博物館保管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古時,人們還常用蟬自喻,表示自己的清高。

荷花也是專屬於夏天的一種植物,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時常出現在書畫作品中。揚州博物館館藏書畫中,以荷為創作主題的作品眾多,但具有十分濃厚的夏日氣息的,非華嵒(yán同“巖”)的《荷鷺圖軸》莫屬了。華嵒擅花鳥,與金農、鄭燮等人齊名。畫中鷺鷥棲於石上,羽毛蓬鬆,眼睛傳神,刻畫入微。荷葉色彩明麗,透出一股清新空靈之感,夏日感覺呼之欲出。

夏日裡,最濃烈的味道必然屬於梔子花,看到儀徵清代篆刻家、書法家吳讓之的《梔子花》,一股濃香便撲鼻而來,畫中,三枝折枝梔子花,枝條自右下向左上伸展,盛開的花朵飽滿潔白,枝葉墨色滋潤,整體構圖緊密,格調清新素雅。

畫卷勾勒夏天的人和事

除了以物為主題的書畫,以人物為主題的書畫當然也必不可少。揚州清代著名畫家王素的《仕女消夏圖軸》就描繪了一位少女身著清涼且飄逸的小衫,手握一把蒲扇,似在伸懶腰,少女身後,一盆荷葉鬱鬱蔥蔥,一隻荷花花苞向上伸展,畫面十分生動,一旁還有題字“暑消新雨後,人困晚涼天”。

王素的另一幅《月夜仕女圖》同樣十分恬靜,高大的梧桐樹下,一女子倚坐在山石上,面帶微笑,似在納涼沉思。另一側一垂髻小兒手執紈扇,倚靠石鼓沉睡正酣。空中一輪明月半掩在蔥鬱的梧桐葉下,描畫出一幅寧靜、幽遠的夏夜美景圖。

如果說這些都是夏日裡的恬靜,那麼,清代畫家塗林所作的《旱民爭水圖》,則展現了當時農民災荒飽受困苦的社會現實。炎熱乾旱的環境下,畫面左側兩男子搶奪一根竹竿,旁邊一老者拱手似要阻止,不遠處一農婦身體前傾擺手作呼喊狀。旁邊兩人推搡著正要踩踏水車,四周河流淺灘,阡陌交錯,樹木高聳,人物形態生動傳神,頗具動感。

保存不易,夏日文物較為少見

“與書畫相比,夏天的生活器具比較少見。”揚州博物館保管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夏日生活器具如涼蓆、蒲扇等,在漫長的時光中不易保存,所以文物不多,而玉枕、茶壺較為常見,也可視為與夏天有關的文物。

雖然古時沒有那麼多可供選擇的消夏器具,但古人仍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儘可能創造條件,“古時有一種竹夫人,類似現在的抱枕,古人睡覺時抱著它,起到涼爽的作用。”負責人介紹,竹夫人,是用竹篾編成的圓柱形物,中空,四周有竹編網眼,炎炎夏季,用竹編織的竹夫人是熱天消暑的清涼之物,可擁抱,可擱腳,而竹夫人根據使用者性別的不同,還有更好聽的別名,男子用稱“竹姬”,女子用則稱“青奴”。

本報記者 孔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