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都吃不上,還搞什麼學術?

前幾天,跟樓下一位保安侃了一會。結果他對博士的近似“輕蔑”,讓我感情很受傷,儘管我現在還不是博士。但我不得不吐露一下我的心聲。


他有些近乎在炫耀自己有幾套房產,一月收入過萬,再加之租房等等其他收入,確實不是一個博士所能比得了的。他說自己有個弟弟,在北京剛博士畢業,而且一畢業就將近三十歲了,還什麼都沒有。你博士又怎麼樣?不還是為沒有房子發愁?!


飯都吃不上,還搞什麼學術?

這的確是現實。但是我想說的是,博士就該這樣嗎?博士都過得這麼寒酸,怎麼喚起社會對於知識的尊重呢?


記得一位中科院院士曾經講過國內某著名數學家的故事,說這位數學家整個人沉迷於數學,其他一概不懂,不修邊幅,衣服穿的很寒酸。然後去國內某知名大學做數學講座,開始學生很憧憬見到這麼偉大的數學家,但是一個講座下來,很多數學系的學生鬧著要轉專業。此後,數學系再也沒有請過他。儘管人們依舊很尊重他,尊重他對於數學的痴迷,尊重他在數學中的成就,尊重他本人,但是卻並不想過他過的那種生活。因此,這位數學家並沒有起到好的示範作用,反而產生了壞的影響。如果他西裝革履、神采奕奕的那應該是另外一種情況。


追求更好的、有品質的生活是幾乎所有人的願望(個別的不講究的除外),因為很少有單純的為了知識而求知的人。大家都是希望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改變家人的生活。在當前比較功利的社會氛圍中,很難讓人不功利的看待讀書。

所以,只有通過讀書,讓讀書人過著有品質的生活,才能博得社會對於知識的尊重。

飯都吃不上,還搞什麼學術?

我不是第一次聽到別人對於讀書人的蔑視。在我工作期間就有人跟我說“讀的書、出大力”。還有就是,在一些地方,中學教師的工資不如打工掙的錢多,因此經常受到一些人的譏諷,說:讀大學又怎麼樣,不還是騎著破自行車上下班?!言外之意,大家都懂得。


前面說這麼多,我想社會還是應該關注一下研究生的生活境遇。大學畢業就二十三四歲了,已經到了自立的年紀。對於這一群體,不可能僅僅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就夠了。他們還需要體面的生活,他們也還有別的需求。


當然在這一點上,我們中國科學院大學做的還是很不錯的,中科院的研究生們大都可以體面的生活,經濟基本可以實現獨立。這也是中科院系統一直對本科生讀研有足夠吸引力的原因所在之一。至少在中科院讀研究生不用為生計發愁,不用伸手問父母要錢。因此,大家大都可以安心的做事情。而很多高校做的並不好,或者無法做到這一點,這與國家對學校經費的分配有關,當然還有其他原因。儘管國家也在努力做,但現在還沒有完全解決這一問題。


可能我的觀點會有爭議。比如一提提高研究生待遇,就有很多人出來反對說:研究生是知識的積累階段,你們要好好學習,把本領練好,將來畢業賺更多的錢。整個還是把研究生當做學生看待。但我認為研究生不是單純的學生,在中國現有的教育體系中,更像是一種合作關係或者僱傭關係。


對於自己,你給我多少報酬,當然不僅僅是錢的報酬,還有傳授知識也是另外一種報酬,我就做值這些報酬值的活。你把我當廉價勞動力,那我就做私活。要過體面的生活,不然我過去的同事該笑話我了,讀研究生把生活質量搞下去了,那就得不償失了。但總之,要讓研究生們體面的生活很重要,要喚起大家對於知識的尊重,不僅僅是口頭上喊,要在制度設計上給予切實的保證。要把激勵搞對,機制設計很重要。

來源:科學網博客;作者:王興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