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女法醫7》讀書隨筆:妄談生死

自己很少讀外國著作,或許是覺著自己目前的造詣“無力去讀”,更多的是看熱鬧。

對於這本在國外評價頗高的暢銷書,原諒我“又看了一場熱鬧”,既然是看了一場熱鬧,那對於書中的情節不想做過多的贅述,印象最深刻的是新猶太復國主義的橋段,更像是自己看多了美國大片,與以前看的國外書一樣,更多的是讓自己加深瞭解了美國的各種體制和異國風情。

帶著些許失望和懊惱,去看了豆瓣的書評,或許是評論中描述的那樣,這本就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推理小說,而是一個犯罪小說,而作者之所以用女法醫這麼一個視角,就是用於還原真實的世界和事情的真相,無關推理,更多的是對“生”與“思”的反覆探討。

記得小的時候,奶奶在灶臺前燒柴煮飯,十歲左右的自己剛剛對死亡有了模糊的認識,就在追問沒有多少文化但十分慈祥善良的奶奶很多究極問題:“人為什麼要去死?”、“人死了去哪”、“人死了去的地方是什麼樣子”等等,這些問題全是從自己幼時恐懼的心理出發,當時奶奶如何答覆的已經忘卻,但這個場景卻一直在腦海中永遠不能忘卻,跟其他和奶奶在一起的場景一樣,讓自己視為珍寶,存在自己心裡單獨的房間中。實然,在眾多孫子孫女以及外孫中,奶奶對自己是最好的,而我也堅信自己對奶奶是最親的,長大之後特別是有了自己孩子之後,自己經常會說“如果奶奶能活到現在,該多好,我一定會加倍對她好”,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但這並不影響憑此表達對奶奶的愛戴。

死亡是一個究極命題,有了不成熟思維的自己,執著的認為:人死後之後會去到一個特殊的地方,哪怕那只是一個特殊的磁場,一種特殊的存在,我也希望會有那麼一個地方。剛過而立之年的自己,在這裡妄談生死,誠然是青澀的,但此時的自己對死亡已經沒有多少的恐懼,我不想將這歸罪於生活的磨難多導致,我更想歸功於生命和成長和思想的成熟,記得當時奶奶突發疾病去世的那個雨夜,僅僅十幾歲的農村少年,坐在窗外的板凳上無聲的哭泣,看了一眼奶奶臨死的痛苦,無數次的回憶,都恨自己當時缺少勇氣去抱住奶奶,如果當時自己去抱住奶奶,或許會激發奶奶對自己的疼愛和生存的渴望活下來,當然這種可能性很小,所以在這裡更多的是反思:對當前的美好充分把握,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待”,珍惜依然健在的父母,收起因瑣碎生活和繁雜工作導致的壞脾氣,收起因物慾橫流導致的浮躁,儘可能的靜下心來,耐下心來,好好地對待他們,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以上妄談生死,或者是無關生死,畢竟自己才至而立。

《首席女法醫7》讀書隨筆:妄談生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