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記憶深處碎片

翻閱日曆,不知不覺四月已經過半,看見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步履匆忙,雖然看不清清秀的面容,但行路的方向總在前方。或許,我們越來越習慣疫情之下被“宅”的感覺,或許,我們越來越習慣了被約束的心,不在反覆糾纏。我不知道,我該如何約束自我按捺不住的內心,只有在我拿起筆,想寫點東西的時候,才能聆聽到記憶深處的碎片,並伴隨碎片碾壓出來的聲音。

聆聽記憶深處碎片


記得錢鍾書老先生在《圍城》裡說:似乎我們總是很容易忽略當下的生活,忽略許多美好的時光。而當所有的時光在被辜負被浪費後,才能從記憶裡將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積的灰塵,感嘆它是最好的。

是啊,人活的越長,隨眼界開闊,接人待物的增加,內心感知這個世界反而越來越少。生活隨時隨地總能把人和事物擊成無數的、不可辨認的碎片,而那些年少輕狂都在風動葉落中漏下去,能感知的也只有少數留存在那些斷續的書寫之中。

聆聽記憶深處碎片


《孝經》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構築了我們堅實而溫馨的避風港。然而,他們溫暖的雙臂卻無法永遠護佑我們這漫長的人生旅程。

今天,高三的孩子即將重啟校園生活,酸甜苦辣化作久違的期待,家長和孩子或許內心都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就像龍應臺《目送》中說的:“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因為,路在前方,放手讓他們去追吧!

青春的年華,終究歸於歲月的滄桑;稚嫩的夢想,碾碎於昨夜已醒的夢。無憂每次將“潛意識”深處零落的碎片轉化為文字,內心就不會為每一個飄然滑落於指尖的意象而轉輾反側。這些神秘而琢磨不定的情節肯定不會如我們平日吃的麵包、牛奶那麼現實,但終究是讓一個靈魂翅膀肆意飛翔的地方。儘管它有時是消極、逃避、甚至帶有一定的矇騙性。只有在現實中的“自我”辨識和認知引導下,紓解奴役自己內心的那份焦灼和不安。

聆聽記憶深處碎片


無憂不知道,以前所刊發的文章,算不算是眾人所謂的“心靈雞湯”。也不知道這些雞湯的濃度如何?有無救贖之意,但我對它都心存感激,雖然語言天梯的高度,一輩子都無法到達,我願意自如或晦澀地獨自用心記錄並行走著。在這個浮躁多於平靜的當下,其實是每個人生活的一種寫實的縮影,即時認知或是心理感受。從大的方面來講,我們總是因為要處理眼前的信息而擱置另外一些信息,大部分信息就像標籤一樣放在我們的大腦裡,眼前也在形成新的標籤。

總之,我們在平時呈現和交往中,記憶也並不是簡單的材料的存取,我們都會選擇性地注意、解釋和回憶某些事件以支持自己的觀點。

聆聽記憶深處的碎片有開幕,也必然有落幕。區別不過在於有些人剛寫了開幕的序曲,而有些人寫完了閉幕的致辭。而我呢,是否在人生的往日,已經漏過了無數的細節呢?如果是的話,那就做個深呼吸,讓沉澱的思緒浮上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