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最後一次轉機,輸在了兩個人的私心上

李定國的不世之功居然引起了國主孫可望的猜疑與嫉妒,深怕深得大西軍軍心而且以前與自己地位相當的李定國影響自己的大計,於是定計以召開軍事會議為名拘捕李定國。得到消息的李定國帶領自己的直屬兵力放棄湖南好不容易收復的地盤,避入廣西,從此避免同孫可望見面。當時南明政權的兩大支柱孫可望和李定國正式決裂。剛剛好轉的湖南戰局曇花一現。

明朝的最後一次轉機,輸在了兩個人的私心上


孫可望把重心放在篡位奪權上,而李定國卓越的戰略眼光分析全局。同孫可望併力恢復湖廣然後東進的計劃既不可能實現,就轉而另闢蹊徑,聯絡鄭成功共圖復興大業。他的戰略意圖是,同鄭成功會師,首先收復廣東,進而奪取埃建、江西、浙江、江蘇等省。如果這一計劃實現,全國形勢將大為改觀。然而,這一戰略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要看鄭成功的態度。

在新的形式下和戰略構想指導下,李定國於1653年從廣西出發,進攻廣東肇慶,同時早就派出使者,聯絡東南延平郡王鄭成功的海軍力量,希望東西並進。但一直等到肇慶之戰結束,李定國兵敗,也不見鄭成功軍隊的蹤影。

明朝的最後一次轉機,輸在了兩個人的私心上

所以1654年李定國再攻廣東之前,多次派出使者向鄭成功說明厲害,詳細商討了東西對進的細節和時間。李定國自己遵守信約,於1654年3月再攻廣東,約定在廣東新會與鄭成功會師,然而從3月一直等到8月,不見鄭成功一兵一卒,期間他和成功多次通信,多有諄諄告誡和切切苦求之語。

終於李定國孤軍堅持到12月,還是不見鄭成功有按約出兵的打算,獨木難支,此次廣東之戰以失敗告終,南明的最後一次中興機會也就付諸東流。

南明的歷史,讀來令人可嘆亦可哀。孫可望可以說是明清易代之際南明最優秀的的政治家,其治國理政,治理地方可算是一把好手,大西穩定雲南和貴州,乃至李定國在湖南廣西的軍事勝利。都與孫可望維持穩定的後方和能夠有充足的後方補給關係密切。李定國是優秀的軍事家,兩蹶名王的戰績和因時因地的戰略改變都說明了這一點,甚至鄭成功也是青史留名的優秀人物。

明朝的最後一次轉機,輸在了兩個人的私心上

然而這一批優秀的人才聚集,卻反而在相互內訌和扯皮中牽扯過多的精力。孫可望在大敵當前要忙著謀朝篡位。鄭成功主要目的是要維護自己的獨立地位。唯有始終不忘初心的李定國一敗於孫可望的猜忌,再敗於鄭成功的遷延。讀史至此,深堪浩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