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倒權臣、助宋仁宗親征的王曾,為何後來被罷免了宰相之職

在《清平樂》中王曾對呂夷簡專權很不滿意,兩人之間時常爭鬥。然而歷史上的王曾,雖與呂夷簡有爭論的時候,但彼此之間也有相互幫助的時候。

而且呂夷簡能夠成為宰相,也是多虧了王曾的推薦。可是呂夷簡與王曾,在朝政上存在諸多分歧,導致了兩人的不和。

最後宋仁宗把他們各打50大板,罷黜了兩人的宰相之職,王曾還被貶出了朝廷。呂夷簡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分析過了,那麼王曾又是因為什麼遭到罷免呢?

扳倒權臣、助宋仁宗親征的王曾,為何後來被罷免了宰相之職

1、前朝老臣

王曾歷經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到了宋仁宗時期,王曾已是一個前朝老臣了。前朝老臣都會被罷免嗎?也不一定。

宋仁宗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儘管朝政處理上,他不那麼完美,但他兢兢業業的作風還是值得讚賞的,只是他過於溫和的個性,限制了他的發展。

隨著年齡的增大,王曾在工作上有些力不從心。此時,宋仁宗正想要改革前朝的一些弊端,但是王曾一向謹慎、莊重,不敢輕易更改前朝舊制,因此顯得墨守成規。

然而,宋朝制度上的問題越來越多,比如冗官冗員,財政支出較多。同時年輕一代的革新派官員和前朝老臣之間,矛盾也越來越激烈,形成朋黨、互相爭鬥等問題。

扳倒權臣、助宋仁宗親征的王曾,為何後來被罷免了宰相之職

最主要的是,宋仁宗想要用自己提拔的青年才俊,比如,歐陽修、范仲淹、韓琦等人,為後來的慶曆新政做準備。

而王曾當年因為扳倒了,劉太后聽政時期的權臣丁謂,而在朝廷中樹有很高的威望。再加上他身居宰相要職,把控了很大一部分朝政權。

俗話說一朝君子一朝臣,如果宋仁宗不把王曾等老臣清除掉,宋仁宗做事就會礙手礙腳,無法施展抱負,新政可能會受到很大的阻力。

因此宋仁宗找了一個藉口,將王曾貶出了朝廷,這也是為改革打基礎。所以,王曾被罷免,主要是因為阻礙了宋仁宗改革。

扳倒權臣、助宋仁宗親征的王曾,為何後來被罷免了宰相之職

2、平息朝廷鬥爭

宋仁宗把王曾貶出朝廷,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平息朝廷鬥爭。因為北宋時期,外有強敵遼國和西夏,假如內部再不團結,那麼宋仁宗就會顧此失彼。誰都知道,堡壘從內部攻破,這樣朝廷就會岌岌可危。

然而以王曾為首的一派和以呂夷簡為首的一派互相爭鬥,形成了朋黨之爭。王曾看不慣呂夷簡的專權,經常反對呂夷簡提出的建議。

呂夷簡對王曾也是寸步不讓,兩人在朝堂經常激烈爭吵。這使得宋仁宗非常的煩惱,如何才能平息朝廷的爭鬥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們分開。

扳倒權臣、助宋仁宗親征的王曾,為何後來被罷免了宰相之職

如何分開呢?如果他們都在京城,是無法分開的。於是宋仁宗把王曾貶出朝廷,派往外地為官,這樣王曾就去了鄆(yùn)州(山東東平)。

宋仁宗這樣做,是想以此來告訴大臣們,要團結合作,不能意氣用事。為了政見分歧,形成爭鬥,最後受害的還是自己。

王曾被貶也說明了,大敵當前要精誠合作,不能為了自己的私利而互相拆臺。在這種情況下,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

扳倒權臣、助宋仁宗親征的王曾,為何後來被罷免了宰相之職

如果大臣們不以朝廷大局為重,為了爭輸贏,搞得朝廷上下一片混亂,不休不止,反而讓遼和西夏有機可乘。

宋仁宗貶黜王曾也是以儆效尤,希望其他大臣能夠引以為戒,把工作重心放在國家建設上,如何加強北宋的綜合國力,如何抵禦外敵,才是他們主要的工作。

罷免王曾,是宋仁宗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不得已而做出的行為。

扳倒權臣、助宋仁宗親征的王曾,為何後來被罷免了宰相之職

從宋仁宗的做法我們知道了,為什麼一家公司不希望員工互相爭吵,當員工彼此之間出現矛盾時,經理會出面調停,強調團結就是力量。

這就是說,任何人都不要去爭功,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做的,都是任務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我們沒有能力一個人完成所有的任務。

扳倒權臣、助宋仁宗親征的王曾,為何後來被罷免了宰相之職

所以功勞不要爭,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也爭不來。有分歧可以商量,君子和而不同,沒必要形成爭鬥。

古訓有云:立公心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宋史·列傳六十九》

​作者介紹:

肖邦:喜歡中國歷史,對歷史人物、事件有獨到見解。希望通過文字還原歷史的真相,揭開歷史中鮮為人知的秘密。瞭解歷史,掌握現在,擁有生活的智慧。

圖片:來自網絡

往期文章鏈接:

攻打西夏時宋朝戰敗,這鍋不僅僅是韓琦的,也是宋仁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