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同是一座山,有人覺得氣勢磅礴,有人覺得奇石嶙峋,有人覺得仙氣繚繞,有人覺得就是一堆石頭疙瘩。

同是一條河,有人感其川流不息,有人感其水天一色,有人覺得內裡藏龍,有人覺得就是一條水流。

同是一個人,有人認為他是自信有人認為他是驕傲,有人認為他是謙虛有人認為他是自卑。

同樣一件事,有人覺得是善的有人覺得是惡的,有人覺得是大事有人覺得是小事。

不同的畫家,畫出的山水各有神韻;不同的詩人,吟出的山水各有意境;不同的歷史學家,對同一事件的看法不盡相同。

而山還是那座山,河還是那條河,人還是那個人,事還是那件事。

每個人的心(阿賴耶識)都不同,所以各有其眼界、感受和“境界”——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在佛法裡,把一切境界分為三種:性境、獨影境、帶質境。

1性境

性境是阿賴耶識(第一因)裡的種子變現出來的“相對真實”的境界。這種境界不受第六意識影響,其包括一切“實際存在”的東西,比如眼就是眼、耳就是耳;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冷、熱、幹、溼就是冷、暖、溼、熱,當種子起現行把這一切呈現出來的時候,一個人並不能通過意識把山變成水、把冷變成熱。

性境在三境中是“相對真實”的存在,比如現代物理已經有了夸克、普朗克長度、弦等概念,但更細微處裡面究竟還有什麼真相我們無法看到,更不用說通過眼睛去看到。

“八識”都能緣(“緣”就是攀緣、接觸、和合的意思)“性境”;由此產生的“識”和“感受”稱為“現量”;不過,前五根(眼耳鼻舌身)能緣且只能緣“性境”,獨影境和帶質境前五識是“緣”不到的。性境沒有各種名相,比如沒有紅色和red這種稱謂,紅色就是紅色,當下感知。

2獨影境

獨影境是意識(第六意識)幻化出來的境界。比如“回想過去”和“幻想未來”在心裡產生的意象就屬於獨影鏡(這個時候的意識叫獨頭意識)。為什麼叫獨影鏡呢?因為這個時候意識所緣的對象不存在(佛陀比喻為空華兔角,就好像憑空出現的色彩和兔子頭上長角)。對於過去,阿賴耶識裡的種子已經起過現行了,種子已結果人已感果受報,所以已經沒有了“過去相”的那個種子存在,但意識還是去回想去抓取以至於產生這種虛幻的心相;對於未來,並無法真正預測阿賴耶識裡的種子會起怎樣的現行,卻去幻想將會發生的事情以至於產生這種虛幻的心相;所以這種“沒有真正所緣對象”的境界就被稱為獨影境。回想過去真實發生過的事稱為“有質獨影”,幻想未來並沒發生的事情稱為“無質獨影”;通過過去推測未來產生的心識叫做“比量”。

除了回憶和幻想未來造成的心相稱為獨影境,其他各種“不存在”的想象都可以成為獨影境,比如空華兔角、帶翅的老虎、把某人想象並描繪成長角的魔鬼或帶翅的天使……,這些都屬於獨影境——而且都為“無質獨影”。幻想從未有過的事物產生的心識叫做“非量”

沉溺於獨影鏡的人群會誕生藝術家或精神病患者。抽象畫(比如梵高的作品)、想象畫、純虛構的小說都來源於獨影境;在精神分析裡有兩個重要概念“移情”和“投射性認同”也源於獨影境,“移情”的精神病患者會把過去對其造成過心靈傷痛的人投射到當前類似的人身上,比如某移情患者(甲)在前段戀愛中受了傷,一直沒有忘記那個給她傷痕的戀人(乙),那麼她在下一段戀情會尋找和乙相似的人相戀(這叫甲的“內心投射”),在戀情中要求新戀人(丙)變成她心中乙,要求丙無論外在和內在都要和乙儘量相符,在這種關係中丙往往會感到不知所措和痛苦。如果丙因為某種原因(比如特別愛甲)而接受了這種“投射”而“改變”,就形成了“投射性認同”的關係,那麼這關係將越來越病態,如果丙的心理成分恰好有不少和乙相通的地方,那麼丙的分裂和痛苦還不會太多,如果丙和乙完全是兩種人那丙將變得人格分裂而痛苦不堪;而對於甲來說,她和丙的“相愛”從頭到尾都是一種“投射、幻想和療傷”,甲從來沒有真正地看見過“丙的真實”,甲沒有因“丙的真實”而愛上他,甲只是因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做出了這一切,這對丙是非常不公平的。還有原生家庭受過傷的小孩長大後喜歡在社會上“找爹找媽”或“當別人的爸媽”,形成畏懼權威欺壓下屬、或依賴或控制他人的習慣,這都是患者把內在過去的父母和小孩的意象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比如領導、下屬、戀人。

還有那些被關在精神病院裡幻想自己是蘑菇,是上帝的患者都是因為把獨影鏡當真所造成的。所以人,真的不要回憶太多,想太多,牽掛太多,不要老活在傷痛中走不出來。

夢境,也屬於獨影境,但不是所有的夢境都是獨影境(後面會說)。

3帶質境

帶質境是一種好比帶上有色眼鏡看世界的境界,分為兩種:真帶質和似帶質。

說帶質境前,先了解兩個概念:見分和相分。以眼睛做比喻,見分是能看見的主體(眼睛),相分是能見的客體(比如桌子椅子),不過佛法裡的“見“不僅指“眼睛的見”,相也不僅指眼睛所能見的相,八識都有相分和見分,還要記住一點:見分和相分是人為分出來的,其實他們同為一體互為所緣一個沒了另一個也就沒了,同出於一心。

什麼是真帶質呢?就是末那識(第七識)緣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境——比如阿賴耶識裡的各種種子,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山川河流;末那識只要“緣“上這些對象,所產生的境界為真帶質——因為這些對西昂都是阿賴耶識這個本質生出來的——沒有被意識再次上色。“夢境成真”這種現象就是“末那識”緣“阿賴耶識”裡的“未來可能要起現行的種子”而造成的,注意“可能”二字,因為種子會隨一個人之後的作為在起現行的時候有所不同,所以夢境成真這種現象有“類似”、“完全相符”和“不會成真”三種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夢境就不是“獨影境”而是“真帶質境”了;如果末那識緣外境(就是阿賴耶識裡的種子當下起現行,說到根本其實此時“末那識”還是在緣“阿賴耶識”裡的種子),一個人就能通過所謂的第六感感知某種“真相”——某地是祥和還是危險的、這個人是好意還是惡意、一個人的過去和未來……等等。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古今中外,那些巫師和先知,比如諾查丹瑪斯、埃德加凱西、出馬仙……他們在預測的時候總要陷入一種無意識(熄滅意識‘儘量和末那識、阿賴耶識連接),他有時候說得準有時候不準很多時候是模糊的,但如果嚴謹地去分析,又不能說他們所說的是模稜兩可的瞎蒙——有時候確實挺神奇的,原因就在於此了。至於準確程度如何?得看這些人和阿賴耶識連接的緊密程度——如佛陀完全和阿賴耶識連接了能看人無量劫的因果。這些說起來有些玄和複雜,不展開說了。

什麼是似帶質呢?就是意識(第六識)通過“分別、喜好、推度、總結”去緣“前五根、五塵、五識”而產生的一種心境。比如一個人在晚上看見一條繩子以為是蛇,還有本文一開始的那些看山、看水、看人、看事的不同感受和見解,這些都屬於似帶質,似帶質有時是比量有時是非量。嚴格上說,世人對這個世界的感知都是似帶質的——也就是說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副有色眼鏡。

性境、獨影境、帶質境這三種境界都屬幻境,因為他們反映的並不是世界的終極真相——就算是性境。執著這三種境界都會給人帶來痛苦和煩惱;但也不能排斥這些境界,因為他們都是阿賴耶識所生,所以本質上和真相為一體。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修行,其實是一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迴歸自性的過程。

比如一個小嬰兒,阿賴耶識裡的種子還沒遇緣起現行和被薰陶的時候,他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很懵懂;當他開始成長,種子起現行經歷他的命運並因他的選擇而熏習或清空種子時,他就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當他通過正確的選擇經歷該他所經歷的一切洗盡鉛華後,他就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只不過這個時候就已經有智慧了。

嚴格意義上說,我們人人都是活在幻覺中的心理患者程度不同罷了。完全沉溺於幻境中的人被稱為精神病;還能控制情緒和慾望,不偏激不被幻境所迷,不做出傷害他人和社會之事的人就稱為正常人,能了知這個世界的規則並有能力把這個世界建設得更美好就稱為聰明有能力的人。而大多人心靈深處無論是誰,都多多少少有些傷痕、迷茫和瘋狂的。但不要緊,佛說一切眾生本有佛性,無論世人被妄心牽扯得如何迷茫痛苦,那顆本有的真心卻永遠都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等待著所有人最終尋找到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