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民國大師”之一(轉)

導讀: 回到文學的本身,現在是互聯網的時代。互聯網上充滿各種文化交鋒,總有一股勢力,在試圖引導中國年輕一代,走向頹廢、抱怨、沉溺、盲從…….這其中,有情懷作家,有經濟學家,有知名學者,還有各種形形色色的大V,華麗文字情懷滿滿的心靈雞湯背後,其實是煲了很多麻藥的湯。

2

我上大學的時候,曾經有過作家夢想。也下筆寫過一些東西,現在想起來,無非就是一股子年少無知的衝動。

那個時期,很流行大師作品,因為當時的說法是:民國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象林語堂、梁實秋、胡適、徐志摩、傅斯年、張愛玲、郁達夫……,書店裡滿滿都是他們的作品。

我讀書習慣快速閱讀,喜歡奧沙利文打檯球的那種快節奏,如果讀得慢,我的腦子一定會分神。如果一本書晦澀難懂,不得不慢慢閱讀的話,我多半看不下去,很快就換另一本。

當時不到一個學期,愣生生看了二十來本大師作品。回憶起來,這些大師的作品,很多文筆優美,特別是散文和人文作品,充滿了花前月下詩情畫意的情調。背誦部分精華片段下來,談戀愛或者裝B都綽綽有餘。

3

很多年過去,回頭再翻翻這些大師作品,已經沒有了那種情懷感動,反而越發覺得其中充滿了無聊、矯情和空洞,還有居高臨下的優越感。

從清朝被推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三十多年的時間,我們80年代改革開放,到現在也是30多年時間。

民國的30多年,整個國家事實上是分裂狀態,民生艱難,戰亂延綿,前面是各路軍閥大戰,後面是日寇侵華,再然後是兩種命運之爭。可謂山河破碎,百姓苦不堪言,整個國家置身懸崖邊上,往後一步就是萬劫不復的無底深淵。

4

民國的民生

而在這些大師的作品中,我幾乎讀不出那個時代的脈搏,沒有那個時代的民生疾苦,沒有將士們浴血奮戰的悲壯,沒有國家危難關頭的緊迫感,甚至沒有多少普通人的人文關懷。

所謂大師,大多數都是玩弄個人情調和情懷。我摘錄一些大師們的著名詞句:

都是平常感情,都是平常言語。偶爾碰見個詩人,變化出多少新奇詩句。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胡適

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的風雨,我要去接你。

——梁實秋《送行》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或得則吾生,不或則吾滅。

——徐志摩《致梁啟超》

人生不過是午後到黃昏的距離,茶涼言盡,月上柳梢

——徐志摩

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遠是自己的主角,不要總在別人的戲劇裡充當著配角。

——林語堂《人生不過如此》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林徽因《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張愛玲《愛》

……

這些都是這些文學大師的名句。除了花前月下詩情畫意,還有一點情懷雞湯,有多少歷史厚重?有多少時代的苦難痕跡?

民國時代,教授們的工資待遇都特別高。雖然國家財政極其困難,民國政府對這些高級知識分子,從來沒有吝嗇過。工資高到什麼程度?我查閱了一下資料,赫赫有名的梁實秋先生,當年擔任青島大學圖書館館長,月薪400大洋,而當時20元大洋已經可供三五口之家一月的吃穿用度。換算到現在,普通城市家庭開支一萬左右的話,梁先生的工資相當於月薪20萬。

5

民國教授的高工資貴族般生活

這麼高的工資,過的當然就是貴族生活。在那個時代,整個國家社會的識字率不超過20%,這些貴族知識分子,還享有知識上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下面是一則傳播很廣的民國教授軼事:

傅斯年、李濟還和裘善元同在重慶參加一個宴會。宴會結束,主人特別為他們三個人僱好了滑竿。六個抬滑竿的工人守在門前。第一個走出來的是裘善元,工人們見他是一個大胖子,大家都不願意抬,於是互相推讓。第二走出來的是李濟,剩下來的四個工人看比剛才出來的還胖一些,彼此又是一番推讓。等到傅斯年最後走出來的時候,最後的兩個工人一看,嚇了一大跳,因為傅斯年比剛才的兩個人都胖得多,於是兩個工人抬起滑竿轉頭就跑,弄得請客的主人甚是尷尬!

貴族一般的知識分子,柔美深長的情懷文字,高高在上的生活。怪不得那麼多人,都懷念那個知識分子的貴族時代。

後來再瞭解這些民國大師的私生活,可謂溫飽思淫慾的典範,三妻四妾還不夠,出牆出軌多的是。這些貴族般知識分子的私生活,緋聞不斷,名媛圍繞,各種紅袖添香各種香豔故事。

6

民國的名媛和知識分子合影

在他們的身後,是列強的肆意橫行,是日本帝國的虎視眈眈,是民生的舉步維艱,整個國家都沒有什麼重工業能力,連簡單的槍炮都生產不好。

閒情逸致的時

導讀: 回到文學的本身,現在是互聯網的時代。互聯網上充滿各種文化交鋒,總有一股勢力,在試圖引導中國年輕一代,走向頹廢、抱怨、沉溺、盲從…….這其中,有情懷作家,有經濟學家,有知名學者,還有各種形形色色的大V,華麗文字情懷滿滿的心靈雞湯背後,其實是煲了很多麻藥的湯。

2

我上大學的時候,曾經有過作家夢想。也下筆寫過一些東西,現在想起來,無非就是一股子年少無知的衝動。

那個時期,很流行大師作品,因為當時的說法是:民國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象林語堂、梁實秋、胡適、徐志摩、傅斯年、張愛玲、郁達夫……,書店裡滿滿都是他們的作品。

我讀書習慣快速閱讀,喜歡奧沙利文打檯球的那種快節奏,如果讀得慢,我的腦子一定會分神。如果一本書晦澀難懂,不得不慢慢閱讀的話,我多半看不下去,很快就換另一本。

當時不到一個學期,愣生生看了二十來本大師作品。回憶起來,這些大師的作品,很多文筆優美,特別是散文和人文作品,充滿了花前月下詩情畫意的情調。背誦部分精華片段下來,談戀愛或者裝B都綽綽有餘。

3

很多年過去,回頭再翻翻這些大師作品,已經沒有了那種情懷感動,反而越發覺得其中充滿了無聊、矯情和空洞,還有居高臨下的優越感。

從清朝被推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三十多年的時間,我們80年代改革開放,到現在也是30多年時間。

民國的30多年,整個國家事實上是分裂狀態,民生艱難,戰亂延綿,前面是各路軍閥大戰,後面是日寇侵華,再然後是兩種命運之爭。可謂山河破碎,百姓苦不堪言,整個國家置身懸崖邊上,往後一步就是萬劫不復的無底深淵。

4

民國的民生

而在這些大師的作品中,我幾乎讀不出那個時代的脈搏,沒有那個時代的民生疾苦,沒有將士們浴血奮戰的悲壯,沒有國家危難關頭的緊迫感,甚至沒有多少普通人的人文關懷。

所謂大師,大多數都是玩弄個人情調和情懷。我摘錄一些大師們的著名詞句:

都是平常感情,都是平常言語。偶爾碰見個詩人,變化出多少新奇詩句。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胡適

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的風雨,我要去接你。

——梁實秋《送行》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或得則吾生,不或則吾滅。

——徐志摩《致梁啟超》

人生不過是午後到黃昏的距離,茶涼言盡,月上柳梢

——徐志摩

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遠是自己的主角,不要總在別人的戲劇裡充當著配角。

——林語堂《人生不過如此》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林徽因《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張愛玲《愛》

……

這些都是這些文學大師的名句。除了花前月下詩情畫意,還有一點情懷雞湯,有多少歷史厚重?有多少時代的苦難痕跡?

民國時代,教授們的工資待遇都特別高。雖然國家財政極其困難,民國政府對這些高級知識分子,從來沒有吝嗇過。工資高到什麼程度?我查閱了一下資料,赫赫有名的梁實秋先生,當年擔任青島大學圖書館館長,月薪400大洋,而當時20元大洋已經可供三五口之家一月的吃穿用度。換算到現在,普通城市家庭開支一萬左右的話,梁先生的工資相當於月薪20萬。

5

民國教授的高工資貴族般生活

這麼高的工資,過的當然就是貴族生活。在那個時代,整個國家社會的識字率不超過20%,這些貴族知識分子,還享有知識上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下面是一則傳播很廣的民國教授軼事:

傅斯年、李濟還和裘善元同在重慶參加一個宴會。宴會結束,主人特別為他們三個人僱好了滑竿。六個抬滑竿的工人守在門前。第一個走出來的是裘善元,工人們見他是一個大胖子,大家都不願意抬,於是互相推讓。第二走出來的是李濟,剩下來的四個工人看比剛才出來的還胖一些,彼此又是一番推讓。等到傅斯年最後走出來的時候,最後的兩個工人一看,嚇了一大跳,因為傅斯年比剛才的兩個人都胖得多,於是兩個工人抬起滑竿轉頭就跑,弄得請客的主人甚是尷尬!

貴族一般的知識分子,柔美深長的情懷文字,高高在上的生活。怪不得那麼多人,都懷念那個知識分子的貴族時代。

後來再瞭解這些民國大師的私生活,可謂溫飽思淫慾的典範,三妻四妾還不夠,出牆出軌多的是。這些貴族般知識分子的私生活,緋聞不斷,名媛圍繞,各種紅袖添香各種香豔故事。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