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與嵩山十大歷史故事

名人與嵩山十大歷史故事

乾 隆 遊 嵩 山

蒐集整理:常松木

乾隆,即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清朝入關後第四代皇帝,年號乾隆, 1735-1795年在位。清世宗雍正的第四子,自號十全老人,廟號高宗,史稱乾隆帝。

乾隆十五年(1750年),因“大道鹹淳,至治翔洽,加以年穀順成,謳歌遍野”,乃修唐虞巡守之典,翠華臨幸,修禮同律,來祭祀中嶽嵩山。他選定秋八月之吉日,陪同老太后攜皇后並率文武百官100餘人,乘坐鑾輿離開北京。九月二十七日,由孟縣渡河,當晚住孟津。二十八日,由孟津出發,路過洛陽渡洛水,駐蹕洛之南原。二十九日,駕幸龍門,登西山賓陽洞,後渡伊水,東涉香山寺,當晚駐蹕李村。三十日辰刻,駕過緱山,“將到軒轅,先驅傳諭,俾接駕者可以瞻仰皇容,勿庸俯伏。”當地群眾雲集關內,並制彩亭香案,歡迎鑾駕。乾隆皇帝見這麼多的老百姓都高高興興地迎接他,便當即下令:“髦老民婦,各賜白金一錠。”這時,百姓便夾道高呼“萬歲、萬萬歲!”未刻,乾隆一行到達少林寺,並夜宿少林寺方丈室,共寫下詩3首,聯語4副,匾額5塊。當時,登封正值大旱,禾苗乾枯,群眾心急如焚,可就在這天晚上,雷起少室,下起了傾盆大雨,“實可謂聖駕所臨,恩膏隨至”。群眾萬分高興,歡呼之聲,遍於巖谷。乾隆帝見此情景,便制詩一首:“明日瞻中嶽,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禪靜,寺據萬山深。樹古風留籟,地靈夕作陰,應教半巖雨,發我夜窗吟。”現在,這首詩還刻在少林寺大雄寶殿前的乾隆御碑上。

十月一日,天晴日朗,風和景明。早上,乾隆帝駕輿從少林寺出發,龍旗鸞章,輝映林麓,隨從前赴後擁,不多時,來到會善寺。當他看到嵩山這塊奧妙無窮的寶地時,詩興大發,便又制詩一章,詩曰:“外方多寶地,淨域闢雲關,太少無窮奧,於茲見一斑……”這首詩寫出了嵩山的特點是無窮奧妙,這便是我們現在屢稱 “嵩山天下奧”的確切依據。同時還御賜題楹聯一副:“一曲香泉應洗缽,千峰花語不沾水。”聖駕在會善寺少憩而出,渡雙溪橋,幸唐碑前,覽觀碑頌,讚譽書法之絕,而後下馬,入嵩陽書院觀漢柏,登藏書樓,瞻眺峻極、玉柱諸峰,徘徊良久,稱道諸峰奇佳。在嵩陽書院,他聯想起唐玄宗李隆基為求長生,四處尋求煉丹的道士,為自己煉丹,欲使自己成仙,遂感嘆嘲諷而制詩二章,有詩句:“虛誇妙藥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諷刺唐玄宗李隆基為求長生,尋道煉丹,怎麼不把精力用在多多培育英才上呢?

出嵩陽書院,乘馬徐行至萬歲峰麓,聯想起漢武帝遊嵩,聞山呼萬歲,加封萬歲峰之典故,遂稱萬歲峰為佳山。快到中午時,乾隆皇帝來到中嶽廟下榻,行宮設在中嶽廟內東北角的三清殿前,扈從排鑾儀,鴻臚太常司達儀禮,協律郎奏國樂。駕由遙參亭,至天中閣外下馬,入登峻極殿,御製“嵩高峻極”額,並親詣香案行禮,禮畢駐蹕行宮,御製謁岳廟詩二章。一曰:“正正堂堂地,巍巍煥煥京,到來瞻氣象,果足慶平生。愜我長年願,陳茲祈歲情,忽聞鸞鶴韻,疑有列仙迎。”這首詩說明了乾隆皇帝到了堂堂巍巍的中嶽廟,滿足了平生之願,既寫明瞭中嶽廟當時的盛景,又寫出了他遊覽中嶽廟的愉快心情,此詩碑現鑲嵌在三仙殿西牆上。另外黃蓋峰後滴水棚的巨石上也刻有此詩。其間,越南國臣屬數人,來向中國皇帝進貢,先到北京,聞皇帝出巡南下,即跟蹤追至登封。越南國人呈上貢品後,乾隆皇帝打開貢箱,看到玉如意9只(其中水晶1只、雲碧2只 、白玉2只、翡翠1只、黃瑪瑙1只、紅白瑪瑙2只)共五種顏色,配為九五之數,造型生動逼真,雕工極為精細,個個玲瓏剔透,均裝在鑲有紫檀木座的黃錦匣內,心裡非常高興。初二日黎明,致祭中嶽嵩山之神。鴻臚太常陳禮儀,協律郎48人奏樂,司儀官贊引,乾隆帝躬詣行三獻禮。禮畢,御製詩一章。詩曰:“明湮(左為衣字旁)親舉備宮懸,德並高峰峻極天。秩視三公伊古重,名尊五嶽匪今然。會其有極神如在,允建於中道豈偏。月(右上八下十)蠻願陳心所原,篤生申甫佐蕃宣。”

然後,乾隆帝乘輿登嵩高峻極峰,數百人前呼後擁,排成長蛇陣登山。浩浩蕩蕩到達峻極峰,遂賜極頂名為鳳凰山,並在山頂壘石為臺,舉行祭典儀式,乾隆帝身穿蟒袍禮服,站在臺上,文武百官分立兩旁,先由48人組成的樂隊奏國樂,接著舉行拜禮,並誦讀祭文。禮畢,放鶴入雲際,御製詩《登嵩山華蓋峰歌》,以記登臨。詩曰:“嵩高峻極周雅談,居中鎮東西朔南。宇宙以來鮮比參,幸巡秩祀駐釋參(左有糹)……二十四峰左右鹹,中為華蓋尊且嚴。下視羅列如孫男,不須縷指其名拈。少室三十六峰尖,曏者背者都包含。以河不帶潁為襟……”蹕回至黃蓋峰,又放鹿、鶴各三,以彰恩被庶物至意。未刻,駕臨山麓,只見男女老幼,萬民百姓齊擁馬前瞻仰。乾隆帝俯順輿情,為攬轡少停,乃入御營設宴,除諸王和大臣以外,凡是修祠宇道路的人員,““鹹得與榮焉”。是日,又特下制,謂登封為望秩之所,宜沛優施,並蠲免了第二年的全部租賦。晚上,仍駐蹕御營。

初三日,皇太后、皇后的鑾駕自少室而來。乾隆帝親自迎接,並和皇太后同入嵩陽書院。午刻,皇上先行,皇太后、皇后乘輦從嵩陽書院出發,東行去中嶽廟,老幼婦女,跪在路旁迎接御駕的有數千百人,皇上各賜賚有差。晚上,皇上奉皇太后駐蹕御營。御營設在中嶽祠東門外,行宮在東門內,行殿崔巍,兩相輝映。諸王大臣,分駐左右。並御製新月詩一章:“過雨琉璃潔,入冬蝦蟆冷。武帳冰夜窗,疏天影遐嶺。怡情在深(右為穴)寥,流藻契虛靜。可惜別嵩山,未一攬清景。”乾隆帝稱道嵩山景物之美,表現了他留戀不捨的心情。 初四日黎明,乾隆帝想起這次遊嵩,操勞了眾百姓。同時,又天降大雨,解除了三年大旱的災情,實為聖福所在,念中嶽之神鍾毓英靈,決定將越南貢品9只玉如意賜於中嶽廟道士收藏保存,作為震山之國寶,專供每年祭祀之用。命人把國寶移放在大殿嶽神像前,點燃巨型蠟燭一對,宮燈12只,並在大殿前增設香案12張。當玉如意陳列在香案上時,奇光閃爍,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按國祭大典配齊各類供品。參祭人員按規章儀制,依次列跪殿前月臺和參拜臺上。24名道士分立兩旁,各執樂器,誦唸經文,鴻臚太常司儀禮,協律郎48人奏國樂,司儀官贊引,乾隆帝身著蟒袍禮服,誦讀祭文,躬親獻禮。禮畢,已是凌晨時刻,乾隆帝御駕先行,皇太后、皇后相繼起鑾,東出景店,是日,駐蹕密縣。初五日,鑾輿由鄭州還都。

乾隆這次嵩山之行,寫下了大量詩歌,少林寺、會善寺、嵩陽書院、中嶽廟現在都還有御碑亭。少林寺方丈室因乾隆帝住過,至今仍稱為龍庭。中嶽廟現有其行宮遺址,他作的詩歌盡數收入乾隆五十二年《登封縣誌》。現在,嵩山地區還廣泛流傳著《配寶瓶》、《無樑殿》、《雙龍衣》、《御封都督九龍》、《塔林數塔》、《翁仲》等乾隆遊中嶽的傳說。


名人與嵩山十大歷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