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在統一江南時還勢如破竹,為何在北伐遼國時卻連遭二連敗?

導讀

“天水一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期,正如陳寅格所說的:“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

但是,“弱宋” 也是“天水一朝”的標籤之一。蓋因北宋在軍事上素有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特點,不僅在對外重大戰役中勝績寥寥,更是在公元1127年,被金國攻破都城開封,最終釀成“靖康之恥”的悲劇。“弱宋”之名可謂實至名歸!

北宋在統一江南時還勢如破竹,為何在北伐遼國時卻連遭二連敗?

那麼,宋朝在軍事(對外)上的孱弱,是因敵人太強,還是自身太弱呢?今天,我們就來剖析北宋初期對外的二大戰役,搞清楚為什麼在統一江南之戰中還勢如破竹的北宋軍隊,卻在北伐遼國時慘遭二連敗的原因,下面詳解。

北宋為何能在統一江南之戰中勢如破竹?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趁周世宗柴榮逝世的時機,發動陳橋兵變,兵不血刃地滅了後周,建立宋朝。而後,趙匡胤就以原後周兵力為基礎,開始了武力統一中原的征程。

趙匡胤的統一戰略很明確,就是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他先是趁著割據湖南的周氏政權內訌之機,以假途滅虢的策略,以出師湖南協助平叛為名假道荊渚,從而一舉消滅了荊南、武平兩個割據政權。

隨後趙匡胤一鼓作氣,他採取水陸並進的戰術,先逼降後蜀、再強攻滅亡南漢、出其不意攻陷南唐。而見機不妙的吳越則望風而降。至此,趙匡胤統一了江南。

北宋在統一江南時還勢如破竹,為何在北伐遼國時卻連遭二連敗?

北宋之所以順利統一江南,既有軍事上的原因,也有當時大環境的影響。

  • 趙匡胤繼承了後周強大的軍事力量

“周世宗當天下四分五裂之餘,一念振刷,猶能轉弱為強—— 馬天驥。

後周世宗柴榮是一名雄才大略的英主。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任賢舉能而且吏治清明,從而使後周具備了統一天下的軍事實力。

“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就是柴榮提出來的,他已做好統一天下、開創新紀元的準備。但可惜天妒英才,他年僅39歲就病逝了。但他給趙匡胤留下了強大的水、陸兩軍,而趙匡胤也延續了柴榮的統一戰略。

  • 充分發揮水軍與步兵優勢

江南地區水路縱橫,各諸侯國沒有大規模的騎兵,都是以水軍及步兵為主。而水軍與步兵正是北宋(後周)的強項,北宋採取以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方法,逐個消滅江南諸國。

  • 趙匡胤戰略得當

首先,“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設置得當,其次是荊南、湖南地理位置扼要,兩地不僅南北相鄰,更為關鍵的是,從荊南、湖南向東可攻南唐,向西可取後蜀,而向南又可攻擊南漢。

因此,趙匡胤攻佔了荊南、湖南,就掌據了戰略主動權,為各個擊破江南諸國創造了條件。

北宋在統一江南時還勢如破竹,為何在北伐遼國時卻連遭二連敗?

  • 大勢所趨

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成立了幾十年後,江南割據政權、各諸侯國內部已積重難返。如割據武平的周保權就因為內部叛亂,竟自取滅亡將北宋引狼入室,從而給了趙匡胤攻佔荊南、武平的機會。

而南唐後主李煜則“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滅亡在情理之中。

南漢後主劉鋹則只相信宦官,只有自宮的大臣才能得到他的重用。另外,他因為荒淫無度,導致朝政糜爛不堪,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後蜀末代皇帝孟昶,不但以奢侈為樂,而且親佞遠賢。趙匡胤曾批評他:“

汝以七寶飾此,當以何器貯食?所為如是,不亡何待!

綜上所述,北宋能夠統一江南,一是趙匡胤採取的戰略戰術得當;二是北宋從後周繼承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三是江南割據政權及各諸侯國內部早就積重難返,被統一的大勢已不可逆。

不過,北宋在攻打北漢時卻遇到了麻煩。

四次出擊終滅後漢:暴露北宋軍隊弱點

按照“先南後北”的戰略規劃,在江南地區大局已定的情況下,趙匡胤將目光轉向統一中原的最後一個目標:北漢。

公元968年,北漢皇帝劉鈞病逝,內部陷入王位爭奪戰。趙匡胤趁機出兵攻打北漢,但因遼國出兵援助,最終無功而返。

北宋在統一江南時還勢如破竹,為何在北伐遼國時卻連遭二連敗?

公元969年,趙匡胤再次御駕親征北漢,這次雖然接近攻破太原,但再次因遼國出兵援助,最終功虧一簣。

公元976年,在完全統一了江南後,趙匡胤第三次北伐北漢。這次趙匡胤準備充分,兵分五路誓要踏平北漢,但天不遂人願,趙匡胤在“燭影斧聲”疑雲中瘁死,加上遼國又出援兵,宋軍只好班師回朝。

公元979年,趙光義吸取了前三次北伐後漢,均因遼國出兵救援而功虧一簣的教訓,採取了“圍城打援”的戰術再徵北漢:兵分兩路,一路圍攻太原;一路阻擊遼國援軍。這次終於如願拿下太原,北漢滅亡。

強大的宋軍竟然要四次出擊,最終才依靠兵力數量優勢打敗了小小的北漢。宋朝軍隊的弱點在此次戰役中暴露無遺。

  • 宋軍不擅打硬戰

後漢地處燕趙之地,自古就民風強悍,其國雖小,但戰鬥力非江南諸國可比。宋軍一碰上硬茬戰鬥力就下降,暴露出其不擅打硬戰的弱點。

北宋在統一江南時還勢如破竹,為何在北伐遼國時卻連遭二連敗?

  • 宋軍不擅攻堅戰

攻堅軍需要的是耐性及韌性,但宋軍這兩方面均欠缺。在第二次北伐時,宋軍已接近攻破太原,實際上,只要宋軍再堅持一段時間,危如累卵的太原城就會崩塌,但宋軍卻提前撤走了。

  • 宋軍臨場應變能力差

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要保持不敗除了未雨綢繆外,還必須能根據實際情況果斷應變。但宋軍在這方面明顯不足,四次北伐北漢,其中有三次就因遼國派出援軍而撤退,就充分說明了宋軍應變能力之差。

  • 宋軍畏遼如虎

遼國援軍一出,宋軍就退兵,這成了固定套路,由此可見宋軍確是畏遼如虎。為什麼呢?除了遼軍戰鬥力強悍之外,更重要的是,

遼軍擁有無敵的騎兵,這才是真正讓宋軍發怵的地方。

在最後一次北伐後漢時,宋軍是提前在石嶺關、鎮州設伏才打敗了遼軍,並不代表宋軍能在運動戰中可以打敗遼軍。

趙光義為什麼要北伐

“燕薊不收則河北之地不固,河北不固則河南不可高枕而臥”。——呂中。

公元936年,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為了獲得契丹的支持,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

燕雲十六州是北方的戰略要地,失去這個戰略屏障,中原王朝就會無險可據,而北方遊牧民族則可長驅直入進入中原。這就意味著,北宋的北部邊境是無險可據的,遼國從燕雲十六州就可直達北宋都城開封。

北宋在統一江南時還勢如破竹,為何在北伐遼國時卻連遭二連敗?

另外,奪回燕雲十六州也是為了獲取重要的戰爭資源:戰馬。當時中國有兩個地方出產戰馬,一是東北(包括在燕雲十六州之內),二是西北。但這兩個地方分別被遼、西夏所佔,這也是宋朝軍隊只能以步兵為主的原因。

所以,在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後,北宋下一步的戰略目標,就是要從遼國手中奪回燕雲十六州,以確保對遼國的戰略優勢及獲取戰馬。在這種情況下,宋、遼之間爆發戰爭已不可避免。

趙光義北伐戰略及路線選擇

在戰略上,要奪回燕雲十六州並守住這十六州,就必須將遼國勢力逐出燕山以北。這樣,北宋只要派重兵扼守燕山三道及山海關就能禦敵於外。

而要從中原攻取燕雲十六州,由於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正常情況下只有三條常規路線可選:

東路:從河陽或雄州進軍攻佔涿州、幽州(遼南京),而後再取莫州、瀛州。

此路線雖然可直達幽州,但由於地形寬闊平坦,特別適合遼國的騎馬作戰。所以,從此路線攻取幽州是難度最大的。

中路:從飛狐口進軍,攻打蔚州、幽州。

西路:從雁門關出發,先攻佔寰、朔、雲、應四州,再取蔚州、幽州。

趙光義兩次北伐,第一次選擇從東路進攻,第二次則選擇了三路並進的策略。而兩次北伐都是在東路被遼國騎兵打垮,可見,選擇從東路北伐是一個錯誤。

北宋在統一江南時還勢如破竹,為何在北伐遼國時卻連遭二連敗?

趙光義

很明顯,趙光義的北伐戰略就是“幽州戰略”。即先攻佔幽州,然後以幽州為基地逐步收復其它十五州。

這是基於幽州戰略地位的重要性而做出的決策。早在隋唐時期,幽州就是北方的軍事重鎮、交通中心和商業中心,而開封水陸兩路均可直通幽州。所以,如果北宋控制了幽州,就相當於扼住了燕雲十六州的咽喉,從而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趙光義北伐為什麼失敗

在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後,趙光義又馬不停蹄地開始北伐遼國。但令人意外的是, 挾橫掃江南諸國餘威北伐的宋軍,卻遭遇二連跪,不僅沒有達到攻佔幽州的目的,反而從此失去了對遼國發起戰略進攻的能力,被迫轉入戰略防禦狀態。

(一)、第一次北伐(高粱河之戰):宋軍戰術完敗致先勝後敗,失去攻佔幽州絕佳機會

公元979年,趙光義從東路進軍直取幽州。此戰宋軍兵力達30萬,而遼軍兵力只有20萬,宋軍在人數上佔據絕對優勢。

戰役開始後,宋軍勢如破竹,很快就對幽州形成圍攻之勢,但急切難下,雙方形成僵持之勢。

隨後遼軍援兵入場。宋軍在高梁河慘遭遼軍圍殲,趙光義情急之下,只好乘驢車一路狂奔至金臺屯,此時毛驢再也跑不動了,趙光義定睛一看,發現其它人已被遠遠拋在身後,這才定下神來。

此戰宋軍(趙光義)敗的不冤,因為不僅在戰術上完敗,而且此戰也將宋軍機動性差、應變能力差的弱點再次暴露無遺。

北宋在統一江南時還勢如破竹,為何在北伐遼國時卻連遭二連敗?

  • 戰術上完敗

趙光義率30萬大軍長驅直入深入遼境,不知道是過於自信,還是被之前的勝利衝昏了頭。此時宋朝將帥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沒有形成梯隊進攻,也沒有設置側翼互相呼應。

我們知道,在戰場上犯了錯誤就會被懲罰。果然,發現宋軍破綻的遼軍將計就計,故意引宋軍深入遼境。事實上,在宋軍包圍幽州的同時,宋軍的敗局已定,因為宋軍已不自覺地陷入了遼軍的反包圍圈中。

  • 北伐路線選擇錯誤:以步軍對抗騎

宋軍以步軍為主,而遼軍則騎兵強橫。

在這種情況下,宋軍應避免與遼軍在開闊地帶遭遇,但是,宋軍所選的北伐路線(東線),恰恰是適合大規模騎兵作戰的地形,宋軍揚短避長之舉乃自取滅亡之道。

而遼軍也不放過這難得的機會。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率遼軍精銳騎兵,在高粱河圍攻宋軍,宋軍雖人數佔優,但無法抵擋遼軍的騎兵衝擊,終於潰敗。

  • 應變能力差

宋軍在急切不能攻下幽州的情況下,沒能預判出遼軍下一步的動向。也沒有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竟然沒有主動分兵去攔截遼軍的援軍,最終形成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在戰場上,對陣雙方是你死我活的對決,而不是菜雞互啄式打鬧。在瞬息萬變的情形下,任何一個遲疑都是致命的,因為你的對手不會放過任何機會。

在征討北漢時,宋軍已暴露出機動性差、應變能力差的問題,但因為北漢實力有限,而且內部早已積重難返,宋軍才依靠人數優勢拿下了北漢。

但在面對強大的遼國時,宋軍自身的弱點被放大了,而且屋漏偏逢連夜雨,不僅北伐路線選擇錯誤,還遇上了主帥戰術失誤,最終導致慘敗,從而失去了攻佔幽州的最好一次機會。

北宋在統一江南時還勢如破竹,為何在北伐遼國時卻連遭二連敗?

(二)、第二次北伐岐溝關之戰:舊問題未改善,又暴露出新問題,慘敗

公元986年,知雄州賀令圖等邊將上書:“契丹主年幼,國事決於其母,其大將韓德讓寵幸用事,國人疾之,請乘其釁以取幽薊。"建議朝廷出兵攻遼,趙光義認為這是個好時機,於是再次北伐遼國。

此次北伐趙光義兵分三路:

東路:難曹彬為主帥,米信為副,率宋軍主力以緩慢行軍的戰術向幽州(遼南京)進發,目的是牽制遼軍主力。

中路:以田重進為統帥,出飛狐口(今河北淶源)。

西路:以潘美為主帥,楊業為副,出雁門關(今山西代縣北),攻取關外諸州,再與中路軍會合,然後揮師東進,從北面與東路軍夾攻南京。

但在實戰中,遼軍卻有的放矢。蕭太后決定發揮騎兵的特點,利用平坦廣闊的地形,先打垮東路的宋軍,再逐一擊它兩路宋軍。

蕭太后用精銳騎兵擊潰了在東路冒進的曹彬部。此後,宋軍三路人馬無法統一協調,最終西路軍又被遼軍擊敗,只有中路軍因及時撤回,未受任何損失。

此次北伐慘敗,宋軍還是敗在自己手裡。因為宋軍不僅沒有改善在第一次北伐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反而又暴露出了新問題。

北宋在統一江南時還勢如破竹,為何在北伐遼國時卻連遭二連敗?

岐溝關之戰示意圖

  • 遙控指揮跟不上戰場節奏

此次北伐,趙光義事先已擬好作戰計劃,前線將領必須嚴格按作戰計劃執行,如需更改計劃必須經他同意。而趙光義則坐鎮開封遙控指揮。

這有點像現代戰爭的模式。但是,古代沒有電報及無線電,戰場信息的傳遞存在延遲的現象,從而會造成延誤戰機嚴重的效果。如東路軍曹彬已戰敗,但其它兩路主將要等趙光義的通知才知道信息,這不可避免地耽誤了最佳決策時機。

  • 文官指揮武官

西路軍楊業建議在撤退時據險防守,阻擊遼軍,以保護民眾安全南撤。但不懂軍事的監軍王銑(文人)卻逼楊業與遼軍正面交鋒,而主帥潘美此時也進退兩難,不敢得罪王銑。最終造成楊業負傷被俘,從而絕食而亡。

關鍵時刻,如果由不懂軍事的文人來做出最終決策,結果是可以想象的到的。

綜上所述,趙光義北伐失敗的原因:

北伐路線選擇錯誤(兩次均選擇走東路)。導致北宋的步兵在平坦廣闊的地形上,遭到遼國騎兵的正面衝擊,豈有不敗之理?

戰術失誤、臨場應變不足。第一次北伐時,宋軍被誘敵深入,並被遼國反包圍擊潰,完全是個人戰術失誤造成。

指揮方式已跟不上戰場節奏。具體來說,就是趙光義“遙控“指揮的方式,無法跟得上戰場的節奏,這是第二次北伐失敗的一個原因。

北宋在統一江南時還勢如破竹,為何在北伐遼國時卻連遭二連敗?

四:以文官指揮武官。在第二次北伐中,文官王銑指揮武官楊業打仗,結果造成楊業負傷被俘。

正是由於宋軍存在著以上的“BUG“,才導致了兩次北伐遼國均以失敗告終。

結語

雄才大略的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期間經過勵精圖治,任賢舉能,使後周具備了統一天下的軍事實力。而趙匡胤在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北宋後,以後周兵力為基礎,開始了武力統一江南的征程。

而此時江南割據政權及各諸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內部已積重難返,危機重重。這就給了趙匡胤各個擊破的機會,而趙匡胤也抓住機會,採用正確的戰術完成了統一江南的大業。

但在征伐北漢的過程中,北宋的軍隊暴露出了遇強則弱、畏遼如虎的致命弱點。

在統一了中原以後,為了確保對遼等遊牧民族的戰略優勢,將遊牧民族勢力逐出燕山以外,同時也為了搶奪戰馬資源,趙光義決定發動北伐。

但在兩次北伐遼國的戰役中,宋朝軍隊均遭到了慘敗。原因首先是宋軍選擇了錯誤的北伐路線(東路),導致遼國可以用精銳騎兵衝擊宋軍的步兵;其次,宋朝在實戰中不僅搞不切實際的“遙控“指揮,而且還讓不諳戰術的文官來指揮武將作戰;另外,宋軍在戰術選擇及臨場應變上也是問題多多。

總的來說,以步兵做為主力,用“遙控“方式指揮作戰,並以文官來管理武將的北宋軍隊,已經失去了在大規模戰役中擊敗遼軍的能力。而採取戰略防禦或防守反擊戰術才是北宋軍隊的選項,事實上,從” 岐溝關之戰 “後,北宋已無能力再次主動發起對遼北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