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農業學大寨

由於大寨精神曾經的失落,中國農業和農村出現了一系列不應該出現的問題。近年儘管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但是大寨的精神應該繼續成為中國農業與農村發展和建設的主要精神力量。

  在中國農業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曾經有一個很響亮的名字,或者說是一面鮮紅的旗幟,而這面旗幟現在卻再也無人提起了。而這個名字對於50歲以下的人們來說,很可能沒有什麼印象。這個名字就是大寨。大寨的全名是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大寨大隊。現在公社沒有了,被稱為大寨鎮。大寨大隊也成了大寨村。

  大寨地處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城東南部,全村有220多戶人家,510多口人,1.88平方公里,海拔為1162.6米。這裡屬太行山土石山區,由於長期風蝕水切,地域形成了七溝八梁一面坡的形貌。這裡窮山惡水,七溝八梁一面坡,自然環境惡劣,群眾生活十分艱苦,後進行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開闢層層梯田,並通過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因此,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肯定和表揚,並於1964年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從而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

  農業學大寨,要學大寨哪些方面?一個是學大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大寨人改造虎頭山,三戰狼窩掌,硬是把滿是石頭的山溝改造成種植農作物的梯田。前兩次改造,修好的梯田都被洪水沖毀了。支部書記帶頭人陳永貴帶領社員還要第三次改造狼窩掌。鄉親們說,這事如果沒有陳永貴帶頭,狼窩掌可能就幹不成了。陳永貴說,如果三戰不成,還要四戰、五戰,直到把狼窩掌改造過來。

  大寨人在冰天雪地裡,苦幹了一個冬天,終於完成了任務。狼窩掌,這條最兇暴的山溝到底被治服了!第三次治理狼窩掌的工程建成後,經受了幾十年來幾十次洪水,其中包括1963年那場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的考驗,仍然穩如泰山。

  又經過五個冬春,大寨人在虎頭山上的7條山溝裡壘起了總長15裡的180多條大壩,修下了2條盤山渠,2個小水庫,3000多個魚鱗坑、蓄水池;把300畝坡地壘成了水平梯田;把4700多塊地修成了2900塊,還新增加了80多畝好地。

  大寨人就是這樣用自己的雙手,改造了窮山惡水,改造了虎頭山的七溝八梁一面坡。從1953年到1962年間,大寨人把200畝山樑地大部分圍起二尺高的地埂,400畝坡地修起道道堰,變成水平梯田。7條溝裡全打出道道石壩,造出80畝好地。基本條件的改善,促使全村糧食生產不斷提高。平均畝產從130斤上升到770斤。這期間向國家賣糧食170萬斤。

  大寨湧現出一大批英雄模範人物,除黨支部書記陳永貴之外,還有現任大寨集團董事長、當年的鐵姑娘郭鳳蓮,鐵肩膀梁便良,大寨第一個女共產黨員宋立英,還有她的丈夫、大寨艱苦奮鬥的代表人物賈進財。這些光彩的名字曾經閃耀在大寨、閃耀在山西、閃耀在全國。

  當然,我們也要承認,農業學大寨進入到文革年代,有些事情就變了味。大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極“左”思潮的影響,例如,從原來按勞分配評工分,一度改為政治評分,破壞了按勞分配的原則。但這應該是大寨的支流,改變不了大寨精神的主流本質。

  在當時農業學大寨的過程中,有些地方搞形式主義,也使得學大寨的過程偏離了正確的方向。這是當時極“左”思潮帶來的後果,不能算在大寨的頭上,更不能認為,大寨精神也失去了實際的意義和價值。

  在農業戰線上,大寨精神就是突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當年大寨遭了災,他們謝絕了國家的救濟,硬是靠著自己的努力,生產自救。這樣的精神是中國農民最突出品質的象徵。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有不少地方的集體經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衝擊。大寨精神再也無人提起了。我以為,這是中國的一個重要的損失。

  由於大寨精神曾經的失落,中國農業和農村出現了一系列不應該出現的問題。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向國家伸手,多要錢糧,有意識地讓自己掛上國家級貧困縣的牌子,甚至為被評為國家級貧困縣而歡呼。這種沒出息的行為,那些地方政府官員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是多麼大的精神扭曲呀!

  我們也看到,今天中國農業在發展的道路上,科技含量在逐步提高,一些地方通過組織生產合作社,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的收入。儘管出現了這樣的變化,但是大寨的精神應該繼續成為中國農業與農村發展和建設的主要精神力量。

  今天要學大寨,就要學大寨人的自立與自強的精神。中國農業的確相對落後,但是,我們的各級地方政府在扶持農業發展的時候,一定不能忘記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重要作用,一定要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的重要作用。要善於發現這樣的人才,善於使用這樣的人才。中國的農民本身是存在著無限創造力的,關鍵是看我們能不能提供給他們發揮這種創造力的機會和環境。

  當年的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學人民解放軍,這其中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我們不能輕易把我們寶貴的財富就這樣丟掉。這是對我們那些英雄前輩的不敬。我們這樣對待他們,心裡應該是有愧的。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我們是不是有必要把這些優秀的文明成果重新拾起來,進一步發揚光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為順暢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