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突圍》定位自己,你才能抓住職場上的機會

如果你身邊有一個學經濟的朋友,相信你會經常聽到他稱自己為“理性人。”這是一個什麼含義的稱呼呢?其實這是經濟學中最基礎的一個假設,他假設每個人都是自私同時又是理性的,會努力地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這也是經濟學的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他們探究問題,都是從利益二字出發。

在《奇葩說》中的學教授,就是一個典型的理性人,在他看來,許多選擇、決策都可以通過比較利益大小來解決,甚至於職場,也可以從利益的角度來解構,並進而得出在職場上,如何根據利益最大化原則來做出全局最優解。

《認知突圍》定位自己,你才能抓住職場上的機會

而在《認知突圍》這本書中,就體現了通過經濟學的視角觀察到的世界,有知識、時間、大腦、成功、認知等方面的解讀,雖然觀點突破常識,但因為嚴謹的論證而令人信服,也體現了蔡壘磊拔高人們認知的寫作初衷,雖然本書結構清晰,但如果從職場的角度看待本書,也能夠更大程度地突破認知。

在職場上,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定位

在蔡壘磊,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給自己定位,定位就像紮根,只有對自己定位準確,才能夠找到合適的發展道路,進而逐步走向成功。但是,因為大腦容易受到外來評價的影響,人正確地定位自己是很困難的事情。

一個朋友設計專業的,本身很優秀,成績總是專業第一,還拿了國獎,去年畢業時進了家公司,在和公司談合同的時候,她唯唯諾諾,不敢討價還價,生怕公司不要,因為他覺得初出校門的自己沒有競價的資本。後來在試用期時,她才發現自己的工作能力遠超應屆生,甚至快要比得上老員工了。然後就跟我訴苦,說後悔談合同時沒有還價,等過了幾天,又跟我說,公司招的應屆生中,她工資最低,低了1000,如果早知道自己這麼值錢,當初就應該還下價。

《認知突圍》定位自己,你才能抓住職場上的機會

這也是許多人在職場中常見的問題,不懂得正確給自己定位,喪失了許多原本有可能得到的機會。

不過,在蔡壘磊看來,全面評價自己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大腦經常採用片面的事情來思考,這就導致得出的評價非常片面。比如說看到自己做了件好事,就會認為自己是好人,但之後如果多喝了一瓶奶茶,又會指責自己是一個沒有自制力的人,對自己的評價總是在變化,自然就無法正確地定位自己。

缺少了正確的自我定位,自然就導致做出的決策不符合實際情況,舉步維艱,就比如朋友因為低估自己的價值,導致工資遠低於同一批進入公司的人,增加了許多後期的麻煩。

《認知突圍》定位自己,你才能抓住職場上的機會

相比遇見機會,你應該專注於培養能力

除了定位自己,每個職場上的人還應該專注自己的職業發展。這一點許多人都在做,但關於為何這樣做,大多數人的回答都停留在賺錢這一層面。而蔡壘磊則從專業技能與運氣的角度,講述了為何要發展專業技能。

蔡壘磊並不認可許多人說的“機會太少”,在他看來,每個行業都充斥著機會,甚至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有更多的機會冒出來,而這些人之所以抓不住機會,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

缺乏能力,不僅導致他們抓不住機會,甚至當機會來臨時候都不能夠察覺到,讓機會白白流逝,而那些能夠抓住機會的人,往往是早有準備的。

先進世界最年輕的500強之一的小米公司,就是積攢了足夠的能力,然後再抓住機遇騰飛而起的。小米公司創立的2010年前後,推出了大量低價手機,適應了當時普及智能手機的趨勢,進而實現了野蠻生長。但創立這家小米公司的雷軍,曾經在金山公司擔任超過十年的ceo,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其餘五個人,無不是相關領域的傑出人物,憑著這些能力,小米公司才得以實現快速崛起,反觀當時許多說要做手機的企業,沒有一家能夠向小米公司這般生長。

《認知突圍》定位自己,你才能抓住職場上的機會

在意識到培養能力的重要性後,許多人會擔心錯過機會,喪失了發揮能力的舞臺,但在蔡壘磊看來,這是中想法是錯誤的,因為世界的發展從來不是靜態而是動態的,能否抓住機會,永遠取決於自身,因為機會永遠都會冒出來。

對於每個人來說,定位自己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的影響涉及到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關於你職場技能的培養,對每個人來說,成功的機會非常少,卻又非常多,關鍵就在於是否有能力抓住機會,及時變現,同時,也不同擔心缺少機會,或許機會會轉瞬而逝,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機會,只要你有能力抓住。

《認知突圍》定位自己,你才能抓住職場上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