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的前身是“路村”,還是“潞村”

運城的前身是“路村”,還是“潞村”

運城城門

運城又稱‘’路村‘’,是元代在路村的基礎上建城的。過去當地老百姓習慣叫運城為‘’路村城‘’。


運城的前身是“路村”,還是“潞村”

古運城西門外的河流與城牆

路村作為村落,不知初建於何時,大概的位置就在今市區黃河大廈路村街一帶。叫路村的最早說法是因在姚暹渠以北住了十幾戶姓路的人家而得名,後隨著人員的增多,便有了現在的路家巷。其名見載於碑文者則始見於金末元初。至元廿二年(公元1285)河東按察使王利用《復立解州運司碑》記載:“解州恃鹽鹺之利,世為名郡,故曰豐寶軍,亦曰興寶軍。曩者主鹽之官與州有隙,遂置司於路村,以至閭井蕭條,居民鮮少,於今五紀。”這是迄今為止看到最早的有關“路村”的記載。至治元年(公元1321)所立《鹽池神廟碑》亦云:“我聖朝之開創也,太宗英文皇帝,百度肇新,丞相臣耶律楚材以經費為名,薦姚行簡為解鹽使,置司於路村”“至元廿九年改為都轉運鹽使司,徙置路村,置解鹽使司。”這些碑文是關於“路村”最早的文字記載。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宋濂主修的《元史.食貨志》亦說:“河東之鹽,出解州鹽池。……中統二年初,立陝轉運司,仍置解鹽司於路村。”這是“路村”之名最早見於正史的最好證明。


運城的前身是“路村”,還是“潞村”

鹽池

“村”所以被今下誤寫為“潞村”,可能與運城鹽池生產的食鹽有關。運城鹽池在歷史上有稱“河東鹽池”“安邑鹽池”“苦池”“鹺池”等多種稱謂。元代於路村築鹽務專城,運司由解州移駐於此。明清延用“路村鹽池”“運城鹽池”,也稱“路池”,生產之鹽名為“路鹽”。由於路鹽從水中撈採,有人遂將“路池“路鹽”加上“三點水”,就變成“潞池”“潞鹽”。後來,地點講究約定俗成,路村也成了潞村。

還有幾種說法:一是食鹽在明清時代名氣大於地名,也將潞鹽生產地的地名改為潞村;二是地名雅化、統一而為之;三是曾仰豐於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在自流井任川南鹽務稽核所任經理時,應商務印書館之約於1936年編寫《中國鹽政史》時誤將運城生產的路鹽認為是潞安府生產的,所以給路鹽加了三點水。以後地名隨潞鹽名聲大振而改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