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石油知識:石油會被採完嗎?

2019中石油知識:石油會被採完嗎?

石油對於人類太重要了,它已成為現代社會中不可缺少的能源。石油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中所佔比例達到40c70以上,同時,它又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石油的形成至少需要數百萬年。所以,石油會被採完嗎?這是一個生活在石油已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現代人時常會想到的問題。

在20世紀60-70年代,國際上曾流行過“石油儲量短缺、石油工業很快步入窮途末路”的傳言。這些“預言”似乎也不是危言聳聽,因為:第一,世界石油年消費量在1950-1970年的20年間增加了3倍(從40億桶增至165億桶),平均年增長率達到了15.6c70;第

二,按照以往的7.5%的歷史平均年增長率計算,20世紀的最後30年(1971-2000年)間,石油的總需求量就達1300億桶;第三,從1850年石油工業開始興起到1970年,全世界總共消耗了近4000億桶石油,而到1971年,人類所有探明的石油儲量才有5200億桶。為了滿足所預測的需求量,到2000年前大約還需增加4萬億桶儲量。顯然,全世界很難在短短的30年內再找出如此巨大的石油儲量,在這種“石油不久就會枯竭”的悲觀論調影響下,70年代的石油價格暴漲。

但是,1970年從後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並非像這種悲觀論調所預言的那樣,在1971-1996年的26年中,世界石油總產量僅為5760億桶,在20世紀最後的幾年中,全世界的石油探明儲量以年平均4.26%增加。全世界並沒有進入所謂的石油短缺時代,而是在供需基本平衡、儲量充裕的狀態下穩步地發展著。

其次,經歷了70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後,人們加快了尋找新的替代能源的步伐,世界天然氣探明儲量明顯快速增加,從1971年的40萬億立方米增至1996年底的150萬億立方米,近幾年的增加量更大,天然氣的使用量也在不斷擴大,它在一次能源構成中的比例已由1971年的16u/o,增至目前的近30%。

再者,隨著人們對石油地質理論的深化,許多新型油藏,比如遍佈世界各地的“低熟一未熟石油”及加拿大阿爾伯達和委內瑞拉奧裡諾科產出的超重油砂的儲量等十分可觀。此外,全球各地還有上百個未經勘探的沉積盆地,隨著技術與資金的積累.這些地區很可能會有新的油氣資源發現。

中石油知識:怎麼能讓房頂不漏水

當然,從長遠看,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也許會更多地受制於需求而不是供應,而且,對環境保護的關注也迫使人類不可能無節制地擴大使用石油。從全球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天然氣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了石油,這既是動向也是規律,一些產油大國也相繼成為產氣大國。目前已出現了天然氣替代石油的強勁趨勢(天然氣發電廠、燃氣鍋爐、天然氣/液化氣汽車等)。核能、太陽能以及儲量極大的天然氣水含物的全面開發利用也將進一步緩解石油需求的壓力。

據此,可以大膽地預言,人類對石油的開發利用不會陷於需求旺盛而供應枯竭的尷尬境地。

對一個油田而言,很難肯定說出它的歲數。但無論對於石油地質工作者還是普通民眾來說,“油田的壽命”都是一個十分吸引話題。

根據對開採歷史較長的美國油田的統計,在美國的74個油田中,油田壽命最短的為14年,最長的可達近90年,平均為46年。一般來講,一旦油田無法再獲得經濟效益時,就可視為“壽終正寢”了,但有時出於社會、政治等方面的需要,國家或油公司也會賠本繼續開採的。

迄今為止,人們只能採出部分地下已發現的石油。一般說來,每採出一噸原油就會有兩噸原油被遺留在地下,一旦採用新技術提高了原油的開採率,就可以相應的延長油田的壽命。比如,一個油田原來的石油採收率為300-/0,應用新技術後,將採收率提高到600-/0,就相當於把油田的壽命延伸了一倍。當然,提高地下石油的採收率也會使一些油田死而復生,在我國玉門油田、克拉瑪依油田等老油田,經過技術改進以後,一些已“退休”的油氣區由於提高了採收率,使這些“老”的油氣區重放光彩。

地下的地質情況是十分複雜的,我國大陸上壽命最長的延長油礦始建於1905年,當時的原油年產量僅有幾噸,後來達到了幾百噸,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已80“高齡”的老油田的產量達到了15萬噸。如今,在石油地質、石油工程科技人員的努力下,這個耄油田的產量一直呈上升趨勢。

當然,一個油田的原油採出速度不能過快,否則會造成地下水淹沒了油層,使油田生產力嚴重受損。

一個油田壽命的長短涉及多種因素,而不斷地探明新的石油可採儲量,提高原油的採收率,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是延長油田壽命的主要保證。

目前的石油地質理論認為,石油的形成需要數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時間,因此,在我們積極地尋找、開採石油的同時,絕對不可浪費這種雖然豐富但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能源。正像一位哲人告誡的那樣:我們今天所消耗的能源並不是從祖先那裡繼承的,而是從我們的子孫後代那裡“借”來的!

更多山西國企考試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sxgqz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