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布依風情最為濃郁的地方——酒醉的灣子

人們對原生態的追求,從沒有像今天這樣迫切。懷舊是人類的天性,城市越建越大,公路越修越多,卻有那麼一部份人在逆行,嚮往以前藍藍的天、清清的水、原生態的食材。喜歡看史志,挖掘古老的傳說,體驗純樸的民俗民風。

令人著迷的風土人情就像醇厚的老酒,讓人沉醉。

文明是城市和經濟的產物,而“山排斥偉大的歷史,排斥由它帶來的好處和壞處”——法國史學家布羅代爾對山地和文明作了這樣的論斷。

在貴州正是這些綿綿無盡的山脈,延緩文明對“淨土”的侵蝕,在貴州六盤水的灣子就是這樣一個依然保持著“原生態”的濃郁民族風情的地方。

第一次對灣子留下印象是緣於幾隻蚊蟲——“蠓蠓”。那一年,把車停在灣子的北盤江橋邊買東西,車裡鑽進來幾隻“蠓蠓”,咬了幾口,手臂立刻紅腫了起來。而賣東西的人見我們大驚小怪就說,前些年有一位外地女子嫁到他們這裡,就因為受不了“蠓蠓”的叮咬而含恨離婚了。

第二次是在一個夏日的夜晚,從都格來發耳。一路上只有北盤江的水靜靜地流淌,路邊的大山也都黑黝黝的,伸手不見五指,到了以翁時,突然看見滿天的星斗,那些星星還不停地一閃一閃。這一幕讓人驚愕不已,等把車停下,車燈關掉,才看清哪是什麼星斗?那是成千上萬的螢火蟲在一閃一閃,滿天飛舞。

有了這兩次的經歷,從此就特別關注灣子了。

灣子在北盤江畔,妥倮屯腳。這裡竹影娑婆,芭蕉搖曳,果樹滿山,梯田層層,好一派亞熱帶風光。

大約是這裡地勢開闊,水流平緩的緣故,多年之前,水城到盤縣公路未修之時,兩岸群眾往來均靠渡船擺渡,於是就有大渡口這個地名。

在大渡口的下游幾百米處,有一個有一百五十年的古渡口叫“陰騭渡”。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以為是“櫻之渡”,還讚歎這個名字頗有東洋味道。

“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旮旯”,“水仲家”指布依族村寨多依水而居住,樹木環繞,其中的榕樹為布依先祖定居標記。所以,要想尋找布依寨子,潺潺流水的河邊,樹木蔥綠的林中便是。

六盤水布依風情最為濃郁的地方——酒醉的灣子


布依人家多心靈手巧,其中最能展現布依女性藝術天賦、審美情趣的莫過於布依刺繡。

《後漢書》:“西南夷,知染彩紋繡”的記載,也就是生活在雲貴高原的布依先民,在漢王朝時就創造和運用了染、織、繡的技藝了。

生長在貴州大山裡的許多民族沒有文字,包括布依族也沒有本民族文字,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創制的布依文未能普遍推廣。但聰慧的布依女性把本民族的審美觀念、信仰內涵、族群記憶、歷史傳說通過刺繡表現了在服飾上。像DNA一樣代代相傳,民族服飾就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書。而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從服飾、刺繡、蠟染、剪紙等作為文化、習俗、歷史的載體方面看,女性是文化傳承創造的主體。

布依服飾多為青、藍、黑、白四色為主。婦女所穿的八幅長裙,用棉線編織圖案,行走在田間地頭,左右搖曳而沙沙作響。

在四季常青的榕樹下的吊腳樓,是布依民居的顯著特色。吊腳樓有兩層或三層,以瓦蓋之。底層堆雜物,圏養牲口,樓上住人。點綴著陳舊木紋原色的,是掛在屋簷下火紅的辣椒和金黃的稻穀。

六盤水布依風情最為濃郁的地方——酒醉的灣子


和吊腳樓裡的米酒一起散發著誘人香味的還有“舌尖上的灣子”的頭等招牌菜——精肉鮓,油亮的臘肉和金黃的土雞湯都讓出主菜的位置,甘當配菜,“為他人做嫁衣裳”。

當月亮升起,朦朧娑婆的月光籠罩著灣子時,嗩吶、月琴、洞簫、木葉、笛子就輪番登場了。熊熊篝火的火光照亮著每一個人的臉,遊客醉了,村民笑了。

撩人的樂器聲摻合著朦朧的月色,是酒醉的灣子最為浪漫的時刻,更是散發著青春荷爾蒙的布依青年男女捕獲愛情的時刻。

與世無爭的灣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灣子、美麗而浪漫的灣子,願灣子原生態的醉人氛圍能天荒地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