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如何破解“朱之文”的困境?——讓法治的陽光驅散欺凌的陰霾

如何破解“朱之文”的困境?

讓法治的陽光驅散欺凌的陰霾

【看點】如何破解“朱之文”的困境?——讓法治的陽光驅散欺凌的陰霾

4月15日,朱之文兩名“粉絲”酒後強行踹開他家大門引發關注。4月18日,單縣公安局發佈通告稱,兩名男子被行政拘留十日。

最近看了多篇關於“大衣哥”朱之文家大門被踹的文章,很多感觸。朱之文是一位老實善良的農民,因為有唱歌的天賦,不僅受到全國人民的關注,家庭經濟條件也得到很大改善。但朱之文依然是那樣善良淳樸,盡力為家鄉多做好事,盡力幫助村民解決困難。令人遺憾甚至讓人憤怒的是,朱之文的善良被當成懦弱,很多村民利用他、戲耍他甚至欺負他。

我認為,朱之文的境遇不是個例、也不僅發生在農村,在整個人類社會中都廣泛存在。這類問題的本質就是欺凌,也就是以強凌弱,一方長期蓄意或惡意欺負他人。其中最為常見的案例往往發生在校園,欺凌者蠻橫霸道,有時糾集多人,對其他同學進行欺負。欺凌本質上是一種暴力,但表現形象又與傳統概念中的暴力有所區別,主要是欺凌的具體手段不那麼血腥和激烈,比如常見的欺凌手段包括語言的嘲諷、侮辱、威脅,身體的推搡、傷害,社交的排擠、孤立,財物的損壞、勒索等。

欺凌一般並不造成法律概念上的重傷、輕傷等嚴重的身體損害後果,所以往往並不容易被發現。欺凌對人的傷害主要體現在心理和精神層面。欺凌造成被欺凌者長期生活在緊張和恐懼中,對孩子而言,不僅影響性格,也會影響智力發育。打架鬥毆往往是短期的暴力衝突,雙方一般勢均力敵。欺凌卻是以強凌弱,往往蔓延很長時期。欺凌不僅帶給受害者長期痛苦,也滋生了欺軟怕硬、以強凌弱的不良風氣。所以,欺凌是瀰漫在人類文明中的陰霾。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的成就之一,將是以怎樣的態度和方式預防和處理欺凌現象。

網絡上很多人為朱之文抱不平,也有很多人提出,他為什麼不買套房子搬到城裡去住?他沒有必要與這樣的村民為伍!但問題是,朱之文具備搬到城裡生活的經濟條件,但那些生活在農村、也被戲耍欺負、但沒有條件在城裡買房的農民怎麼辦呢?難道老實善良的人被戲耍、被欺負以後就只能逃離嗎?難道遭受欺凌的學生就只能轉學嗎?難道對那些蠻橫霸道之人就沒有辦法、只能聽之任之嗎?朱之文的遭遇不僅促使我們思考欺凌的問題,也督促我們思考背後的原因以及從制度上破解的路徑。

最近幾年,在我國校園中發生了一些令人觸目驚心的校園欺凌案件。我一直清晰記得2016年接受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欄目採訪的一個案件。在當年6月1日那個本來屬於孩子們最快樂的日子,青海一位15歲少年不堪忍受幾位同學長期的欺凌,留下遺書服藥自殺。那期節目的標題就是《致命的欺凌》。一個積極的現象是,國家越來越重視校園欺凌問題。2016年4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室發佈了《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這是我國在國家層面發佈的第一份專門預防和處置校園欺凌問題的政策。後來,教育部又聯合相關部委發佈了具體治理方案,天津人大還專門制定了一部地方法規來解決這個問題。重視校園欺凌,不僅能夠更好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也能從根本上培育社會文明。所以國家重視解決校園欺凌問題是必要的、迫切的。

【看點】如何破解“朱之文”的困境?——讓法治的陽光驅散欺凌的陰霾

青海15歲服毒自殺少年留下的遺書,稱難忍同學欺凌

解決欺凌問題的關鍵還是法治建設。以強凌弱是叢林法則,單靠個人難以有效解決各種欺凌問題。那些長期遭受欺凌的學生甚至家長都難以解決其遭受欺凌的局面,朱之文也難以自行解決當前面臨的困境。依靠個體解決欺凌現象,要麼就是容忍承受,要麼就是逃離躲避,要麼就是奮起反抗、有時釀成更大悲劇。法治是迄今為止人類能夠認識到的最佳社會治理方式。欺凌的本質是以強凌弱,法治的核心是人人平等。欺凌是個體的逞強鬥狠,法治是集體的制度保障。所以法治建設的宗旨和目標就必然是要從根本上預防和處理各種欺凌問題,以國家強大的力量,保障每個人尤其是那些弱勢的人、老實善良的人得以安全快樂地生活。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中國法治建設進程中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特別強調,“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整個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和政府以及司法機關都應該認真學習、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真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是堅持黨的領導,而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我們的法治應該更加強調尊重和保障人人平等,更加強調尊重和保障每個普通人尤其是弱勢人群的合法權利,更加不能忍受各種社會欺凌現象。

所以,朱之文的問題不僅是他個人的問題,朱之文的問題引發的是我們對法治建設的思考。為什麼朱之文這樣一位老實善良、熱心公益的農民,在當地長期忍受村民的騷擾、戲耍、欺負?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各種欺凌的現象?各地黨和政府以及司法機關、居(村)委會是否積極履行了法定職責以避免類似問題的發生?如何讓法治的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如何讓法治的力量最大限度得到彰顯?如何更好滿足每個人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等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是法治建設進程中永恆的主題。我們希望,伴隨法治的完善,法治的陽光能夠驅散欺凌的陰霾,讓每個人都可以心情愉悅、安全快樂地生活和成長。

來源:中國普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