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中國歷史上懂得急流勇退的四位名臣

宋朝大詩人蘇軾在《贈善相程傑》一詩中所言:火色上騰雖有數,急流勇退豈無人。急流勇退一詞就出自於此,是指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卻。舊時比喻仕途順利的時候毅然退出官場,現在也比喻在複雜的鬥爭中及早抽身。藉此比喻人處在得意順遂的時候,能見機功成身退,以求明智保身。然而在古代真正能做到急流勇退的少之又少,最為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也只是在帝王的威逼利誘之下才交出了兵權。下面就來盤點一下四位真正做到急流勇退,得以善終的四位名臣。

說說中國歷史上懂得急流勇退的四位名臣

范蠡

(1)范蠡

范蠡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36年春秋時期的楚國,大約於公元前448年無疾而終,享年高齡幾近百歲。范蠡的頭銜很多: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道家、實業家,化名陶朱公經商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達、胸藏韜略,年紀輕輕就學富五車,上通天文下識地理,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而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縱然才華橫溢卻鬱郁不得志。後來與楚宛令文種相識、一見如故相交甚深。二人因對當時楚國政治的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非常不滿,從而相約一起投奔了越國,輔佐那位臥薪嚐膽的勾踐。他和好友文種幫助勾踐興越滅吳,洗刷了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辭官歸隱,相傳攜帶初戀西施一起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太湖之中,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次散光家財,自號陶朱公。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范蠡退隱之後曾經力勸好友文種一同歸去,寫了封信給文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看到書信頓悟,慌稱有病不上朝也準備激流勇退。可惜文種並沒有離開都城,恰好有小人進讒言說文種是準備造反,勾踐疑心大起最後賜死文種。

說說中國歷史上懂得急流勇退的四位名臣

張良

(2)張良

秦朝末年的農民戰爭中,韓國貴族後裔張良聚眾起兵反秦,後來投靠了劉邦,成為劉邦最重要謀士,多次為劉邦提供了戰術戰略上的奇謀妙計,為一統天下立下不世之功,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可以說,張良是一個軍事家,但不掌軍權。是一個政治家,但也不掌握國家的行政權力。張良雖系文弱之士,不曾揮戈迎戰,卻以軍謀家著稱。他一生反秦扶漢,功不可滅;籌劃大事,事畢竟成。歷來史家,無不傾墨書載他那深邃的才智,極口稱讚他那神妙的權謀。無論是鴻門宴,暗渡陳倉還是下邑奇謀,都能看到張良的謀略功力。最後成功幫助劉邦擊敗了宿敵西楚霸王項羽,建立了漢王朝。漢高祖劉邦讓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堅決辭讓,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所以又稱張良為留侯。張良請辭理由是: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為國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為個人目標都已經達到了,一生的宿願都滿足了,沒有什麼遺憾了。再加上身纏病魔,體弱多疾,其又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張良乃自請告退,專心修黃老之學。六十四歲病逝被追諡為文成侯。

說說中國歷史上懂得急流勇退的四位名臣

湯和

(3)湯和

湯和能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得個善終,絕對是明朝第一的奇蹟。朱元璋一統天下之後大殺功臣已是人盡皆知,幾乎所有的開國功臣屠戮殆盡,可湯和偏偏能在浩劫中安活下來。老湯和徐達一樣,是朱元璋的“發小”。而且正是他的一封信把當時還窩在破廟裡討飯的朱元璋拉進了革命部隊,剛開始的時候湯和還是朱元璋的上司,奇怪的是反而是湯和對下屬朱元璋恭恭敬敬,從而成為朱元璋最早的鐵桿心腹。這樣看來湯和幾乎知道朱元璋所有的秘密,從而不可能不招致朱元璋的猜忌,但湯和的優點正是他懂得急流勇退。湯和真正做到了謙卑謙卑再謙卑,作為當朝的老資格,他幾乎從不炫耀自己的功勞,明朝統一之後,湯和是第一個主動交出兵權的將領,把朱元璋的賞賜散盡後回到故鄉老婆孩子熱炕頭,這種與世無爭的態度也使疑心病超重的朱元璋也對他放下了戒心。回到家鄉後他繼續低調做人,從不對人提前自己的功勞,並且束縛子孫家奴禍從口出,少說話多做事,不要授人以柄。他心裡清清楚楚的知道,朱元璋的錦衣衛一刻也沒有放鬆對他的監視,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記錄報到朱元璋那裡,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遊山玩水,從不和當地的官紳打交道,給人一副只貪圖享受的印象。朱元璋果然對自己放心了。最後湯和令人難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歲的高齡而逝,是明朝開國元勳中少有能善終的幾位,死後還被追封為東甌王,歷史上對湯和的評價就五個字“沉敏多智數”,可以說相當的中肯。

說說中國歷史上懂得急流勇退的四位名臣

姚廣孝

(4)姚廣孝

明朝是役個和尚開創的,然而兩代之後又因為一個和尚打破了格局,他就是道衍和尚。作為靖難之役的最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黑衣宰相,年輕的時候後被朱元璋選中,委派隨侍燕王朱棣,主持北平的慶壽寺,後來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朱棣靖難中期戰況僵持不下,道衍和尚提出自己留守北平,建議朱棣選輕騎精銳繞道挺進,直取南京,最終朱棣一舉成功奪取南京,登基稱帝,成就了永樂王朝。縱觀歷史上以區區燕地幾萬兵馬力拼全國兵馬,且最終大獲全勝,歷史上絕無僅有。朱棣拜其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並恢復了他的本姓姚,賜名為廣孝。 明末學者認為姚廣孝堪稱一代名將,足以躋身周代以來一百七十多位名將之列。明成祖命姚廣孝蓄髮還俗,被姚廣孝拒絕。明成祖又賜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然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廟中,上朝時便才穿上朝服,退朝後仍換回僧衣,過青燈陪伴的日子。去到家鄉蘇湖賑災時,前往長洲,將獲賜的黃金全部分發給宗族鄉人。姚廣孝具有清醒的政治頭腦,他深知“狡兔死,良狗烹”和功高震主的惡果,朱棣的疑心不比他爸朱元璋差,故不能不有所防備,這也就是他不願意脫去袈裟的真正原因。他繼續當和尚,實質上向朱棣表了一個態度,表明自己對權勢是淡薄的,在政治上是沒有野心的,存在只會對朱棣有所幫助,百益而無一害。朱棣因而對姚廣孝放心了,使姚廣孝得以安度晚年得以善始善終,最終以八十三的高齡病死在寺中,這不能不讓後人佩服他超人的智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