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鉤”畫真玄妙,唐太宗為斜鉤犯難,王羲之為豎彎鉤神迷

鉤,八法中稱之為"趯"。

"趯"有跳躍之意,上跳勢必要先向下蹲,否則難以得勢,故出鉤前必先頓筆蓄勢。有人還用"如人踢腳"來形容鉤的神情與力度,都有各自的道理。鉤的出現是楷書形成的標誌之一,它在字中起到連帶、裝飾的作用,形雖小但意義重大,不可小視 。其類別基本有五種:即橫鉤、豎鉤、斜鉤、臥鉤、豎彎鉤等。因鉤是附著於其它筆畫之後,故以先寫筆畫命名之,如:橫後帶鉤為"橫鉤"、豎後帶鉤為"豎鉤"等。鉤的要素有二:一是其先寫的主體部分,二是鉤的寫法。鉤法又有二要素:形態與方向。在教學中,如要使鉤寫的準確而有趣味,還應注重其文化意蘊,下面分別述之。

橫鉤。又稱橫戈,書寫時,先寫橫,橫要有斜勢、彎度,至尾部按筆,按筆時不可滑動,不然會使鉤部脫節,稍提筆後向左下出鋒,顏柳形態如鵝頭,可稱"鵝頭鉤"。方向有啟下作用。明代李淳在《大字結構八十四法》中說"橫戈之法,如鳥視胸乃妙",又有人稱其為"如鳥啄腹",即如一隻鳥低頭看胸或用嘴啄腹之狀,可謂形象逼真。橫鉤主要用於寶蓋頭中,起到"天覆"之用,如"寶、宮"等字。但應注意不可一味展寬,要視字而定,如"安"等字,寶蓋頭要小,呈現上收下放之勢(圖一)。

書法中“鉤”畫真玄妙,唐太宗為斜鉤犯難,王羲之為豎彎鉤神迷

圖一:寶

書法中“鉤”畫真玄妙,唐太宗為斜鉤犯難,王羲之為豎彎鉤神迷

圖一:安

豎鉤。豎要寫得粗壯有力,富有彈性,含"弩"之力。寫鉤時注意兩點,厚度與角度。步驟如下:筆至尾處,先向左收筆(作鋪墊),然後翻筆向左平向出鉤,顏柳中勾畫形狀亦似"鵝頭",而歐體則為三角狀。需要說明的是,對於鉤的寫法,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毛筆,可能用筆都有不同,但過於複雜的筆法是不符合書寫實際的。所以只要能寫出符合標準的筆畫,簡約的筆法應當是最合理的。豎鉤可用於字之左、中、右部。如寫"小"字時,可將豎寫短、略彎,兩點分列左右,如同一位母親伸手向前迎接跑來的孩子,後面還跟隨著一個孩子,姿態活潑而親切。鉤的作用使"小"字筆斷意連、形散神聚。再如寫"永"字時,豎鉤挺拔高大,堅毅有力,穩健地立在地上,左右撇捺如衣服裙帶飄於兩側,字形端莊而灑脫(圖二)。

書法中“鉤”畫真玄妙,唐太宗為斜鉤犯難,王羲之為豎彎鉤神迷

圖二

斜鉤。又稱"戈鉤"。其主體部分宜斜、長而有力,直中略彎,中部略細,如弓之形,彈性極強,書寫時要求腕活而果斷,一氣呵成,至尾處稍駐筆,調整筆鋒向上鉤出,其角度端正、大方。斜鉤歷來被認為是極其重要而又難寫的一筆,故爾有人戲言:"先生請別吹,請寫'家、鳳、飛'"。因"家、鳳、飛"中鉤畫甚多,尤其以斜鉤為最,故爾增加了難度,是考驗學書者基本功的首選字例。"鳳"的繁體字為"鳯",拆字為"凡、鳥",《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判詞:"凡鳥偏從末世來, 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把她的命運作了概括。其實"凡鳥"典故,來自《世說新語》:嵇康與呂安交好。一次,呂安訪嵇康,康不在。嵇康之兄嵇喜請呂安進門,呂安不入,在門上題"鳳"字而離去,呂安以此諷刺嵇喜不似其弟嵇康。王維有詩云:"到門不敢題鳥,看竹何須問主人。"訪人不遇,本有無限懊惱,然而詩人卻不說,用歷史故事來說明對呂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見其尋逸之心的誠篤真摯。"鳳"的字形抑左揚右,逐漸展開,,類似的還有 "風""武""我"等帶斜鉤的字。"風"的繁體字是"風",(圖三)泰山有"蟲二"的刻石,是清光緒二十五年曆下才子劉廷桂題鐫的,是泰山七十二景之一。劉廷桂,因十二歲考中秀才而得名"劉十二"。據說,當年劉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當即揮毫寫下了"蟲二"二字,暗含"風月無邊"之意,意在讚頌泰山風光無限,也為後人留下了字謎雅趣。(圖四)

書法中“鉤”畫真玄妙,唐太宗為斜鉤犯難,王羲之為豎彎鉤神迷

圖三

書法中“鉤”畫真玄妙,唐太宗為斜鉤犯難,王羲之為豎彎鉤神迷

圖四

相傳,當年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有一次書寫時遇到了一個"戩"字,當寫完左邊後,右側"戈"旁實無把握,幾次提筆又幾次放下,沒辦法只好派人請大臣虞世南來代寫"戈"旁,這樣"戩"字為兩人合書。事後太宗請眾臣賞其書法,大臣們已看出其中原由,但只有魏徵當面道破:"今觀聖上之字,唯'戩'字'戈'旁逼真,當是虞伯施所書"。令太宗甚為佩服。眾多的書法故事更加使鉤畫增添了神秘色彩。

臥鉤。又稱平鉤、心鉤。為心字專用,特點有三:一是起筆入鋒呈尖狀;二是行筆由細而粗,畫弧線,其長度約為所在圓的三分之一左右為最好;三是鉤的方向指向字心中間一點。寫"心"字時三點以左點低右兩點高為準,三點呈弧形分佈字形才美。四個筆畫皆無一接觸,但其筆意氣息無一不連,其中臥鉤當是關鍵作用。鉤若失誤,"心"即失敗。"心"字在字下時,起到"地載"作用,穩托起上邊部件,如"思想"等字,但亦不可千篇一律,如上部已展開,則心字必收之。如"念、態"等字,須因字而異(圖五)。

書法中“鉤”畫真玄妙,唐太宗為斜鉤犯難,王羲之為豎彎鉤神迷

圖五:念

書法中“鉤”畫真玄妙,唐太宗為斜鉤犯難,王羲之為豎彎鉤神迷

圖五:思

書法中“鉤”畫真玄妙,唐太宗為斜鉤犯難,王羲之為豎彎鉤神迷

圖五:心

豎彎鉤。 因其形態曲線如浮於水面"曲項向天歌"的大白鵝,故又稱"浮鵝鉤",此可算其藝名。其特點有四:一是其曲線彎轉勿折,折則僵死,彎成"鵝卵"形最妙;二是粗細變化尤多,起筆重,轉處輕,尾部重,出鋒輕;三是中鋒行筆較難,轉處要調筆鋒,使中鋒不變,筆畫則圓潤有力,否則偏轉潰敗,軟弱無力;四是出鉤方向,顏柳朝上,歐體外展,端莊大方,一般情況下勿指向左上。行筆時注意運腕,腕活則字生,腕僵則字死。

豎彎鉤多用於右部,形態舒展、灑脫,切勿拘謹,如"九、元"等字。(圖六)

書法中“鉤”畫真玄妙,唐太宗為斜鉤犯難,王羲之為豎彎鉤神迷

圖六:顏真卿字

書法中“鉤”畫真玄妙,唐太宗為斜鉤犯難,王羲之為豎彎鉤神迷

圖六:歐陽詢字

學習鉤畫還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鉤畫在字中多為主筆,如寶蓋的橫鉤、利刀的豎鉤、心字的臥鉤,斜鉤、豎彎鉤更是最長最重要之筆,古人說:畫山者必有主峰,作字者必有主筆,善書者必爭此一筆。更說明了寫好鉤的重要性。

其次,鉤文化中多出現"鵝"字,好鵝頭,鵝卵、浮鵝等,其原因有二: 一是其形的確與鵝有相似之處,不似則有牽強附會之嫌;二是"鵝"字在書法的獨特地位與書聖王羲之有關。羲之愛鵝是書人皆知之事,相傳羲之因看到山陰道士養了一群可愛的大白鵝 ,心生羨慕,欲購不成,只好聽道士擺佈,不惜氣力寫《道德經》以換之,故此《道德經》又稱《換鵝經》。李白有詩云:"右軍本清真,瀟灑在風塵。山陰過羽客,愛此好鵝賓。掃寺寫道經,書精妙入神。書罷攏鵝去,何曾別主人。"此一事也。羲之有一次在集市上見一老嫗賣扇,久無人買,便給老嫗每一扇皆書一"鵝 "字,老嫗因不識字竟抱怨羲之汙了扇子:居家以此為生,何以書壞?羲之告訴她再去市上時要叫賣:羲之一筆鵝 ,一百錢一個。老嫗將信將疑,試著一喊,果然市人搶購之。老嫗甚喜,又做了更多的扇子登門求題,羲之笑而不答。此二事也。王羲之生性愛鵝,會稽有一位孤老太太養了只鵝,叫聲很好聽,他想買而未能得,於是就帶著親友去觀看。誰知老太太聽說他要來,竟把鵝烹煮了,準備招待他,羲之為此難過了數日。此其三也。諸如此類故事,可能還有更多。"一筆鵝"筆跡與"鵝池"古蹟也算羲之愛鵝的旁註。(圖七)

書法中“鉤”畫真玄妙,唐太宗為斜鉤犯難,王羲之為豎彎鉤神迷

書法中“鉤”畫真玄妙,唐太宗為斜鉤犯難,王羲之為豎彎鉤神迷

順便說明,歷史流傳的許多文人雅事,不排除有添枝加葉的藝術加工,甚至有杜撰之嫌,但絕非全無此事。對於聽著,只求其合情合理即可,不必一一較真。合情合理,換句話說,就是符合人性的藝術真實。所以,司馬遷就認可項羽臨死前為虞姬唱過歌,後人不必追問是誰聽見的,因為英雄末路,狹義柔腸,是人性的一面;曹操就認同周公是"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脯",也不必查詢是誰看見的,因為求賢若渴時,都合情理,這也是人性。單說文人,王羲之超逸高雅,《世說新語》多有記載,偶爾調侃式的搞點逸事也算正常,那是文人魏晉風骨的一面。現代的齊白石先生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年冬天,他在家裡畫白菜,正好一個老農推著一車白菜過來叫賣。白石先生想用自己畫的水墨白菜去換老農的一車白菜,結果生生把老農氣走了,因為他不想以假換真。豈不知白石先生的這張假白菜能換多少噸真白菜呢!白石與羲之,雖隔千年,但事情異曲同工,也是符合人性,所以,合情合理。

因了王羲之愛鵝的故事,出於對書聖的仰慕,使書法與鵝千絲萬縷地勾連,在鉤中說"鵝頭""鵝卵""浮鵝"並不突兀,反覺更美了。

鉤是一種筆畫,它是字中的一分子,它的存在豐富了字形,豐富了書法,也豐富了書法文化。

專欄介紹:劉慧龍老師從事書法教學30餘年,在前人總結的《楷書36法》的基礎之上,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在字體結構規律上再次凝練總結,對初學書法者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本專欄,主要是闡發其共性的規律,並沒有依賴於歐體做示範,也體現學習的包容性。再法無定法,積累經驗,靈活運用,方為善學。歡迎大家試聽、試看、試學。

本文作者:劉慧龍,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高校教師、書法副教授。書法作品入展全國蘭亭獎、全國展、楹聯展,第四、五、六屆山東省省展;第六、七屆青年書展等。獲得全國教師書法展一等獎,省教師書法展一等獎,文化廳星光獎,五屆省展優秀獎,王羲之書法論壇優秀論文獎等。主持高校教材《三筆字楷書書法教程》,主持山東省精品課程,山東省資源共享課程《書法》。在《中國書法》、《書法》、《中國書畫》等專業報刊雜誌發表論文30餘篇。

原創作品獨發頭條號,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簡介,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