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範冷鏈新冠汙染?上海科學家建言應啟動冷殺菌技術應用研究

作者 吳苡婷 本文首發於科技會客廳

11月中旬以來,湖北武漢、福建泉州、福建廈門、陝西西安、山東泗水、山東濟南、山東梁山、河南鄭州、甘肅蘭州等多地通報,在冷鏈環境中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11月23日,在上海市舉行的第88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上,市疾控中心通報稱,11月9日上海確診的1例新冠肺炎病例和11月10日在安徽確診的病例,兩人曾於10月30日共同進入並清理過一個自北美地區運返回滬後的航空集裝器。隨著北半球冬季的到來,以及全球疫情的蔓延,新冠疫情的防控也再次成為了人民群眾非常關注的焦點話題。近日,流行病學專家、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原院長姜慶五教授和冷鏈領域專家、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胥義教授來到了上海科技報的科技會客廳節目,分享他們的專業知識,並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的意見。

如何防範冷鏈新冠汙染?上海科學家建言應啟動冷殺菌技術應用研究

流行病學專家、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原院長姜慶五教授

如何防範冷鏈新冠汙染?上海科學家建言應啟動冷殺菌技術應用研究

冷鏈領域專家、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胥義教授

冷鏈食品領域也可使用“熔斷機制”

北半球進入秋冬季節後,全球病例數不斷激增。姜慶五介紹說,主要原因在於病毒的特性就是怕熱不怕冷,溫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時間越長。此外,如果環境中有蛋白質的存在,還有一定的溼度,病毒在低溫下生存的時間會更長。冷鏈食品之所以成為新冠病毒來源地,也是同樣的原因。

在姜慶五教授看來,冷鏈食品包裝內外的防控需要兩種不一樣的探究思路。他介紹說,目前在雞肉、豬肉、三文魚等進口冷鏈食品的包裝表面發現了新冠病毒的蹤跡,但似乎食品本身攜帶新冠病毒的情況非常鮮見。但是我們也不能排除某些動物身上攜帶有新冠病毒。要深入去探究的是,究竟是這些動物在養殖過程中被感染?還是成為食品時,在生產加工環節中被汙染?

如何防範冷鏈新冠汙染?上海科學家建言應啟動冷殺菌技術應用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