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蜀道難》的逆向思考


關於《蜀道難》的逆向思考


一般說來,教學《蜀道難》時,如果能引導學生讀出“蜀道難”兩層含義,那麼從內容角度對《蜀道難》的理解算是基本到位了。

這兩層含義是:其一,表層含義即蜀道高峻艱險,跋涉艱難,勸說友人蜀地不可久居。其二,深層含義即極言蜀道之險,由秦入蜀之難,須嚴防野心家據險而叛。

那麼我們能不能進行一次逆向思考。李白雲由秦入蜀難,蜀地不可久居,勸友人早日迴歸長安。那麼可否反向理解為,由蜀入秦同樣艱難。姑且拋開地理環境的惡劣與艱險。僅僅就李白的入世之心就可揣摩一二。


關於《蜀道難》的逆向思考


很多人都知道李白狂放不羈,便認為他無心功名,鄙視權貴。我以為鄙視權貴是性格使然,而有心於功名並不能抹煞李白在中國詩壇上的地位。

這裡談到的由秦入蜀艱難恐怕就要倒過來理解:由蜀入秦更加艱難。長安是當時的政治中心,李白從小在四川生活,後來“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中途有一段時光就圍繞著帝都——長安“盤旋”,如其暮秋遊邠州,這邠州在長安之西;冬遊坊州,這坊州在長安之北。就這些盤桓也可窺探其入仕之心。


關於《蜀道難》的逆向思考


至於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李白為玄宗獻上著作《明堂賦》,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又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乘機獻上《大獵賦》,在賦裡自然也“以大道匡君”的政治理想,但謀仕之心也溢於言表。

其間結識結識了衛尉張卿,並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李白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這都為他後來被推薦為翰林埋下了伏筆。


關於《蜀道難》的逆向思考


由此可見,李白深深地感受到了普通平民階層走向仕途的艱難坎坷,由邊遠閉塞的巴蜀之地走向政治中心又是何等的困難。所以我才推斷,李白詩歌《蜀道難》中流露的由秦入蜀難是不是該逆向理解為由蜀入秦難。

離開了政治中心,想要回到長安,天子腳下,帝王身邊,將相班列中恐怕是難上加難吧!


關於《蜀道難》的逆向思考


由此聯想到李白《行路難》中的詩句“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兩句有呂尚遇文王、伊尹受商湯之聘的典故在其中。其中的“太陽”可理解為天子,而由此生髮“行路難”的感慨,可見,將《蜀道難》中由秦入蜀難逆向理解為由蜀入秦難也就有了一些佐證。

總之,我想,如果將李白的用世之心解讀出來,並不會降低其灑脫本性。唯其如此,我們才能更深刻的理解,當李白入世之心與不羈天性發生衝突時候,選擇隨性自然,選擇與名山大川為伍應該是李白走向偉大的突圍的一步。

(楊小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