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賣貓砂,都能拿到1億美元投資:經濟泡沫不一定是壞事?

網上賣貓砂,都能拿到1億美元投資:經濟泡沫不一定是壞事?

◆破滅之後才是繁榮,但很少有人能走到最後。


正解局出品


泡沫,大家都會覺得是一個很不好的事情。


但泡沫其實很矛盾:暴富神話、血本無歸,這樣截然相反的詞都可能出自於它。


比如2009年創業板首批上市的28家企業,愛爾眼科漲幅高達30倍,比貴州茅臺還要豪橫。而金亞科技在股價跌到0.29元后,黯然退市。


曾經都是泡沫和科技的代表,結果卻是:一個讓人暴富,一個使人破產。


網上賣貓砂,都能拿到1億美元投資:經濟泡沫不一定是壞事?

金亞科技退市前一個季度經歷了讓人崩潰的下跌


01

泡沫常有,鐮刀常在


很多人對科技泡沫的第一印象,是血淋淋的鐮刀。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暴風集團。


2015年,暴風集團上市,41天37個漲停,股價最高達到327.01元,市值一度高達400億。


不到兩個月,暴風集團內部誕生了10個億萬富翁、31個千萬富翁和66個百萬富翁,創始人馮鑫身價過百億。


網上賣貓砂,都能拿到1億美元投資:經濟泡沫不一定是壞事?


暴風集團曾經的主打產品:暴風魔鏡


而上市的前一年,即2014年,暴風集團營收只有3.862億,淨利潤4185萬。


如果按傳統行業來算,4000多萬的利潤,無論如何也支撐不起400億的估值。


但虛擬現實、互聯網視頻等新概念,實在過於迷人,趨之若鶩者絡繹不絕。


可惜,暴風集團,熱鬧一番後,慘淡落幕。


2020年7月1日,暴風集團被暫停上市。8月28日,深交所對其下發“死亡通知”:終止上市。


而馮鑫本人,也正面臨著接二連三的司法指控,自顧不暇。


但真正受苦的,卻是為這泡沫買單的人。


大的如招商銀行,在暴風集團收購英國體育公司MP&Silva(簡稱MPS)中出資近35億,結果不到3年時間,MPS就破產了。


小的如二級市場上暴風集團的股民,血本無歸者,並不在少數。


網上賣貓砂,都能拿到1億美元投資:經濟泡沫不一定是壞事?


暴風集團終止上市的前一年,還有逾6萬股東


投機者血本無歸,但暴風集團內部人員卻大都套現離場,拿到了實實在在的金錢。


據不完整統計,2016年來,暴風集團的原始股東累計套現超13億元。除馮鑫外,公司高管走得一乾二淨。


網上賣貓砂,都能拿到1億美元投資:經濟泡沫不一定是壞事?


也許,這些套現離場者,有不少曾是胸懷熱血的少年,但最終敗給了現實。


因為錢來得太容易了。在暴風集團的巔峰時刻,市盈率高達千倍以上。


也就是說,假設暴風集團每年利潤增長率為0,則需要千年以後,才對得起這被炒上天的股價。


千年太久,發財只爭朝夕。


類似於暴風集團這樣的科技泡沫,對整個科技行業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因為它會讓投資者產生偏見,使得一些很有潛力的科技公司,被當成騙子,拿不到融資,早早夭折。


也使得許多屠龍少年,最終選擇了另外一個方向。


02

科技泡沫向善


但實際上,時代的變革與突破,離不開一場極致的泡沫,以及其帶來的野蠻力量。


這種力量,往往表現為資本的湧入。一個技術的研發與市場化,一場從無到有的基礎設施建設,背後少不了燒錢。


比如說特斯拉,若沒有背後資本的支持,早不知死了多少回了,哪還有如今的商業載人航空和火星移民計劃?


網上賣貓砂,都能拿到1億美元投資:經濟泡沫不一定是壞事?

2017-2019年特斯拉業績


但通常情況下,一家初創的科技企業,很難獲得資本的青睞。只有在科技泡沫這一環境中,它才能如魚得水。


科技泡沫對於造假者、套現者是天堂,對於那些執著於技術突破、以人類未來福祉為目標的人來說,何嘗不是福音?


20年前美國的互聯網(科技)泡沫,就很典型。


在這場泡沫中,金錢彷彿成了最不值錢的東西。


一家名為網景的計算機服務公司,從成立到上市,只花了16個月。它的對手微軟,則花了11年。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從0到27億美元,通用動力花了43年,網景花了大約一分鐘。


網上賣貓砂,都能拿到1億美元投資:經濟泡沫不一定是壞事?

網景後來敗給了微軟的IE瀏覽器,被美國在線收購


一家中文門戶網站億唐,僅憑藉創始人名校出身:5個哈佛大學MBA、2個芝加哥大學MBA,竟迅速拿到了5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


一家名叫Pets.com的公司,只有一個商業模式:在網上賣貓砂,結果輕鬆融到了1億美元資金。


據《互聯網時代》一書描述,當時的硅谷,只要擁有一個關於互聯網的創意,憑藉一份簡單的企劃書,就能獲得可觀的投資。


當時紅點創投的一位合夥人甚至評價道:創業點子越大膽,越能招來美元。


頗有點“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味道。


這一切的原因只有一個:錢太多了。


從宏觀數據上看,1994年互聯網領域的風投資金僅有7.07億美元,到了2000年,這一數字達到了769.84億美元。


網上賣貓砂,都能拿到1億美元投資:經濟泡沫不一定是壞事?

超過60%的風險投資流向了互聯網領域


在股票市場上,代表科技公司的納斯達克指數,從1995年初的700多點,一路上漲到峰值5132點。


90年代末,很多擬上市公司紛紛改名,在公司名字上添加IE或者.com,將自己包裝成互聯網公司。


據美國普渡大學的研究,1998-1999年更改名字加入互聯網概念有63家公司,其更名前後5日的漲幅,超越同類公司1倍以上。


泡沫越吹越大,最後轟然破裂。


2000年3月10日,納斯達克指數達到最高點5132點後,調頭向下。兩年內,最低跌到了1108點,不到最高點的1/4。


網上賣貓砂,都能拿到1億美元投資:經濟泡沫不一定是壞事?


這一輪互聯網泡沫中大出風頭的思科,市值跌幅超過90%。


據統計,1999—2001年間上市的899家科技公司,到2019年底,只有61家存活,佔比只有6.8%。


狂歡結束了,大多數公司出局,等待他們的是無盡的蕭條。


但有些則倖存了下來,藉著泡沫帶來的養分,它們飛速成長,最終有能力改變世界。


比如說亞馬遜,1997年上市後,連虧四年。光是1999年和2000年,就先後虧損了7.2億美元、14.1億美元。


以至於《紐約時報》發文稱:亞馬遜是一家建立在一層薄得不能再薄的泡沫上的市值200億美元、有2100名員工的公司。


而也正是這些泡沫,拯救了亞馬遜。如果沒有這一輪泡沫所帶來的“輸血效應”,亞馬遜恐怕早已倒下。


儘管後者在互聯網泡沫破滅後,也曾跌去90%的市值。但如今的亞馬遜,已經深刻改變了零售業,成了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幾家公司之一。


網上賣貓砂,都能拿到1億美元投資:經濟泡沫不一定是壞事?

如今的世界首富: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


而互聯網泡沫時打下的基礎設施、創新觀念,則催生或者加速了蘋果、特斯拉、Facebook等科技企業的成長。


基礎設施上,號稱互聯網脊樑骨的寬帶,就在這段時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1995—2000年,美國電信公司在華爾街募集了超過1.6萬億美元,還發行了6000億美元的債券。最終修建了8020萬英里的光纖電纜,佔到了當時全美國總光纖電纜的76%。


因此,2004年後,儘管互聯網的使用人數快速增長,但寬帶的使用成本卻下降了超過90%,無疑大大節約了存活下來的互聯網公司的成本。


而創新,則表現在全民創業的熱情開始高漲。據統計,1999年春季,有1/12接受調查的美國人說,他們正處於創立企業的某個階段。


比如前面提到的網景公司,其首創的網景瀏覽器,雖然被微軟打敗,但也倒逼後者竭盡全力開發出IE瀏覽器。


還有芯片,1994年英特爾的Pentium處理器芯片,使得計算機更輕鬆地集成語音、聲音、圖片、手寫體等不同數據,在電腦上實現順暢的多媒體應用成為可能。


泡沫破裂後,許多科技人才失業,而蘋果正好及時招攬了這些人。所以後者得以在2001年推出iPod,2003年推出了iTunes Store,2007年推出第一款iPhone。


網上賣貓砂,都能拿到1億美元投資:經濟泡沫不一定是壞事?

2007年,史蒂夫·喬布斯推出了首款iPhone


如果說泡沫破裂是滅絕事件,那麼蘋果、谷歌和亞馬遜等公司就是進化後的鱷魚,破產大流行使他們成為各自領域的先行者掠食者。


最終,這些倖存者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改變了整個人類。


03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泡沫?


美國如今能穩坐科技霸主的位置,這一輪互聯網泡沫貢獻不小。


沒有這一輪泡沫帶來的衝擊與創新,以及資本野蠻地開闢疆土,美國科技行業的發展,也許還要延後不少。


而泡沫破滅後,互聯網對其他行業的延伸,互聯網+傳統行業的出現,也使得美國經濟迎來了新的春天。


最開始的表現,是互聯網用戶的高速增長。2000年,在發達國家中,互聯網普及率是31%。到了2004年,這一比例達到了54%。


增長速度不輸泡沫時期。


網上賣貓砂,都能拿到1億美元投資:經濟泡沫不一定是壞事?


互聯網用戶的增長,很快延伸到需求端。


比如說,泡沫破滅後的2001-2006年期間,美國電子商務的規模翻了一倍,達到2114億美元。


前面提到的亞馬遜,也因此開啟了奮起之路。


2000-2005年,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增長保持升勢,達到了3.1%,遠超過去50年。


這意味著,美國的經濟正處於擴張週期。背後的原因,還在於互聯網泡沫破滅後,良性的溢出效應仍在持續,不斷構建新的產業鏈條。


網上賣貓砂,都能拿到1億美元投資:經濟泡沫不一定是壞事?


2001—2009年,美國年均GDP增速為1.7%。2010—2018年,更是達到了2.3%。


在幾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中表現最優。


所以,泡沫破裂後不到3年,資本市場就反應了過來。雖然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阻礙了股價表現,但風波過後,納斯達克指數迎來了十年牛市,如今已是最低點的10倍有餘。


其中出力甚大的科技公司:亞馬遜、谷歌、蘋果、特斯拉等,皆受益於20年前的那一場泡沫。


但同樣經歷了一場大泡沫的日本,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20世紀90年代初期,日本樓市泡沫破裂,隨即經濟長期停滯,至今沒有緩過氣。


網上賣貓砂,都能拿到1億美元投資:經濟泡沫不一定是壞事?

美日兩國GDP比較


相近的時間,同樣是世界強國,美日泡沫破裂後的結局差距甚大,原因是方向錯了。


二十年前的美國互聯網泡沫,是在人們預期互聯網技術將極大地提高企業生產率和潛在盈利能力的背景下產生的,代表了美國經濟在轉型過程中對新經濟增長驅動力的探索與冒險。


雖然最終破滅,但泡沫過程中投建的大量高科技及通信基礎設施、技術成果並未消失,相關的創新活動也未停止。


還是拿谷歌和亞馬遜為例,如果沒有泡沫刺激了互聯網帶寬建設,也許它們今天就不會存在。


而如果沒有泡沫刺激通信和交通設施建設,現代金融和零售業也不會存在。


網上賣貓砂,都能拿到1億美元投資:經濟泡沫不一定是壞事?


而日本的樓市泡沫,只是貨幣寬鬆帶來的流動性過剩,熱錢湧入樓市和股市形成的資產泡沫。


資本長期遊離於實體經濟的運行和需求之外,淪為追捧非生產性資產的金錢遊戲,自然也難以帶來新的生產力變革。


無泡沫,不繁榮。但這泡沫,也得看是什麼泡沫。


拉長曆史來看,事實也的確如此:科技性的泡沫,在給一國乃至全球帶來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不斷造福人類。


而樓市、商品等泡沫,只能帶來一地雞毛。


比如工業革命期間的運河熱、蒸汽和鐵路時代的鐵路熱,雖然也帶來了大量的泡沫。但在這些泡沫及其引起的衰退過後,是真正的大繁榮。


而鬱金香泡沫、英國南海公司泡沫、次貸危機時美國的樓市泡沫,只是由金錢湧入而導致的金融資產泡沫。在崩盤後,除了破壞,難以見到任何有創造性的東西。


網上賣貓砂,都能拿到1億美元投資:經濟泡沫不一定是壞事?


04

結語


有句話說得好:時代的一粒塵埃,落到個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時代的進程固然重要,但個人的命運最為現實。


科技泡沫破滅之後,會帶來新一輪的繁榮,以及在毀滅中誕生的偉大創造。


然而,能走到最後的人,寥寥無幾。


所以,如何在科技泡沫的狂歡中獲利,再及時逃離,想必是不少人的想法。


但如同經濟週期不可預測一樣,科技泡沫也難以揣摩。


所以,我們只能管好自己的手。


一是要將紙面財富落袋為安。正如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所說:牛市和泡沫,是普通投資者虧損的主要原因。


另一個則是要努力學會控制風險。


風險與收益永遠是成正比的,那些只看到眼前的繁榮,卻忽視了泡沫之後的衰敗,盲目加槓桿的人,只會隨泡沫一起破滅。


正解局,一個有見識、有深度、有誠意的時勢財經大號。在這裡,穿透信息的迷霧,在這裡,發現真實的中國。局長是各種報告愛好者,收集了上千份各行業報告,關注正解局回覆關鍵詞“行業”,可獲得多行業最新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