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君:當你談寫作時,你在談什麼?

網絡碼字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想傳遞看客他們不知道的信息,博取他們的好感,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再賺一些生活費。而我的主題是“如何影響一個人”,所以如果沒有影響到看客,就變成了一個笑話。一個標榜“通過寫作能影響別人”的人最後沒有影響任何人,這是何等讓人莫名其妙?

再開始寫作之前,我整理彙總了這些年自己的心得體會,信心滿滿的下筆了。一段時間回頭看,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乃至申請了3次“優秀原創人”都收到“對不起先生,您的資質不合格”的答覆。逼迫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文章是哪裡出了問題。

一開始我是純知識型寫作,介紹“如何影響別人” 的知識點,這種科普文連自己都不想再閱讀,總有上課的感覺。於是我開始貼合受眾喜好,通過介紹日常現象、職場規律來傳播自己的觀點,這樣寫時常有一種“掛羊頭賣狗肉”的錯覺,本身我想介紹的是一個知識點,文章卻變成了一個社會現象的低級評論,還是那種介紹到一半突然要轉到知識點上去的斷頭式評論,可想而知,這樣的文章受眾太少,看後的人往往都不知如何點評,例如之前一篇寫職場中如何面對算計的文章,我的本意是想寫如何破解那些給與人小恩小惠去博得大回報的職場套路,雖然人時時會有這樣的狀況,但很明顯大部分人是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套路的,所以評論區是堆問號和空白。於是我再度改變策略,通過追蹤熱點的方式寫作,先後寫了世界盃、雙十一等等話題,不知為何,閱讀量屢創新低。這就是前段時間我寫作的心路歷程,三個月,累計寫了文字4萬餘字,增加粉絲20人,閱讀量不到1萬。

村上春樹君:當你談寫作時,你在談什麼?

當然,我也沒有太傷心,寫這些內容初衷是為了豐富自己的見識,構建自己完整的知識架構。輸出只是這個過程中附帶的。我比較介意的是,假如這個系列最終沒有成功,那所謂的“如何影響別人”的方法我還沒有完全掌握,不然怎麼配上網絡這麼方便的傳播通路,都不起效呢?知識源頭沒問題,輸出通路沒問題,受眾也沒問題,那隻能是我在實踐過程中出了問題。就像一個講養生的中醫最後抱病而死,那麼他的養生體系就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於是,我找到一本“如何寫作”的書,作者是一個不太出名的作家(原來這個是常態,稍微有一些釋懷了),提到每次寫作要經歷“明確目標—分析聽眾—頭腦風暴—組織素材—寫初稿—修改”這六個步驟。作為教什麼自己卻不會什麼的同類人,我打算下一階段用這個辦法來寫作。但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就是固定化其中一些步驟的思考方式,以便更快的完成每一篇文章。

首先是明確目標,這個話實在太空,我說了我寫作就是想影響別人,“影響力”法則起效的第一原則是互惠,說白了就是給別人好處,所以如果我要達到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給看客錢或者其它,或者美女照片什麼的,但這樣錢包受不了。因此我細分了一下,一個知識一般就落在受眾知道的範圍,或不知道的範圍,或根本沒有意識到的範圍。最近的這個基因編輯事件,就是在大家不知道的範圍。而你要提到一種在北冰洋底下生長的海草,那可能就是大眾沒有意識的事。我的寫作目的,主要將集中在大家不知道的領域,這樣受眾能獲取一些知識點而成長。

其次,關於組織材料,書中大概是用到頭腦風暴等一些工具,這也不能難為作者,每一個人都不一樣,確實很難用一概而論的方法教會每個人怎麼去尋找素材。對於我這樣一個即將邁入而立之年的人來說,讀過的書、走過的路、上過的班和見過的人是主要素材來源。而其中,鑑於我不太擅長與人打交道(再次好奇為什麼我要寫“如何影響人“),所以素材來源可以侷限在前三種。還有一種素材來源的,就是用”衣食住行財學情“這七字真言來尋找,從購物(衣)的角度談談,從食物(包括養生、健康等)寫一寫。這是個原創,大約用了我3MIN的時間總結出來。

村上春樹君:當你談寫作時,你在談什麼?

這樣來看,下一階段我的目標是創作一些比較深入、長篇幅、耐看的文章,將自己的核心知識包裝進去,這將是我第三階段的創造,經歷了第一階段整理、第二階段亂寫之後,第三階段我想文章風格會更加統一,道理能更易懂,最主要的是操作性要更加強。當然,衡量指標也很簡單,就是粉絲增加數量和閱讀量也要更多。如果不夠,那就真的考慮給看客發紅包,這個應該是皆大歡喜的,就是我老婆可能會有意見。

好的,整理完思路以後,我要開始寫第三階段的第一篇文章,主題是“社會認同“在人做決策時的影響。從現象出發,尋找當下最熱門的話題,迎合觀眾的空白點,深入淺出講出一些知識點。

村上春樹君:當你談寫作時,你在談什麼?

村上春樹有一本書,講的是他跑步時在想些什麼,我覺得他應該寫成系列文章,例如當我洗澡時、開車時我都在想些什麼。而我更想學習的是,當我談寫作時,我在談些什麼,村上君,請賜予我在隨便幹什麼事情時都能有靈感的神奇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